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传播

2021-10-16 12:44毛建中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毛建中

[摘 要] 基于中国文化特点展开,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与哲学理念教给学生。语文课堂要符合中国文化特点,让内容丰富饱满,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渗透展开以下论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里,传统文化被定义为“因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久远,且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传统文化代表着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国,且传承道德文化、民俗习惯、历史遗迹等。因此在教材中,我们要寻找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章,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融入课堂,让语文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更加完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传播价值

1.促进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

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实际内容的多面了解。一般情况下,不少小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语文课程仅仅停留在汉语的学习上,但是当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时,语文教学模式就开始多样性。比如当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中后,我们可以学习一些古典文学,带领学生一同练习毛笔字,了解国画,深入探索古诗词等。因此传统文化的加入增加了课堂的全面性,更加多样式的促进教学的发展。

可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语文实际价值的全面了解,为小学语文课堂提供了更好的引导作用。传统文化的融入开创了语文教育方向,让语文课堂元素丰富化,学生和老师也更加懂得汉语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以集体的学习模式投入其中,以学习汉语文化为豪,更加努力的解读本土文化,让语文教育具备实际探索意义。

2.加强小学生道德文化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的培养,受到儒释道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式教育非常注重孝、忠、仁的培养,传统文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小学生道德文化的标准。在中国古代,我们非常重视文化道德教育,延续至今,语文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古诗词和一些传统故事,这些都是绝佳的道德文化教育素材。总结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实际价值,那就是通过文化实现道德的培养,在孔子、孟子、老子的一些文言文当中,都可以看到他们对道德情操的追求。无论是杜甫的诗歌还是李白的绝句,都深入其中,探索人性良善的一面,因此语文题材的每一个内容都是与道德文化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与人的品性有着极大的联系,因此加强小学生道德文化培养,是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也是极其关键的一部分。

中国是讲究良善的国家,人与人交往之间都非常注重伦理道德,如我们接触的古诗词、文言文等内容都强调真善美的文化信念。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融入就是道德文化的培养,当把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投入语文课程内容时,不仅仅能够起到教学价值,同样对德育的引导也存在有关键作用,这是一种基于多方位条件下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当中可以让思想价值教育理念更上一层楼,且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好的优良品质。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传播策略

1.立足教材,寻找传统文化传播共识

在人教版教材中,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内容为例,如在一些古诗词的学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强大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生命的探索价值。因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应用于教材,寻找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共识,以这个为出发点,让课堂更加充实且具备实际探索意义。

如在学习《古人谈读书》这个章节时,本单元主要围绕古人对于读书与学习的追求,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去阅读诗词,同时要真正把古人这种哲学和思想融入课堂当中。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比如笔者在解读“敏”这个字时,不仅要从勤奋的角度去思考它,笔者认为它的含义也在于机敏,因为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且不认为它是羞耻的。这句话的含义在于古代人善于观察他人,用谦虚低调的态度与别人相处,看人不局限于表面,能够寻找到他人的优点且变成自身的智慧。因此笔者在古代文学的讲解上,懂得举一反三不以词解意,而是以境读意,不能仅靠注释翻译过来,就代表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为什么孔子强调要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从行为与意识方面展开思考,让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更加具备渗透性,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传播下充满智慧,且能够把教材很好地应用在课堂上。

2.回顾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伟大精神文明财富。因此在语文课讲解上要与历史息息相关,基于历史事件,祖国文化遗迹,让学生展开一定的思想探索。通过历史了解传统文化,让文学价值不断深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一次回顾。我们在这类课文的引导上,要从祖国文化史着手,从文化保留中去探索一种精神文明价值。如课文中“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在这句话的理解上告诉学生,圆明园不仅仅由圆明园构成,而是圆明三园,它的璀璨之处在于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异珍宝储藏于圆明园中。因此圆明园的损失不仅仅是宏伟建筑的损失而是文化瑰寶的损失,所以在思想教育上要让学生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教师要基于课文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结构。那么以思想为教育根本,就要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明白国家之耻,做人要懂得担当,不畏惧困难,只有护国才能有家。笔者认为语文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从历史着手,通过历史角度让学生懂得失去圆明园这座宝贵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对中国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作为后人的我们要拥有怎样拼搏顽强的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学习国粹,积极融入课外内容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思想教育,也是基于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以国粹为主,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许多与中国有关的文化,进而更好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瑰宝。如现在非常流行的戏剧、毛笔字、皮影戏、国画等等,这些内容与语文课堂结合在一起并不矛盾,只要巧妙地融入其中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笔者让3~5个同学去玩皮影戏,构建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了解传统文化,同样也能够在游戏中展开,让语文课堂的构建模式更加灵活化,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热情与兴趣。这种皮影戏的加入促进了语文课堂的发展,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取得非常大的教学效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受祖国文化。

例如语文课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练习毛笔字,先从楷体着手,中国人的文字讲究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目的在于端端正正。那么涉及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带领学生练习毛笔字时,可以充分地从他们的字中去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性格,通过字去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样在毛笔技巧的运用上,从写的笔法上告诉学生正确的运用方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情操和对古代文学的了解。

此外,在文化的传播上不要拘泥于课本内容,老师和学生可以搜集与国学有关的资料,播放一些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如找到一些与京剧有关的纪录片,告诉学生通过纪录片去了解戏剧产生的过程以及特点等。笔者认为这些内容与语文课息息相关,只有当学生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一些国粹与文化史,他们才能够更好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因此语文课程内容要融入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真正地打开视野,去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老师可以采用多种传播与教学模式,让大家深刻感受其中,从历史、哲学、思想角度参悟文学思想价值,让传统文化更为深刻地融入学生的脑海里。

参考文献:

[1]周文元.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

[2]杨忠.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教育[J].文化产业,2020(15).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