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景观保护视角下循化县起台堡古城空间优化设计

2021-10-21 15:58陈仲勃崔文河
艺术科技 2021年16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陈仲勃 崔文河

摘要:起台堡古城是青海省循化县境内历史悠久的明代军事堡寨遗址,同时又处于多民族交错居住的甘青民族走廊地带,具有汉族文化和藏族撒拉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在营造多元文化景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古城的地域环境、村落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形态进行解析,针对目前存在的古城空间无序、文化遗存破坏、文化景观缺乏保护传承等问题提出空间优化策略,并开展起台堡古城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实践,提出古城发展应当注重整体文化景观和建筑风貌的传承,优化古城村落人居环境,旨在为其他拥有古城遗址的村落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景观;起台堡;保护传承;空间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6-00-02

0 前言

甘青地区位于我国西北,自古就是多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甘青民族走廊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存在大量古城池,具有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价值。其中,起台堡古城存续时间长,文化遗存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同时又处在多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带,作为明代边防的重要城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研究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起台堡古城经过漫长的演化发展,成为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唯一的汉族村落,并于2019年被住建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且村落中代表军营文化的社火祭祀活动被青海省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选择起台堡古城为研究载体,首先概述起台堡的地域环境及起台堡空间格局历史演变。其次针对起台堡古城现存问题,提出起台堡古城空间优化设计策略。最后对起台堡古城进行空间优化设计,探索如何用景观设计、艺术设计的方法实现对古城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1 起台堡地域环境概况

起台堡古城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内,地处道帏藏族乡南部。循化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见证了民族迁徙的历史。同时循化又处于多民族较久居住的甘青民族走廊地带,这也是一条民族交流、文化交融的大通道。循化县城在明代作为边防的边关要塞,承担着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起台堡地处循化县的河谷地带南部,甘青交接的关隘地带。受历史因素和边关贸易经济市场不断繁荣与发展的影响,甘青两省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起台堡古城成为周边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作为边关重要关隘一度发展成周边地区文化经济中心。起台堡作为明代重要的关隘古城,由于其特殊的选址位置和自然环境,具有多元文化交汇、军事功能突出的地域环境特征。近代以来,在失去戍边功能后,生产生活的不便导致古城不断衰败。特殊的地缘环境使之形成了多元的村落民俗文化,既不同于甘肃,也不同于青海,在整个青海地区具有不可替代性(见图1)

1.1 起台堡历史

据《青海省地方志》记载,起台堡古城于万历十三年修建(1585),同年设立起台营,承担戍边军屯的军事堡寨功能。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骚扰与挑衅,实施军屯等措施,在起台堡村设立了关卡。在明代“置卫兴屯”的大背景下,起台堡的驻防军人以军户壮丁为主,携带家属,逐渐定居边关戍地。因此,戍边卫所中形成了较庞大的移民社会。这些来自中原的汉族人,作为明朝帝国的一枚棋子散落在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当中,同时把中原的文明带到了循化“番族环居”的文化孤岛上[1]。清代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乾隆五年(1740年)增筑了关厢,强化了起台堡的军事功能。光绪三年(1877年)由于河煌地区少数民族冲突不断,为加强边防,起台堡又增筑了下城关。1902年起台营撤除,起台堡古城失去了戍边功能,作为军事建筑的起台堡逐渐演变成汉族聚居的自然村落——起台堡村。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不断增加,村民纷纷搬离起台堡,或在主要道路的一侧重建新房,或搬进县城。起台堡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以致很多民居荒废闲置,乡土景观正逐步消失。

1.2 古城规模和空间形态的演变

起台堡古城建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百多年间经历了兴盛和衰落等多個阶段。起台堡古城遗址包括主城、关厢、下关城以及五山庙几个部分,分别建于不同时期[2]。

笔者认为起台堡古城的空间形态演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万历年间是古城空间格局形成的雏形期,万历十三年建立主城,东西各长173 m,南北各长147 m,高13 m,墙根厚10 m,占地38.18亩。此阶段主城的营建主要以修筑城墙和强化古城军事功能为主,主城防御功能最完善,占地面积最大,包含营房,碉楼等军用设施。清代为古城空间形态的发展时期,为了强化古城作为关隘的防御功能,分别于乾隆年间增设关厢和下关城,光绪年间修筑五山庙。关厢位于主城东侧,城墙高4 m,墙根厚1.7 m,占地36.4亩(见图2)。

1.3 起台堡空间格局及形态

由于防御性堡寨的特殊选址位置,在起台堡建成初期,边关驿道和商道使起台堡成为周边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起台堡村也在不同时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张。明清时期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民国时期以城内发展为主,局部突破堡寨格局,新中国成立以后完全突破堡寨格局,起台堡村的空间聚落演进由集中到分散、面积由小到大、民居数量由少到多、布局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了目前起台堡村聚落空间的基本格局。

1.3.1 景观格局

起台堡村位于达儿架山下甘青两省交接的青海一侧,其东、南、北三面被渥宝琪、当蕊山、五台山、雷积山、古伟山五山包围,南临道帏河谷。古城坐落在山脉和河谷之间,海拔2920 m,是道帏藏族乡内海拔最高的村落。《起台堡村志》中记载了起台堡古城的平面格局和周边山水格局,可以看到起台堡古城背山面水,形成了现在“山—村—田—水”的景观格局。

1.3.2 空间形态

起台堡古城遗址大致呈“厂”字形,主城建城最早东西开门,东门设有关厢,为明万历年间修建,南关厢为清乾隆五年增筑。早期的起台堡营造呈点状分布,由于需要城池的保护和防御功能,民居和建筑以起台堡古城主城为中心分布。古城遗址内包含两座庙宇。五山庙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位于下关城东侧,殿内供奉着被称为五山大王的明朝武将常遇春,因此也被叫作常遇春庙。关帝庙建在关厢内,建成时间不详,供奉观音菩萨和关羽神位。

1.4 空间问题

1.4.1 古城空间无序发展

由于古城防御性的选址位置,在失去了防御作用后,起台堡多山多沟的地形地貌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起台堡古城遗址中,城墙的墙体部位有数个开口,有的是当地居民为了方便生产生活开辟的道路,有的是长期受雨水冲刷和风蚀造成的墙体坍塌导致的,这些都破坏了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而后续的发展扩张又缺少规划,造成了古城空间格局的混乱。

1.4.2 文化遗存和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不佳

目前保护自然环境下的黄土夯筑遗址的措施还不成熟,且古城遗址本身长期遭受雨水冲刷、风力剥蚀、重力塌落等自然的慢性破坏。此外,村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遗址内大量具有乡土气息的民居建筑没有得到较好的维护,很多传统民居在荒废中逐渐走向衰退。

1.4.3 村落空心化与衰败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古城中的居民大都已经搬到循化县城居住,古城的房屋大多废弃。据笔者考察,现今村中只有十四户,且大多数是老人,整体上缺乏活力,很多建筑民居已败坏坍塌,村落呈现出快速衰败的态势[3]。

2 规划设计策略

2.1 策略一:优化古城空间格局,保护与发展古城原有空间肌理

由于并未对起台堡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工作,城内具体的道路位置已无法确定。但可根据历史上明代边防关隘古城发展规律,重新对古城进行空間规划,尽量保存古城原有空间格局,保持街巷空间、院落形式、道路肌理等乡土景观格局,在改善村落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以尊重村落传统特色为前提进行修复和建造,从而使曾经的军事堡寨村落在失去其原有的军事防御功能后,仍能满足当下村落发展的需求。

2.2 策略二:细分古城文化景观,传承古城文脉

起台堡古城由于长期得不到较好的维护,文化遗存保护前景堪忧。可以把起台堡古城的文化景观分为生产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生态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对文化景观进行概括分析,对五山庙、关帝庙等文化景观建筑进行修复,对周边空间环境进行更新,从而保留和传承文化建筑中衍生出来的文化脉络。合理应用景观元素,烘托古城的历史氛围。

2.3 策略三:保护和利用古城多元文化,利用多元文化要素重塑古城历史风貌

起台堡古城的历史建筑和民居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符号,在和周边少数民族长期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针对一些历史价值较高或保存较好的建筑和周边环境,参考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保留或复原、加固。对破损不严重的民居建筑可进行内部空间更新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还要拆除价值不高的建筑,并将空地改造为公共空间,用于起台堡村村民的日常活动。

3 景观空间节点解读

3.1 起台堡五山庙及周边环境节点设计

五山庙作为起台堡重要的宗教祭祀空间,供奉着明代常遇春将军。五山庙有自己的闭合院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空间。可在此基础上,利用汉文化要素对五山庙大门进行重新设计,在场所内规划设计祭祀空间和静思空间,满足社火祭祀需求与宗教祭祀需求。

3.2 古城民居环境更新设计

起台堡庄廓民居是我国青藏高原藏族碉房建筑与黄土高原生土合院式建筑的一种结合形式,是甘青民族走廊古城村落中最为普遍的民居类型,其院落功能与民族、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而起台堡的庄廓院落主要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空间。可将一些不便于生产生活的民居改造成民俗历史博物馆或予以拆除,重新规划民居的内部空间格局,优化民居内部空间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提取、利用明代建筑文化语汇对民居外观进行重新设计,重塑古城历史风貌。

4 结语

甘青民族走廊存在大量古城池,具有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价值。起台堡古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笔者对起台堡古城遗址和其周边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总结分析了古城遗址历史风貌和乡土景观保护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古城遗址与城中村落现有的相互关系及历史遗存状况,对其进行空间优化设计,旨在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探索出古城与村落间乡土景观保护的空间优化设计方案。这对于当前民族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聚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 龚景瀚.循化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15-16.

[3] 白绍业.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起台堡村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2):89-93.

作者简介:陈仲勃(1996—),男,湖北宜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走廊人居空间环境、文化景观遗产。

崔文河(1978—),男,江苏徐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走廊人居空间环境、文化景观遗产、乡土景观研究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青民族走廊族群杂居村落空间格局与共生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XMZ052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传统村落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关联性研究
白族医药传承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