基于校本的高职院校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与实践

2021-10-13 20:38任肖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1期
关键词:课程化主题班会校本

任肖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组织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校本的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方案,并在实施中从“学情调研、主题生成、师资搭建、形式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评价修正”等方面进行了流程化管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育人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校本;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79

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辅导员引导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励学生立志成才、立德成人,厚植爱国情怀的主要思想建设阵地。但在实施过程中,主题班会在整体安排、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未实现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为此,我们立足本校实际,尝试了主题班会课程化设计和实践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主题班会教育实效。

1 当前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的组织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主要由辅导员组织实施,其扮演的功能为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传达日常事务等,召集时间相对固定,教育主题丰富多样,育人实效较为显著,已成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但在实践中,主题班会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课程安排上,计划性和系统性不强,前后课程未能形成递进连贯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知识和素养阶梯式习得和养成;第二,在内容设置上,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制度和标准,使得教学内容上选题泛化,甚至演变为简单说教式、训话式或事务通知型会议,内容薄弱,缺乏理论深度和思想性;第三,在教学方式上,缺乏教学设计,随意性较大,娱乐和传话式环节过多,削弱了主题班会的思想引领功效。因此,高职院校的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和管理亟待改进和革新。

2 主题班会课程化的界定及实施意义

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辅导员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个主题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集体教育活动。而所谓主题班会课程化,即遵循课程开发要求,根据学生高职三年阶段性特征和素质教育需求设置多类主题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系列子课程,形成“体系-模块—子课程”的结构,每个子课程有相应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要求,子课程间相互关联、逐步递进,最终形成支撑度和关联性强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配套设置内容生成、课程形式、质量保障、评价反馈等制度,用教学标准、科学评价方式去规范辅导员的教学行为。

主题班会课程化及其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一是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素质教育指引,向学生输出实用而稳定的信息内容,让思政教育更具有规划性和整体性。二是能充分发挥辅导员集体备课、协同共研的知识集约优势,减少辅导员各自单兵作战的重复性工作,促进工作经验的交流传承和主题班会方案的迭代。三是通过不断升级主题班会内容的专业技术含量和育人内涵,激发和促进辅导员主动提升自我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能力,进一步拓宽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的路径。

3 基于校本的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3.1 设计原则

3.1.1 构架上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

按三年制构设的主题班会内容涵盖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模块,每个主题模块又由若干节相关内容课程构成,每节课有不同的具体教育目标指向,为了让各子课程相互协同贯通进而达成主题班会的系统性育人效果,需要对主题班会各类课程进行梳理,与育人目标关联性弱的课程不开设,过于琐碎的内容要整合,同时结合学生的成长阶段需求去设计教学模块及课程的植入顺序,合理形成前后相继又结构明晰的课程体系,避免因课程内容杂烩、课程结构松散削弱系统化的育人效果。

3.1.2 內容上突出教育性及实用性

大学阶段是人格养成和心理成长至关重要的时期,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多个时段都存在成长及学习的阶段性困惑和迷茫,辅导员应有效利用此时期,以主题班会为抓手去唤醒学生主观意识及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以问题为导向,有预见性的组织主题班会内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辅导员主题班会课程不同于相对固化的第一课堂课程,部分内容需实时结合学校的最新工作要求以及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而灵活调整,因此,在主题班会内容设置上适当留有“机动”教育模块,以便辅导员就需取材,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3.1.3 形式上力求丰富性和多样性

主题班会教学组织形式关乎教学的实效性,其设计是主题班会构建的重要一环。局限于教室的简单说教式讲解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求知需求,教育效果会严重打折。从空间上看,可将线下部分活动转移至线上,将在教学空间举行的部分活动转移至校外实践基地;从活动形式上看,既可是辩论式、观摩式、讲述式,也可是表演式、研讨式、角色扮演式、实践体验式等。通过拓展空间、创新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多种观感的参与,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提升教育感悟效果。

3.2 设计思路

在主题班会的总体规划上以立德树人、人格养成、合格毕业为根本目标,以院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并确定所需开设的教育内容模块以及各教学模块的子课程节数(学时),从关联性的角度将这些子课程划归到每个学期,最终以学期为单位列出三年制主题班会教学大纲。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分解出适应性教育篇、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篇、法纪安全教育篇、党团专题教育篇、心理健康教育篇、班级文化建设篇、情感培养及人格塑造篇、学习方法与技巧篇、社会实践及劳动教育篇、机动教育篇(节日、时令、偶发事件、近期动态)等20个教育模块、92个主题课程,有侧重点地贯穿于三个年级之中。第一学年以适应性教育、安全法纪、行为规范养成、学习习惯培养等模块教育为主,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消除困惑、养成良好习惯;第二学年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学风班风建设、专业深度解读、社会实践及劳动教育等引导,帮助同学们做好职业规划、强化专业认同、提升综合素养;第三学年侧重实习安全、就业指导、感恩母校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掌握求职面试技巧,确保文明离校。同时,期间充分结合时令、偶发事件等机动添加教育内容。在纵向上,以学期为单位,设置共计20课主题班会,各课程教育目标相互融合、各有重心、避免重合;横向上,单个教育模块贯通大一至大三,所开课程根据学生成长特点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递进。

猜你喜欢
课程化主题班会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