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021-10-19 02:28黎安霞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24期

黎安霞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农村初中学生的音乐教育差,究其原因有很多。而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就是让学生热爱学习音乐。而这关于如何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生前语录。学生有兴趣,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做到“我想要干什么”,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有兴致能主动地学习音乐,是作为音乐老师必须要思考并在实践当中探险出来的真理,其也是顺应新课改的大方向。农村音乐教育一直是大问题,这也引起教育部的重视,并且积极引入大批专业音乐教师,发展音乐教育,可事与愿违。而关于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热爱学习音乐?就是以下我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热爱音乐;创设课堂;提高音乐

一、改变学生对音乐的偏见

农村初中生是一群基础差或无基础的学生,甚至小学没有系统的音乐教学,农村家长也对音乐有着历史性的偏见,以及学生对不考试科目的不重视。而且社会对音乐抱有一种戏子无情,祸国殃民的传统看法。所以,在农村的大社会背景下,在家长从小对学生的灌输思想下,使得学生错误理解了音乐课。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急于呵斥学生的无知,而是静下心来,慢慢引导他们改变这种看法。

(一)名人效应影响学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e)乎”。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出齐国三月吃不出去肉味的音乐故事,让学生知道音乐的重要性。我们常常学习的宋词就是合乐歌词,代表人物有嵇康。久负盛名的李隆基唐玄宗创作了《霓裳羽衣曲》;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精通小提琴演奏;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等名人与音乐的故事,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认清音乐的重要性。

(二)提升自我,多猎取各学科知识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对音乐老师的偏见,可也不能自暴自弃,放低自我的要求。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在课上就能完美应对各种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以小我影响大伙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只有真正爱音乐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音乐的学生。人不是生来就是伟人,在音乐教育事业中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小我的能力,影响同学们对音乐的喜爱,何乐而不为。

二、巧妙导课,创设课堂场景

在音乐的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新课导入方法与合理的创设场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课导入《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阅兵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面貌,营造浓厚的强国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有兴趣能主动地学习。非洲音乐《咿呀呀噢咧噢》,老师可以在学生进入教室后,亲自用非洲鼓边唱边跳去导入,让学生觉着一开始课堂的有趣性,调动积极性,方便教学的开展。

除了导入,还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像课堂的创设场景。如古典纯音乐我会让全体学生闭眼倾听。又如一些表达自然风光的音乐,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符合该音乐的自然风光,视觉感受。当然除了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美。像《黄河船夫曲》,就可以结合实际,形象地利用音乐4/4拍和纤夫拉船的节奏,跟着音乐学习纤夫拉船的动作,让学生真实感受这首歌曲的美。

三、重视实践,快乐学习

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师生互动,把学生对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这是《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实践的重要性。音乐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抽象感知艺术,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感知,自行发现,自己创新等实践的机会。

(一)生为主体,师为引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授学习在新时代的教学活动中已然有着不少的缺陷,尤其在音乐课上,如果还选用弹唱的学习方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应少用教授弹唱方式,采用引导方式,让学生多些发展的空间,多些自主思考,让学生多参与教学实践当中,从而表达自己,乐在期中。如《黄河船夫曲》可以老师教唱简谱视唱,后让学生填词演唱,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并学习纤夫拉船动作,结合音乐体验,认识各地区音乐风格,让学生乐意上音乐课。

(二)主动学习

知识是学不完的。课本上的知识有限,很多音乐知识都需要老师教给学生。但是,老师教授讲解的这种学习方式不如学生主动学习来得记忆深刻。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反复的教唱一首歌曲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存在一定的缺陷。一学生会身心疲惫,二,这是模仿学习,三,不能身临其境。我们的任务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让学生能快乐地学到知识。因此,可以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寻关于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或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分小组创编关于《青春舞曲》的舞蹈,又或者是课上让学生听一下《桑塔露琪亚》意大利语版的音频,交流自己感受到意大利语与中文演唱的区别并演唱意大利语的《桑塔露琪亚》等。

四、培养学生欣赏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音乐就具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根据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当人们欣赏音乐时,大脑会产生不一样的生活联想:如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或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再或者一种带有幻想性的思维活动以及带有哲理性的反映。因此,人们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之一也有着音乐成功欣赏的功劳。著名的美国心理音乐教育学家詹姆斯·默塞尔就在他名著中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重点强调指出: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那如何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呢?

(一)培养静心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一个好的聆听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激进的音乐能提起大多数学生的喜爱,是因为激进的音乐学生能注意听得到,而纯音乐或者说平缓的音乐,因为环境的嘈杂声,把原本的音乐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冲淡,学生听不到就会心情烦躁。所以,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是必要的。结合实际,我们可以在听音乐的时候让学生闭眼倾听的这种方式,让学生静心,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把窗帘拉上,营造气氛,让学生在黑暗中思考聆听。

(二)播放特色音乐

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老师要选择一些有特点的音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他们会有很大的积极性和很强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内心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普通学校中绝大多数缺少音乐经验的农村学生来说,熟悉度过低的内容,无论就音乐价值评论体系来说其品位多么高,学生若不能很好地接受,其价值都将得不到充分的体现。由此,我们在选材上、设计上都必须努力确保学生对所将关注的音乐有冗余度。例如,《春节序曲》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在欣赏《天鹅》时,让学生感受大提琴演绎天鹅的优雅;如欣赏《蜜蜂过江》的小蜜蜂与江河比较强大的对比形象等。

(三)提高音乐的鉴赏力和欣赏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能力引起的联想而产生各种形象。因此,教会学生具备感受音乐的基本能力,如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节奏、速度、力度、配器、织体等。培养学生学会聆听、体验、理解音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教师的引导与肯定

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肯定。在欣赏音乐时,每个人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因个人情绪的不同,所理解的音乐也不同,音樂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因此,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努力打破固定的思维,让学生欣赏音乐后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给予学生肯定。

五、各科知识和音乐的关系

在人类产生的文明史上,音乐是人认识世界的本能。中国出土文物如,有着八千年左右的舞阳骨笛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证明音乐在当时的文明史已趋于成熟。而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上,音乐是远古人民对神灵沟通的桥梁。音乐并不是一门副科,它与我们现在所学的各个学科都有着联系。音乐与数学,乐律理论都离不开数的演算推理,“三分损益法”结合数学就很容易推理出来。音乐结合文学,宋词、戏曲、歌剧,给其增加旋律色彩。音乐与政治历史,联系抗日战争,给抗日英雄们加油打气。音乐与地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好理解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青春舞曲》唱出新疆的风土人情,《桑塔露琪亚》唱出意大利的水城优美。这让学生知道音乐与各学科有着共通性。

六、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音乐课程标准》也把重视音乐实践展示自我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可见音乐实践是音乐课的重要环节。如视唱简单的歌曲《黄河船夫曲》,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次,然后就反复的旋律部分如:

教师教学生一次这一小段旋律,后让学生填词演唱,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欣赏课上,学习八音,可以让每个同学讲解一种乐器的特点,或每个小组演示如何使用乐器。在欣赏具有故事情节的音乐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音乐场景进行表演。世界音乐可以让学生自学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在课上表演,并且让同学们讲解这首歌曲的地区特点、创作背景。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学生才越来越自信参与音乐的学习。

总之,在培养农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重视农村学生的特点,根据农村的大社会背景、教学条件、学生的心理特性以及学生的起点。从审美的角度考虑教学中环节的安排,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爱心指导下,消除师生的距离感,做到快乐学习。通过音乐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新时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平.农村小学与初中音乐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 北方音乐,2015(12):21.

[2]朱小勇.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音乐时空,2013(06):33.

[3]渠苗苗.初中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12(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