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点燃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灯

2021-11-03 12:28管卫敏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心理健康融合

管卫敏

摘要: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材料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以善良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观察、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学生的心结,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于语文学科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语文课程;心理健康;融合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因其学科的特殊性,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主阵地之一。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想: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能否将二者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些年我的探索。

一、“千锤万凿出深山”——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即教师自身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一位学生健康的心灵,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二、“千树万树梨花开”——多渠道

(一)寓“修身养性”于“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环节。从表面看,写字教学似乎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但如果教师激发得当,也能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在写字教学中,我常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练习毛笔字的故事激励学生坚持不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使学生意识到做成任何事都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识字教学中,我巧借课堂生成,进行有效“点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悟。例如,在教授“射”字时,我让学生观察单独写“身”和“射”时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射”字中的“身”的一撇没有穿出。我紧跟着追问:为什么在这里“身”字的一撇不穿出呢?学生结合以往的知识答道:这样会撑破格子,字太大了,不好看。于是我说:“如果你就是这个寸字,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学生很激动地说:“谢谢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我永远都会记住你!是你让我们成为了一家人……”我抓住这个时机,总结说:“是啊!两个想要成为一家人的字,为了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宁可委屈自己。那在我們的生活中,为了让大家生活得开心和谐,我们又该怎样和我们的同桌、邻居、亲人相处呢?”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想,不用说,孩子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

(二)寓“人生观、世界观”于“课文内容”中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在三年级教材“亲情”单元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亲情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的给予,还体现在精神方面的关怀,甚至是为亲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三)寓“心灵交流”于“习作教学”中

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通过自我调整难以解决,如果教师不够细心或了解不够,易使学生走入更深的障碍区。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地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学生通过书信传递的悄悄话,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露出来,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捕捉学生的悲哀、烦恼或快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为学生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另外,教师还可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单独谈话、课堂眼神交流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促使学生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所以,习作课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不容小视的一块“战地”。成功的教育者总是善于通过日记或是作文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对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同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回忆、挖掘、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物、情、理,在此过程中受到习作内容的熏陶。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写父母的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观察父母的言行,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父母的愿望,并对父母说知心话。习作的过程拉近了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爱、体谅、理解父母的情感,让学生懂得要感恩父母。

(四)寓“快乐的心境”于“节日氛围”中

孩子们什么时候最快乐?过节时。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不同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文化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教师可以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节日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在快乐的节日气氛中变得更加懂事。

三、“润物细无声”——多赞美

赞美是一种心灵的雨露。对赞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可以说,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毫不掩饰地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做我十天的口粮。”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要赞美。适时、恰当的赞美,会让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我觉得赞美应有以下类型。

(一)教师关注全体学生的赞美

在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一个个教学目标。比如,组建学习小组,让每一个人在这个小集体中有一定的职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田忌賽马》一课时,我让学习小组自编、自导、自演这篇课文,进行小组比赛,只见小组中每个人都摩拳擦掌,忙得不亦乐乎。小组内根据每个人的实力自己分工,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添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除了小组活动,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欣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一言一行,乃至奇思妙想,还要毫不吝啬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由衷的欣赏,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表扬勇于发言的学生,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指出他(她)的错误。赞美需要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而否认他的所有缺点,矫揉造作的赞美只会令人反感。所以,记住:几句微不足道的赞美,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二)让学生学会自评和他评,能正确认识自我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虽然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不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出现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对自己估计过高,或做出“自己不如他人”的过低、自卑的评价。这两种极端倾向都对学生发展不利。此时,教师可用正确恰当的评价语,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同时,教师应扩大评价范围,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写作水平、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手抄报办的效果、作业书写情况、知识掌握情况等对学生进行有效、多元的评价。特别是针对自卑的孩子,尤其要树立其学习自信心。对于过于自大的孩子,教师也要使其正视自己的不足。教师可利用《冬冬读课文》让学生明白要相信自己,要大胆;利用《田忌赛马》使学生不仅学到要善于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还学到不要骄傲的道理。

语文学科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材料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师要以善良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观察、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学生的心结,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于语文学科教育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心理健康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破次元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融椅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