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乡来客”到坚定行者
——记太平村第一书记苏傥君

2021-10-25 08:24游思源
传记文学 2021年10期

游思源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苏傥君,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太平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挂职鲁甸乡党委副书记。他是中国百万驻村干部中的一员,也是大学选调生中的一员。在“第一书记”这个平凡却不简单的岗位上,他从高校的青年学子成长为2020年玉龙县的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设施修建、贫困户遍访、乡村产业发展、文明生活共建……驻村工作千头万绪,紧张忙乱,常常使人焦头烂额,但苏傥君始终怀抱着年轻人的热忱,艰苦奋斗在基层一线。“没有比脚步更长的道路,也没有比信仰更长的等待”,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苏傥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国的选调生政策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迄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每年,数千名选调生从高校奔赴基层,扎根大地,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里,始终涌动着时代青年朝气蓬勃的身影。

苏傥君生于1992年,重庆永川人。父亲是一名教师,凡事讲道理,并不严格管束他的学业,和他的关系更像兄弟一般。母亲心地尤其善良,很疼爱他,教训他时反而自己会先掉眼泪。在苏傥君的家里,写信是和言语一样有力的沟通方式,每当他犯了什么错误或者遇到什么问题,就把它写下来,第二天只需告诉父母在“老地方”有封信,便会收到言真意切的手写答复。

对苏傥君来说,外公的言传身教对他的人生选择带来了重要影响。苏傥君的外公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曾任四川省甘孜军分区后勤处处长,多次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包括1973年发生的“炉霍大地震”,曾被评为四川省公安总队“五好战士”,受到过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在川藏线上的长年奔波让外公患有严重的风湿和痛风等疾病,但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要在每年“七一”这个日子坚持着站起来,挺直脊背,对着党旗庄严宣誓。在苏傥君的印象中,外公是一个爱国爱党、正直善良、先人后己的人。早年单位分房时,外公主动选择了整栋楼最偏僻、压根晒不到太阳的一间屋子。家里人有些埋怨,外公却告诉他们:“我是共产党员,我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

或许是耳濡目染,苏傥君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总怀有一份特殊的荣誉感。上小学时,苏傥君是学校的升旗手,对他来说,升国旗是一项神圣的仪式。每周一,他都为升国旗做足了准备——戴上洗干净的白手套、系好红领巾,心中默念,一定要让国旗舒展地飘扬起来。有时,苏傥君会在校园里捡到被别人遗落的红领巾,如果找不到失主,他也不会扔掉,而是带回家珍重地存放起来。到小学毕业的时候,他拾回的红领巾已经装满了一整个口袋。

2011年,苏傥君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大学读书的日子,他极为自律,没有课时就待在图书馆,直到闭馆才离开,确保自己能完成每天制定的学习任务。打排球则是他在学习之余最为热爱的一项运动,成为文学院排球队的一员后,他和队友们一起训练、参加比赛,享受在赛场上为学院荣誉而战的热血青春。2013年5月30日,苏傥君如愿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此前,党支部书记和他谈话,询问他入党后会怎么做。苏傥君想了想,说正式入党后想洗一洗支部的党旗,也想一直守护着党旗。

2018年,苏傥君与黄文秀的合影

大四那年,苏傥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并选择了儿童文学专业作为自己未来三年的深造方向。促成这一选择的缘由并不复杂,在图书馆书架前随心阅读的他曾被这样一句话打动:“童年是时间意义上的故乡,故乡是空间意义上的童年。”他喜欢儿童,也向往故乡,儿童文学让充满理想和情怀的苏傥君找到了个人经验与学术研究的契合点。读研时期,苏傥君的专业知识愈发精进,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与此同时,他仍然坚持按时参加排球队的集训,师弟师妹们视他为排球队的“精神领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苏傥君萌生了要考取选调生的想法。

早在2015年,苏傥君就曾参加北师大为评选首届“启功教师奖”组织的暑期志愿活动,在活动中他结识了同校哲学学院的黄文秀。黄文秀比苏傥君早两年成为选调生,二人熟识后,黄文秀更成为他亲切的“老姐”。2017年冬,黄文秀曾作为广西优秀选调生代表回校宣讲。宣讲会结束后,苏傥君请她在小西门外吃涮肉,其间聊起驻村工作的种种辛苦,二人都有些感慨。苏傥君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做选调生呢?”黄文秀当时只是笑了笑,没有给出任何回答,但苏傥君被藏在她目光中的坚定触动了。他想,或许这也正是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为此,苏傥君还曾询问过他的研究生导师张国龙教授的意见。作为一名学者、一位受孩子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国龙很早就参与了教育扶贫的相关工作。谈话间,他对苏傥君的选择表达了理解和支持:“其实当选调生和做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是一样的。儿童文学作家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他们可以让孩子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的道理;而成为一名选调生,同样是去做为了别人、温暖别人的事情。”导师的一席话,让他更明了了文学与生活之间价值坐标的重合。苏傥君相信,工作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收获感是生命最重要的东西,他脚下的路更进一步明晰起来。

毕业前夕,苏傥君考取了好几个省份的选调生,其中有像云南这样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省份,也有东部沿海相对发达的省份。在做出最后的决定前,苏傥君召开家庭会议想听听家人的意见,家人大多希望他能够留在条件好一些的城市,只有外公说:“祖国培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就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外公的话在家里的分量举足轻重,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云南,就这样在苏傥君心中落定了。于是他一路坐火车驶向滇西北高原,就像一滴水,流经丽江,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太平村。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小苏队长”

2019年5月15日,是苏傥君驻村工作的第一天。

汽车顺着蜿蜒的山路开进了太平村的地界。苏傥君在心里算了算,从进山到驻村点,大约花了三个半小时。透过车窗,他与一位缓缓开着拖拉机的师傅打了个照面,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位太平村村民。同事向他介绍,这位大哥是傈僳族人。太平村全村共有437户人家,有村民1737人,是典型的多民族村落,除了傈僳族,境内还世居有汉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藏族、白族等7个民族。村民们大多以种植业为生,种植对象的选择与四散的村民小组所处的位置有关:太平村上片、中片海拔高些,以种植中药材为主,下片则主要种烤烟,还有少部分村民种植白芸豆及经济林果。

就地理位置而言,太平村给苏傥君留下的第一印象却并不“平”。太平村偏居大山,平均海拔约为2500米,交通往来极为不便;起伏的地势无法为1700余名村民提供充足的耕地,耕作的机械化难以实现,亦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同时,山里降水不多,山地地形难以储存水分,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生于斯地的贫困,让村民们缺少脱贫的“智慧”,亦缺乏脱贫的信心。

初到太平村,苏傥君还没有找到“扶贫”政策在基层的具体抓手,对村里情况也不熟悉,药材的种植和销售尚属于他的“知识盲区”。那时候,村里人都管他叫“小苏”。他知道,大家都把他这位外地来的年轻人当缺乏经验的大学生看待,也很少和他掏心窝子说话。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苏傥君沿用了学生时代的“笨办法”——埋头苦学。白天,他跟着村党总支书记开展扶贫入户调查走访工作,晚上回去就把村里历年所有与脱贫相关的材料翻出来学习,再上网收集各级有关部门公布的乡村治理典型经验。那段时间,他常常学习材料至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他抓紧一切时间,随身携带纸笔,记录自己白天在工作中的“灵光乍现”,最终整理出了一份20多页的《太平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三化”模式方案》。

有了工作方案后,办起事来就有了方向。不过,苏傥君真正学会如何和老百姓打交道,还是在一次次实地走访入户的过程中。太平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其中彝族组离得最远,要先坐汽车,后转摩托车,才能到村组所在的草甸。这还不算完,要去到每一户人家,只得走小路,在山沟里来回转。有一次入户时,白天气温高,苏傥君只穿了件短袖,在林子里不知摔了多少跤,身上也被山间的枝杈划出了一道道血痕。那天,他们一行一共走了20公里山路,路上渴了就随手摘个野果子吃。回到村委会后,仍不能停下,还需将了解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记录好,整理归档,研究汇总当日情况。这样的日子慢慢地成为了一种常态。苏傥君就这样一边行走,一边逐渐与这座大山熟悉起来。

苏傥君总结,要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变成当地人。来村里之前,父母特意给他准备了防晒霜,但村里的老百姓可没有“防晒”之说,于是他索性也不涂了,把自己晒黑。在入户调研的路上,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他都及时向同行的村干部询问,或是直接请教当地的村民。当走访的贫困户家里没有凳子时,他就席地而坐,吃饭穿衣更是一点儿也顾不上讲究。几个月下来,苏傥君的知识体系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对饮水保障、住房稳固、残疾判定等各项国家标准和各类办事流程烂熟于心;和老百姓聊起秦艽、木香、桔梗等药材怎么种、最近的市场价格如何时也已然是半个行家了。

一天忙完又是深夜,他从村委会办公室准备回宿舍休息。外面万籁俱寂,月朗星稀,当抬头凝望高原的星空时,他发现,太平村的夜晚与别处不同,在这片没有被污染的天幕里,每颗星星都格外清晰,一轮明月高悬在澄澈的夜空中。此情此景让他想起了家乡,也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父母,不禁落下泪来。

在挂联单位丽江市委组织部、村“两委”干部和苏傥君的共同努力下,太平村的基础设施一点点完善起来。2020年年底,太平村已经实现全村进组道路的硬化全覆盖,水利设施、基站修建等基础工程也已完工,最后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摘帽。老百姓看到村里的变化,看到自家翻新的房屋,看到孩子读书、家人看病住院有了保障,忽然意识到,原来这个稍显稚嫩来自城里的大学生“小苏”是真心实意在帮他们做事情。于是村里人见了他,不再叫他“小苏”,而是发自内心地喊一声“小苏队长”。“有事找小苏队长”也渐渐在村子里传开了。

入户调研路上的苏傥君一行

入户开展工作的苏傥君

大山里的儿童图书馆

在没来太平村之前,苏傥君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重视村里的教育问题。他认为,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最根本方式,改变一个孩子就可以改变一代人,继而让他的家庭免受贫困。

鲁甸乡下辖5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一所完全小学,但中学却只有一所。乡里能读到高中的孩子不多,初中毕业后,一部分孩子会选择在家务农,另一部分则外出打工。即便是每个村都有的完小,教育条件也并不好。太平完小是一所半寄宿制的小学,在校学生116人。住得远的孩子要走3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周一到周五就住在学校里,但学校面积有限,孩子们的住宿条件和城里没法比。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驻村后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苏傥君便来到太平完小给孩子们送节日礼物。在课堂上,他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理想。全班28个孩子,或羞涩或大胆,答案却出奇地相似,大都说自己未来想成为老师、医生或警察。他询问原因,孩子们回答,因为这些职业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他多多少少明白,这些答案吐露自孩子的纯朴真心,也来自于师长的启发教诲。苏傥君既感伤又动容,他对孩子们许诺:“我要改善你们学习生活的软件、硬件条件,帮助你们走出大山,不让你们做‘折翼的天使’。”

丽江市委组织部干部职工到挂联点太平村平整道路

大山将孩子们与山外的大千世界阻隔开来,但苏傥君相信,阅读能够引来涓涓细流。他逐渐在脑海中萌生了建造一间乡村儿童图书馆的想法。苏傥君为这一点灵感和热忱激动不已,但真正将图书馆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绝非易事。

首先地点的选择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当时的太平完小并没有多余的教室来安放一间图书馆。学校的各项基础设施亟待更新,老师们尚只能住在学校教学楼旁的钢架房里,自然而然对这项提议也没有太大信心。苏傥君理解校方的顾虑,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一点点地为学校募集资源:安装新的喇叭、更换一批新的桌椅、给每个孩子添一件冬衣……聚沙成塔,学校老师们对苏傥君的工作能力逐渐信服,开始积极地配合他开展各项工作。经过综合考虑,苏傥君最终决定将图书馆的地址选在村委会旁边的空房里。村委会离学校不远,房舍还算充裕。

接下来就是书本。2019年10月13日,苏傥君在朋友圈发出了一个倡议,希望大家能够给太平完小的孩子们捐书。晚上6点,结束一天入户工作的苏傥君再度打开手机时,发现朋友圈已被这条推送“刷屏”,阅读量也迅速上涨。他知道,这事儿快成了。

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图书涌向太平村,还有很多随书寄送的文具和寄语。那段时间,鲁甸乡的邮政所堆满了苏傥君的快递,邮政所的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要给他打电话,通知他书已经放不下了,要快些来取。这还多亏了村主任,一趟趟帮他把书运回来。

苏傥君一个人忙不过来,他和老师们商量,临时召了几位学生管理员。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孩子们大多住在村委会附近,他们每周末过来帮忙拆快递、整理图书。村委会的两间房起初空荡荡的,连一把锁都没有,却慢慢被书籍和欢声笑语所填满。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些书,拆快递或书封的时候,偶尔不小心把手划破了也不在意,仍旧兴冲冲地报出书名,等待苏傥君宣布其归类。归类排序后,苏傥君在电脑上将图书标签制作好打印出来——譬如文学类第一本书就是“W1”——再和孩子们一起贴在书脊上。中午,苏傥君还要给孩子们准备午饭,孩子们都想吃方便面,他煮完面,顺手又给孩子们加了两个鸡蛋。

太平村儿童图书馆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图书馆历时133天方才建成,收到捐赠书籍共计2375册。正式落成那天,全村的大人孩子都跑来村委会,想瞧一瞧这个新鲜的儿童图书馆。图书馆的墙上写着一条显眼的标语:“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润童年。”看着孩子们好奇而兴奋的目光,苏傥君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儿童图书馆建好后,苏傥君并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一方面,他还是想把图书馆从村委会搬进学校,这样图书馆的使用率才能最大化;另一方面,去乡里挂职后,他也想把经验推广开来,让每一所村完小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2020年年底,在一栋崭新的教学楼落地太平完小后,他终于让图书馆走进了校园。

在等待图书馆完成迁移的时光里,他想起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的一句话:“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他告诉孩子们,书籍里饱含着知识、智慧等诸多宝藏,一定要好好利用,汲取营养。

落地扎根的情怀与信仰

2020年11月,苏傥君受邀回到母校分享选调生心路历程和个人扶贫攻坚的故事。再次回到北师大,苏傥君内心十分激动,回首来路,每一个心愿的实现、每一个项目的成果,都离不开母校提供的坚实支撑。

初到太平村,为了给太平完小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苏傥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络了北师大校友会,希望能通过这个渠道寻得一些资助。没想到事情进展得很顺利,在校友会的协调对接下,北师大国资处从北京寄来了15台电脑;太平完小更新了广播系统和部分损坏的桌凳;还有5位校友对太平村的贫困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资助。2020年,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部署,北师大对口帮扶玉龙县,为玉龙县鲁甸乡的教育扶贫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北师大的对口帮扶下,鲁甸乡中心校建起了五人制足球场;鲁甸乡一所初级中学和5所小学获捐赠新书共计3万余册;北师大幼儿园捐赠玩具10箱;北师大地理学部分党委筹措资金为太平完小的篮球场换上了新的塑胶地板……五人制足球场建好后,鲁甸乡中心校校长找到苏傥君,诉说自己心中的激动。校长自小在鲁甸读书长大,一直梦想学校能有一块标准足球场,如今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在物质资源之外,苏傥君觉得北师大带给他的最宝贵的东西仍是精神上的指引。从小到大,他始终相信一些事情是神圣的,经由数年文学经验春风化雨般的润泽,他在北师大找到了让他相信的事情的“命名”。苏傥君向前来参加宣讲活动的同学们说:“我们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任何时候把自己做到最好,然后给别人带去温暖,这就是我们的情怀。”

但空有情怀而不实践,亦非一名合格的“以身作则”的北师大学子。在基层历练的两年里,苏傥君开始重新理解中国、理解农村和农民。他发现,只有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才知道什么是农民,才知道老百姓每天想什么,最在意的是什么;只有真正生活在农村,才知道什么叫农村,农村原来什么样,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将来要如何发展。见证过扶贫工作给乡村带来的点滴变化,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项事业的伟大。

要想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跟上,经济水平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准。鲁甸乡的惯例是每月逢八的日子赶集,起初,月底的28号还不在其中,后来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将儿童疫苗接种定在每月28日,人们才把这天算作一个圩日。这样算来,鲁甸乡一个月能赶3次集,这与苏傥君儿时记忆中重庆老家每月9天圩日相比,还是少了些。而集市上售卖服装、生活用品、果蔬药材的也大多不是本地人,而是邻省来的生意人。

被誉为“云药之乡”的鲁甸乡,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全乡发展的重点产业。2020年,鲁甸乡种植的药材超过了7万亩,产值达到3.5亿元,但部分药材的市场收购价格变动很大,例如药材秦艽,两年内干货每公斤价格波动近百元,严重影响了部分村民的种植收入。在乡村振兴的规划中,鲁甸乡将新建一个药材交易市场,大面积推广订单农业,鼓励种植户与厂家直接对接;同时统一药材种植标准,探索药材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增加产业附加值。产业发展好了,既可以把劳动力留在当地,也能让更多的本地人回家乡务工。

北京师范大学暑期实践队到太平村开展调研

扶贫工作的开展既包括经济产业的发展,又包括现代文明风尚的建设。鲁甸乡太平村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半数,每个民族都或多或少保有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而习惯了固守耕地的乡民,思想上也有其局限性。早在撰写《太平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三化”模式方案》时,“移风易俗”这项任务就已经被苏傥君列入到工作计划之中。通过公开征集意见,苏傥君带领村民们制定了太平村自己的《村规民约》,并设置了一系列激励机制来确保实施。比如,太平村的“环境卫生日”定在每月10号,这一天,所有的村民小组都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清扫房前的路面、捡拾垃圾等,加之要在微信群“打卡记录”,哪个小组没打扫路面没发照片,村里人彼此都知道。积极参加环境卫生日的村民可以得到分数,分数累积到相应数额还可以去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除烟酒外的各式生活用品。如此一来,大家互相监督,保持环境清洁的习惯就逐渐形成了。

太平村的“环境保护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苏傥君选用这两句话来描述他所理解的美好生活,而人们从物质到精神风貌的全方位提升,才是最为彻底的脱贫。现在,太平村有部分通过药材增收致富的人家,在日子好起来后,也会在院里放置盆景、院外种树栽花。口袋里有了钱,医疗住房有了保障,村民们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盼头。

苏傥君的驻村工作于2021年5月12日任职期满。打开手机相册,里面最多的还是村里老百姓的照片,大多是他在入户调研时拍摄的。他还有一本专门的小本子,用来记录老百姓向他反映的困难和各项需求,做完一件就划掉一件,没有做完的就一直留存,事务琐碎,须时时翻看。离开太平村前,他又把这个本子拿出来梳理了一遍,还在思考如何分配扶贫工作队剩余的经费和物资:一部分钱要用于帮扶村里贫困家庭的孩子,购置的水泥要交给急需修补房屋的老百姓……不知不觉,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两个寒暑。在太平村,他曾经遇到过固执古板、不愿让孩子走出大山的家长;遇到过因不了解政策而对村委会干部发脾气的老百姓;也遇到过饱经沧桑、为太平村发展贡献半生的老党员。而记忆中最常出现的,是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小苏哥哥”的场景,是老百姓从田埂上走来和他打招呼的模样……

学习儿童文学专业的苏傥君曾向太平完小的孩子们讲过作家曹文轩笔下一个叫《柠檬蝶》的动人故事,故事里的柠檬蝶飞越山川旷野,只为寻找自己理想中的花田,他希望更多太平村的孩子也敢于飞往未知世界。他自己则对故事中的柠檬蝶有着另外一种解读,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以微薄之力,一次又一次不停挥动翅膀的柠檬蝶,去触动那些可见或不可见的坚固之物,迎接微小、哪怕不足道的改变。

当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电视上直播时,苏傥君和村干部一起准时收看了这场振奋人心的会议。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张桂梅校长所在的丽江华坪县距离太平村只有300多公里的车程,广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是他的校友和“老姐”……这些离他并不遥远的楷模,都曾直接或间接地给予他前行的勇气,也曾一次次向他确证过信仰的力量。两年前初到之时,他曾是太平村的“异乡来客”;如今遍望群山,太平村风光如画,他在这片静谧的大地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未来,在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上,他仍将是这片“广阔天地”的坚定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