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2021-10-30 02:21郑玲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深度学习

郑玲艳

摘要:作者尝试使用“思维启发式”教学对Flash遮罩动画一课进行创新设计,围绕计算思维养成的核心目标,将技能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期能够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思维启发式教学;学科思维;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20-0000-0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思维,有效开展学科学习过程?笔者以《遮罩动画》一课教学为例,尝试“思维启发式”教学,围绕计算思维养成的核心目标,结合技能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

● 以思维发展的渐进性为指导重构课程示例

笔者围绕思维发展的渐进性,适当地改变了教材内容,整合设计了四个课例:①猫和老鼠(模拟探照灯照射效果);②中国梦(文字特效——霓虹灯效果);③字幕效果(模拟电影字幕效果);④美丽的池塘(模拟水波纹效果)。

从“猫和老鼠”课例中遮罩层在运动,到“中国梦”课例中被遮罩层在运动,这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一次提升,让他们知道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运动效果图层;比对“猫和老鼠”课例效果和“字幕效果”,发现都是遮罩层在运动,根据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推理出“字幕效果”的被遮罩层设置了渐变色填充,这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第二次提升;从“猫和老鼠”课例的圆形效果呈现,到“美丽的池塘”课例的弯曲波纹效果呈现,猜想“美丽的池塘”遮罩层放置的是若干条弯曲的曲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第三次提升。三个不同效果的遮罩动画实例,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为后面学生作品创作提供灵感。

● 从技术原理出发引导学生“悟道”

从具体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中掌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习的关键策略之一。为了让学生从动画演示和观察中“悟道”,笔者反复播放“猫和老鼠”动画,并提出问题:“这段动画中什么在运动?”引导学生根据先前所学的动作补间动画技术猜想遮罩动画的原理。在学生迫切想知道这个动画是如何制作时,笔者借助课件给学生讲解遮罩动画实现的原理:有两个图层——遮罩层和被遮罩层,遮罩层放置圆形,被遮罩层放置背景图,透过遮罩层的形状看到下面的背景图层。遮罩动画的实现,需要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配合使用。

接著,笔者演示“猫和老鼠”动画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制作遮罩动画的难点,在演示的过程中,重点讲清两个图层的位置关系,遮罩层要创建在被遮罩层的上面,要透过遮罩层运动的圆形看到下面的被遮罩层画面,所以动画效果应设置在遮罩层;然后,给学生时间,让他们亲自动手尝试“猫和老鼠”动画制作,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方法,学生成功实现“猫和老鼠”动画效果后,让他们尝试改变遮罩层图形的形状或颜色,观察遮罩效果是否发生变化;最后,对遮罩层和被遮罩层的位置、作用进行总结。学生对自己实践尝试得出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答案记得更牢。

● 依据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设计高效的启发性提问

创造性思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新颖性等特点,笔者围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案例解析和任务布置的过程中设计启发性提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学生掌握了遮罩动画的原理及制作方法后,笔者抛出三个探究任务——“中国梦”“字幕动画”“美丽的池塘”,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三个探究任务的遮罩图层与被遮罩图层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能从不同的任务中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通过知识点的类比和迁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①学生观察“中国梦”作品,发现“中国梦”三个字不动,但呈现的颜色一直在改变,依据前面得出的结论“遮罩层在上,提供形状;被遮罩层在下,提供内容”,学生得出“中国梦”作品的遮罩层为“中国梦”这三个文字的轮廓,被遮罩层为填充了渐变效果的彩虹色块,并让彩虹色块左右移动,实现动画效果。②滚动的字幕,越靠近舞台中心文字越清晰,呈白色,越靠近舞台两端文字颜色越淡。学生发现“字幕效果”的遮罩层内容是校园宣传标语文字,并让文字从下往上运动,被遮罩层是一个填充了渐变色的矩形(中间白,两边透明)。③在“美丽的池塘”作品中,水面上一条条的水波纹荡漾开去。遮罩层放置一些弯曲的细线条,并适当向下移动扩展,被遮罩层放置池塘图片,透过上层运动的线条看到下层的水面,就产生了水波纹效果。(这个作品中,除了遮罩层和被遮罩层,还需要在最底下设置一个背景层,放置池塘图片,给水波纹打底。并注意让背景层的池塘图片和被遮罩层的池塘图片产生一些位置上的偏移,这样才能看到水波纹的移动)学生在分析“字幕效果”和“美丽的池塘”时,容易出现偏差,笔者通过“你看到什么形状”“你看到什么内容”“什么在运动”等问题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接着,学生分组探究,完成作品创作,这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笔者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每组研究一个任务的制作方法,再进行交流,实现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收益和思维拓展。分组探究,既弥补了课堂上教师无法照顾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遗憾,又能通过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考虑到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理解水平的差异,笔者在提供给学生的“帮助”文件夹中,放置了文字版操作步骤提示和微课视频版操作步骤演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的作品交流环节,是对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的展示,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才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上,没有思维启迪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只有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将技能的掌握与思维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波涛.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刍议[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07):9.

[2]俞晓.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20):59.

[3]高丰.核心素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2020(19):35.

猜你喜欢
初中信息技术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