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的“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探索

2021-10-16 19:52黄松清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实践途径传承

【摘 要】本文基于民族工艺传承的方式,分析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教学的现状,以职业学校竹雕工艺传承教学为例,论述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为民族工艺传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民族工艺 传承 “二段”式教学模式 竹雕工艺  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8-0022-04

随着工业现代化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手工业逐渐没落,出现了传承的断层,有很多民族工艺品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民族工艺进行挖掘、传承和创新发展,让它们重现生机,促进地方乡村振兴,为地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服务。

民族工艺传承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职业学校传承等三种模式。家族传承模式中的传承人数比较少,比较保守和封闭,不利于技艺推广。师徒传承模式一般分为“一传一”和“一传多”两种形式,师徒传承中对核心技艺是否传授取决于师徒的关系及徒弟的禀赋,如果师徒关系亲密,徒弟天资聪颖,对技艺的领悟力强,师傅就会倾力教授;如果师徒关系一般或者徒弟资质不够,师傅则会保留核心技艺,容易造成技艺断层。学校传承模式主要是通过开设相关民族工艺类的专业或者课程,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学制一般为三年,它既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学制、内容和形式,也具有传统手工技艺类传承的特性。这三种模式中,职业学校传承模式比其他两种模式具有更多的优势,一是职业学校的特点就是实现职业技能教学,教学内容和系统练习丰富,采用班级授课的制度,教学效率高,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二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多,可以让传承面更大一些;三是职业学校能够密切地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更容易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所以职业学校是民族工艺传承的最好载体,职业教育更容易让众多的民族工艺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因此,探索如何让学生快速成长为一名技艺优良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民族工艺工匠或大师是职业学校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教学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传承民族工艺和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承担着民族工艺传承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功能。分析职业学校传承民族工艺教学现状,才能探索更好的教育路径。

(一)学习时间短

目前民族工艺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接—渗透—交融”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模式和“多师多徒”群体培养模式三种。无论是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着在校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

一般来说,民族工艺手艺人完全成长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学徒—工匠—大师”,最开始是从拜师学艺开始,在师傅这里学习5年左右的时间,边做边学,直到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这门手艺,并经过师傅考核认可之后,才能够出师,且允许以此谋生,这一个阶段叫“学徒”;出师后在这一门手艺上继续工作和实践5至10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对这项手艺进行随心所欲的应用,并能够实现一定的创新,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这一个阶段称为“工匠”;然后再继续以此精修,逐渐达到一个道法自然、浑然天成、自成一家的境界,这一个阶段才可以称为“大师”,这一阶段需要磨砺的时间更久,有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大师”。

然而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在这三年里不仅仅要学好一门技术,还要学习很多其他的课程,这么短的时间要把一个“门外汉”教育培养成一名能独当一面的熟练工匠是不太可能的。

(二)学艺不精

正是由于学习时间短,并且職业学校招收学生的门槛低,没有像家族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那样对学艺人是否具有学艺条件进行较为严格的考核等多种原因,使得学生学艺不精。

(三)生产环境缺失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生产特性,以往的家族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都是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言传身教、在实际的劳作中教授技艺,而学校传承方式将传统手工技艺搬入课堂打破了传统手工技艺所依存的生产环境,使得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特性逐渐缺失,这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类传承和保护非常不利的。

可见,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真正的工匠,甚至能成为大师,应该从民族工艺手艺人完全成长模式的三个阶段出发,探索一个更加适合民族工艺传承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实现从入门到成功,从成功到卓越。

二、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教育“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的内容

竹雕工艺是岑溪市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民族工艺,它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技艺智慧、艺术资源和经济价值,已成为当地民众带有历史文化记忆的精神家园。为解决上述学习时间短、学艺不精和学习环境缺失等问题,本文以竹雕工艺传承教学为例,把教学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的“入门筑基”阶段和毕业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成人培训的“进阶提高”阶段,即“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职业学校“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是结合目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民族工艺手艺人完全成长模式三个阶段的特点,通过与民族工艺传承人和大师工作坊合作,探索出来的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教育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该教学模式,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接受民族工艺传承教育,得到快速成长,完美实现“入门—工匠—大师”的成长蜕变。

“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阶段是毕业前在校学习阶段,称为入门筑基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时间是三年,教学对象是职业学校在校学生。除了学习竹雕工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文化课、思政课方面的知识。专业课又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方面的内容。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就能够掌握竹木雕刻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

第二阶段是毕业后的后续培训阶段,称为进阶提高阶段。此阶段真正培训的时间一般都不长,主要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极需要解决的技术上的问题进行教学。教学对象是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3~5年以上的民族工艺手艺人。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工作技能,也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希望通过培训后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学到更好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技巧。这个阶段的教学和培训需要与民族工艺传承人或大师工作坊合作,共同进行教学与指导。首先通过调研,了解学员的愿望与需求,并对这些学员的愿望与需求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需要的分类可以选择举办进阶培训班、共同提高小组、单独指导等方式来解决学员遇到的问题,完成学员的能力提高。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目的是让学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可以得到专业人士或大师们适时和恰当的指点,从而突破成长瓶颈,实现自身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教育“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第一阶段教学的实践路径

第一阶段的民族工艺传承教育就是入门筑基,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竹木雕刻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作品。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多,受益面广,教学效率高,教学资源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更加系统和全面,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工艺传承的教育,是民族工艺传承教育的主体。职业学校实现民族工艺传承教育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开设相对应的专业,如果达不到开设专业条件的,也可以在相近专业中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专业教学。这种方式主要是面向该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可以更加系统和更加专业。

第二种方式是开展相应的学生社团,以兴趣班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对该民族工艺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传承教育,教学内容可能没有专业教育那么系统和完整,学习的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但是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该民族工艺越感兴趣,学习就会越认真,教学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好。

以竹雕工艺传承教学为例,岑溪市本地的竹雕手艺历史悠久,造型生动,样式精致细腻,具有一种独特的本土文化韵味,然而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目前已经逐渐式微了。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族工艺传承教育,发掘并发展竹雕工艺,学校结合本校专业配置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竹雕工艺的特点,决定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牵头进行专业教学,同时组建竹雕手工艺制作社团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本校数控加工技术和钳工修配技术的教学与实训资源,实现竹雕工艺传承的教育(如图2所示)。

在第一课堂专业教学方面,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增加开设《本地竹雕工艺与竹雕文化》《竹雕工艺品构图与制作技法》《竹雕工艺品的数控编程》等选修课程。其中《本地竹雕工艺与竹雕文化》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共40个学时;《竹雕工艺品构图与制作技法》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共80个学时;《竹雕工艺品的数控编程》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共80个学时。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授课,包括竹雕工艺品制作的理论、方法、步骤,也包含民族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课程,既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学制、内容和形式,又具有传统民族工艺的特性。在实训课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在钳工实训课中增加《竹雕工艺制作》实训项目,专门进行竹雕工艺的制作练习,项目实训时间在第二学期,项目实训学时共24个学时;在数控加工技术实训课中增加《数控雕刻竹木工艺品》实训项目,专门进行数控雕刻加工实训练习,项目实训时间在第四学期,项目实训学时共36个学时。实训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为主,与本地竹雕工艺传承人和企业里的大师合作,以常驻、兼职的形式进行授课,一方面让学生与本地竹雕手工艺人直接接触,更好地理解地方性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制作技能。同时,与本地的竹雕工艺村合作,设立多个竹雕工艺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不同的竹雕工作坊轮转,接受不同的个性文化学习,促进手工艺人和教师、学生的交流和互相了解,为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创造条件。

在第二课堂兴趣班教学方面,主要是利用每周一至周四的第七节课来进行教学。如果一些手工品制作需要較长时间,也可以在晚自习时间进行授课,由于第二课堂教学时间比较零碎,没有专业课堂教学那么完整,所以选择的教学内容都是简明精要的部分。第二课堂兴趣班教学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年级的入门层次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竹雕工艺文化与竹雕手工艺基本雕刻技法两部分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共90个学时,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第二层次是二年级的提高层次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实现技能的提高,除了增加学生雕刻技术训练,还增加雕刻构图与工艺品创新等内容,共90个学时,由学校专业教师主导、竹雕工艺传承人和企业雕刻大师协同完成教学。

(二)第二阶段教学的实践路径

第二阶段民族工艺传承教育就是提高进阶,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是毕业或培训后从事本专业工作3至5年的民族工艺手艺人,他们已经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也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希望能得到培训,学到更好的工艺技能和工作技巧,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因此,这一个阶段的教育不再是全面的技能教学,而是针对民族工艺手艺人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或者提供帮助,主要是通过开办进阶培训班、组建提高交流小组、进行个人咨询辅导三种方式来实现。

第一种方式是开办进阶培训班,重点是培训毕业后的学生如何通过实践把基本的操作和技术应用在具体工作上,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

第二种方式是组建交流提高小组,主要是帮助毕业后的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通过小组组员之间互相交流来获得相应的技术和经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个边干边学的过程。

第三种方式是进行个人咨询辅导,主要是向某些有特别需要的学员就他们面临的问题提供现场咨询和指导。

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个阶段的教学,首先要定期对需要培训提高的毕业后的学生进行需求问卷调查;然后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类;再根据不同需求的分类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如果学生对以前教授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技能还不能熟练应用,他们则需要参加进阶培训班学习;如果学生能够运用一些基本原理及使用一些相关技能,对他们来说参加交流提高小组会更加合适;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和许多的相关技能,进行个人咨询辅导会更加合适一些。最后还要对本次培训进行监督和评估(如图3所示)。

以竹雕工艺传承教学为例,第二阶段教学的实践路径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操作。

第一步:后续培训需求调查。

时间:每半年进行一次。

主要内容有:对所有的毕业学生均建立后续培训提高档案,对已经毕业3年以上并且还从事竹雕工艺工作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对需要培训的学员进行信息采集。

第二步:按学员需求进行分类。

主要内容有: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类,对希望得到培训提高的问卷分为四类:第一类,需要深入了解竹雕文化、竹雕工艺创意和竹雕工艺品欣赏方面的内容;第二类,实践年限比较短,需要提高某些竹雕工艺制作技巧;第三类,实践年限比较长,需要提高某些竹雕工艺制作技巧并且愿意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第四类,在实际竹雕工作中遇到了麻烦,需要现场单独辅导。

第三步:根据学员需求分类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

主要内容有:第一类需求的学员,采用开办进阶培训班的方法进行教学,培训时间按照培训的内容需要确定;第二类需求的学员,采用开办进阶培训班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学员的需求再进行一次细分,需求类似的学员划分为一班,培训目的是让这些学员更好地掌握竹雕制作技巧;第三类需求的学员,因为工作时间比较长,有比较多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也愿意互相交流和分享,所以采用组建交流提高小组的方法进行培训,可以采用座谈会、沙龙聚会、参观企业等培训方式,组织学员互相交流,分享技术和经验等;第四类需求的学员,由于自身的竹雕制作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即使参加交流提高小组也没有获得更好的解决办法,则根据学员的要求,可以聘请竹雕工艺大师到学员工作坊进行现场单独指导。

第四步:组织培训。

主要内容有:第一类进阶培训班教学,一般采用大班培训方式,每班的人数不限,培训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主要由职业学校组织,由专业教师主导、竹雕手艺人或者竹雕大师协同进行教学;第二类进阶培训班教学,采用小班培训方式,每班人数尽量不超过10人,目的是让这些学员更好地掌握竹雕制作技巧,培训时间是2至3天,职业学校只负责组织培训班,教学方面主要由竹雕手艺人或者竹雕大师来负责;第三类组建交流提高小组的教学,需要聘请一些竹雕大师来主导,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员的能力,为了提高交流效果,采用小班制,每班人数不超过10人,培训过程按照学习特点分为“经验交流—自己实践—成果分享”三个部分,先是组织学员之间交流,时间为1天,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其他组员的经验,然后自己回去实践3至5天,实践完成后再组织一次实践成果的分享,时间为1天;第四类单独辅导的教学,需要聘请竹雕工艺大师到学员工作坊进行现场单独指导,培训时间不宜过长,解决问题后即结束。

第五步:培训质量的监督与评估。

参加第二阶段培训的所有学员都是主动要求“回炉”学习的竹雕工艺制作手艺人,对通过培训来获得和提高竹雕工艺制作的技能和知识的期望值都是很高的,如果前面的培训班培训质量做得不好,会影响到后续的培训工作,所以更有必要对培训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估,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意见,以便改进培训工作。主要分日常培训监督与评估、培训结束监督与评估两个部分进行。

1.日常培训的监督与评估

日常培训的监督与评估一般安排在每日培训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每天进行一次,通过填写《竹雕工艺培训每日意见反馈表》来实现。

2.培训结束时的监督与评估

主要安排在每次培训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通过填写《竹雕工艺培训班评估表》来实现。对培训中的问题分别进行五个级别的评分,五个级别评分分别是:非常差、差、一般、好、非常好。其中“非常好”对应的分值是5分、“好”对应的分值是4分、“一般”对应的分值是3分、“差”对应的分值是2分、“非常差”对应的分值是1分。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评估得分和培训满意程度的评估打分,不仅能够体现培训班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仔细研究分析所有的回答,找出不足,并在下次组织培训时进行改进。

总之,民族工艺传承教育的“二段”式完全成长教学模式,以职业学校作为民族工艺传承的主体,通过把民族工艺传承的教学划分为“毕业前入门筑基教学”和“毕业后进阶提高培训”两个阶段,突破了学习时空的界限,把教学的空间从学校延伸到企业,把教学的时间从在校教育延续至毕业之后继续学习,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职业学校与工艺大师的双向协同,解决学习时间短、学艺不精和生产环境缺失的难题,为民族传统工艺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让民族工艺得到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让学生实现“入门—工匠—大师”的快速成长,成为民族手艺的工匠和大师,从而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梁琳.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6.

[2]李媛媛,唐锡海,蓝洁.现代学徒制传承民族工艺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

[3]梁燕清.对接—渗透—交融:中职学校培养民族文化传人的实践研究[J].廣西教育,2018(2).

[4]蔡璐.传统工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一主二段三双模式构建与实践——以竹雕工艺为例”(编号:GXZZJG2020A07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松清(1987— ),女,广西岑溪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造型设计。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实践途径传承
营改增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初中生如何自主学习英语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