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

2021-11-02 04:24唐丽霞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8期
关键词:文化语境文学翻译话语

唐丽霞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区域间的文化逐渐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阅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是了解其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开展文学作品翻译时不仅仅需要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翻译者需要将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进行系统的构建,确保翻译后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相同且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将对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语境;文学翻译;话语;构建

翻译者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翻译者应当重点思考国外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和思路,确保翻译作品既能够符合本民族人民的阅读习惯,又能够包含其原本的文化特色。因为不同语言区地区和民族在话语规范和文学表达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充分结合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话语。

一、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的简要概述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文化语境和翻译话语的构建,首先需要对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两者的概念具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再基于其概念进行措施的探讨和实践,确保最终能够翻译出内容更加全面和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的优秀作品。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最早是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对“语境”概念进行分析时提出,文化语境是每个民族和语言地区审美语境的类型之一,也是与人们沟通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确保了同属一个区域的人们可以无阻碍进行文本沟通,文化语境包括了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文化习俗是指某一地区长期延续的生活习惯和模式,在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都具有该地区特色的习惯,而且文化习俗对该地区人民起到了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再者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于人民群众的行为举止、交际活动等所做出的限制。因为文化语境会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渐调整,所以分析我国传统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文化后会发现两者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别。

(二)文学翻译

许钧的《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中曾邀请许渊冲先生等卓有成就的著名翻译家,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畅谈对文学翻译的独到经验、体会和见解。文学翻译工作是指将其他语言地区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本地区能够理解的语言,开展翻译工作的第一步是充分了解文学接受者,因为文学接受者直接影响着文学翻译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基本原则,两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因为文学作品能够体现着某一个语言地区、民族甚至国家精神和文化内涵,读者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充分的了解及精神风貌和地域文化的发展变迁。现如今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且深入,为了确保我国的文化能够不断从他国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学翻译工作者应当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和理念,确保读者能够通过译文学习和了解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

二、文化语境和文学翻译话语构建的探讨

译者在进行翻译这一语言实践活动时会受来自文化语境的限制,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需要对文本的语言进行转换,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该阶段人民大众对于翻译工作的看法和翻译作品的评论。20世纪90年代翻译工作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从过去以描述文本为中心的翻译工作方式转变成了构建特定实践内文化,因此文学翻译中需要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在进行文化语境与文化翻译话语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译者、目的语接受环境和读者三个重要元素,作者也是翻译过程中需要重点参考的主体之一,但是也需要注意目的接受语环境和读者对文化翻译作品的重要影响力。

(一)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翻译作品中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其自我整改意识和创造意识。因为文学作品的意义需要翻译工作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捕捉,如果翻译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出现分心、疲乏或漫不经心的情况,他就不能充分地理解文本符号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译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翻译工作,充分调动自身的热情、灵感和社会经验去领悟和捕捉原本的意义,确保翻译工作者的主体性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1.译者文本选择的主体性

翻译工作的任务是将其他语言地区的文本转变成本土特定群体能够理解的语言。首先翻译工作者在对拟翻译的文本选择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主体性,因为译者首先会拒绝翻译与本体特定利益相符的其他文本,然后还会充分结合本土方言和表达方式制定出翻译的策略,因此,如果翻译工作的时候已经选择了某些本体利益,就意味着他会对其他价值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而后翻译的文本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被社会群众所阅读和评论,而翻译文本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则会受到当时到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的影响。

例如现代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一直从事着文学翻译工作和致力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中国翻译理论和世界译学建设都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因为许渊冲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应当将其先进的部分充分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使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中国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弘扬和发展,并且也能够促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许渊冲在七十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促进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化的弘扬。例如许渊冲先生曾经出版过《画说宋词》,书中收录了《八声甘州》《长相思》和《卜算子》等优秀的宋词翻译作品。

2.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主体性

译者的翻译策略主要是指选择“直译”或者“意译”“忠实”或者“解构”等等,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翻译话语的构建环节,通过不断增加自身的资本取得文化的支配权。翻译能够使本地区和民族的人民群众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之间形成某种固定的形象,因为译者会使这些定式中充分呈现本国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而排斥不利于解决本国争端和矛盾的内容。因此翻译也会影响本国人民对待其他国家、特定族裔和种族的态度。

许渊冲先生在宋词音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提出了翻译优化论和三美论等翻译理论。首先翻译优化论的目的是确保翻译后的作品能够充分发挥汉语自身表意,在翻译过程中选择最优的翻译策略,因此翻译工作者应当在工作過程中重视实践、创造和艺术三个方面的体现。而且为了充分发挥宋词的优势和保留宋词意蕴,许渊冲提出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意美、音美和形美,在确保翻译能够充分传达宋词原文意美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三美具备。

例如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西江月》时运用了押尾韵的手法,译文中的moonlight和midnight、look和brook使得译文极具音韵之美。而且在翻译“听取蛙声一片”时为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注意力,许渊冲选择先翻译感官动词“listen”,使读者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到听的动作上。或许有读者会认为炎炎夏日中的蛙声一片会十分喧嚷,并不能充分领会原作者此时愉悦的心情,所以许渊冲巧妙地应用了“please”,该词充分体现了许渊冲作为翻译工作者的创造力。

(二)目的语接受环境的主体性

译者在开展文学翻译过程中还需要充分体现目的语接受环境的主体性,因为译者的主体性不足以建立起完善的翻译话语,因为有些情况从表面上来看是翻译工作者背离了原文本并体现了自身主体性,但是实际上为了更加充分的適应目的语的接受环境。目的语的接受环境会对进入该环境的翻译话语进行一定的筛选、操控和排斥,因此翻译工作者应当认识到文学接受是一个双向过程。

例如葛浩文先生翻译的《狼图腾》十分契合国外人民群众关心环保和伦理问题的语境,因此在国外收获了一大批读者;中国本土的寒山诗并没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地位,但是却在美国地区赢得了十分巨大的反响,其主要原因是在1954年美国地区的人民群众风行学禅之风,并且热火朝天的开展嬉皮士运动,因此寒山的狂士形象成为嬉皮士心目中英雄。以上两个例子并没有明显体现出翻译工作者和读者的主体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翻译作品契合了目的语接受环境。

(三)读者的主体性

因为文本材料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其包含的深层次内涵可以被播撒,因为翻译工作者在理解文学作品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主体地位,因此,其翻译的作品已经不能够完全呈现出原作的内容和内涵,而是作为原作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而且翻译作品的诞生并不是翻译工作的结束,因为目的语的读者会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对译文进行再次的理解,充分体现出了读者能够进行多样性解读的特点。因为文本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的高低由读者理解所决定,因此译者首先需要确保目的与读者能够理解、评论和接受译文,否则译者的主观意图将不会对目的与读者造成任何影响。

目的语读者中具有一批积极维护本地区文化规范的人民群众,他们绝不允许违背与其期待不符的翻译文本出现,因此如果译者的翻译文本违背了社会文化规范,他们就会对翻译作品的传播进行干预。因此译者首先需要对读者的思想特点和文化惯例进行充分的了解,确保作品能够吸引目的语读者一起沉浸于文学作品的情景之中。

例如许渊冲在翻译《诉衷情》一文中的“匹马戍梁州”时,最终的译文是“to serve in the army at the frontier”,许渊冲先生选择不翻译“梁州”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外国读者并不知道“梁州”是古代地区的特定名称,所以不翻译也能够明显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再者随着朝代的更替和世事变迁,梁州地名的具体位置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而且当许渊冲在翻译《诉衷情》一文中的“胡未灭”,也选择了模糊处理的方式。因为中国历史中“胡”是指西北各个民族,为了能够充分宣扬中国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和观念,尽量避免在翻译作品中谈及与民族冲突相关的话题,许渊冲的译文中避免了该类文化负载词,其翻译“The foe not beaten back”既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感,也有利于外国读者更加深刻理解《诉衷情》所表达的壮志未酬和报国无门的情感内涵。

三、结语

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话语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文化的语境,文学翻译话语的构建,并不仅仅是指将其他语言转换成本国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同时体现出原文作者、翻译工作者、目的语接受环境和读者的主体性,确保翻译作品能够在目的语接受环境中拥有更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小晨.文学翻译与语言变异刍议[J].文学教育(上),2021(05):146-147.

[2]马莉.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翻译的影响[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03):124-126.

[3]王丽丽.跨文化语境下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若干问题解析[J].文学教育(下),2020(11):146-147.

[4]陈铸.跨文化语境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探讨[J].青年文学家,2020(27):106-107.

[5]李海静.英美文学翻译中的语境文化因素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1):148-150.

[6]韩璐.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的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385-386.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文学翻译话语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