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把握古诗的深度学习

2021-11-12 01:42章师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比较深度学习

章师亚

[摘 要] 古诗具有丰富的营养,具有不一样的表达形式和文学意义,故向来被教材编写者所青睐。统编本教材与课标本教材相比,在选编古诗的总量上、朝代的分布上、古诗的体裁上和作者及其作品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对古诗的深度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古诗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以多样的视角观照古诗,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要借助比较渗透科学性,这样才能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教学;深度学习;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8-0001-03

古诗向来被教材编写者所青睐,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极为不一样的表达形式和文学意义,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当下使用的统编本教材,自然也不例外。那统编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本”)与之前使用的课标教材(以下简称“课标本”)相比,在古诗的选编上有什么不同呢?换句话说,统编本较之于课标本,对古诗的选编是不是更具有先进性,或者说更具有特色和亮点呢?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呢?

一、统编本和课标本在古诗编排方面的比较

(一)数量上的比较

课标本33首,占课文总数的7.8%(课标本共有课文425篇);统编本56首,占课文总数的18.8%(统编本共有课文297篇)。

(二)朝代上的比较

课标本:唐代19首(占总数的57.6%),宋代12首(占36.4%),清代2首,元、明两个朝代没有;统编本:唐代28首(占50%),宋代21首(占37.5%),清代3首,元、明各1首。

(三)形式上的比较

课标本选编的33首古诗都是绝句,其中五言绝句5首(白居易的《草》是准绝句,只截取了诗歌的前四句),七言绝句28首(也有一首准绝句,是陆游的《游山西村》,只截取前面四句)。统编本有绝句52首,其中五言绝句9首(其中杜甫的《绝句》是准绝句,只截取前四句),七言绝句43首;有律诗2首,五言1首(五年级上册王维的《山居秋暝》),七言1首(五年级下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外,统编本还选编了北朝的民歌(《敕勒歌》)和东汉末年的古诗(《迢迢牵牛星》)各1首。

(四)作者及其作品数量的比较

课标本选编22位诗人的作品,其中李白6首,苏轼、杨万里各3首,贺知章、王维各2首,其余的各1首;统编本选编32位作者的作品,其中苏轼5首,李白、杨万里各4首,杜甫、杜牧、王昌龄各3首,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王维、范成大、陆游各2首,其余的各1首。

(五)增删与调整的情况比较

就作者而言,课标本中的《所见》(清·袁枚)、《春日》(宋·朱熹)、《乞巧》(唐·林杰)、《嫦娥》(唐·李商隐)、《乡村四月》(宋·翁卷)、《秋思》(唐·张籍)、《牧童》(唐·吕岩)已被统编本删除;统编本新增了王之涣(唐)的《登鹳雀楼》、曾几(宋)的《山衢道中》、卢钺(宋)的《雪梅》、王昌龄(唐)的《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王翰(唐)的《琼州词》、李清照(宋)的《夏日绝句》、卢纶(唐)的《塞下曲》、王冕(元)的《墨梅》、林升(宋)的《题临安邸》、龚自珍(清)的《已亥杂诗》、张继(唐)的《枫桥夜泊》、雷震(宋)的《村晚》、韩翃(唐)的《寒食》、王健(唐)的《十五夜望月》、李贺(唐)的《马诗》、于谦(明)的《石灰吟》和郑燮(清)的《竹石》。

就作品而言,不同的作者调整情况不同。李白的作品课标本有6首,统编本减至4首,其中删掉3首(《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新增1首(《夜宿山寺》);同时,《静夜思》从课标本的一年级上册移到了统编本的一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从课标本的二年级下册移到了统编本的二年级上册。苏轼的作品,课标本有3首,统编本增至5首(新增了《惠崇春江晚景》和《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书》)。杨万里的作品,课标本和统编本都是3首,但统编本保留了《小池》和《宿新市徐公店》,将课标本的《舟过安仁》换成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标本编排在二年级下册,统编本移到了四年级下册。杜甫的作品,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3首,新增了《绝句(迟日江山丽)》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居易的作品,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2首,且都是新增(课标本是《草》,统编本是《池上》和《暮江吟》)。杜牧的作品,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3首,新增了《清明》和《江南春》;同时,保留的《山行》从二年级上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刘禹锡的作品,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2首,新增《浪淘沙》;同时,保留的《望洞庭》从课标本的四年级上册移到了统编本的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作品,课标本和统编本都是2首,除保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课标本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变成了统编本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同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编排从课标本的三年级上册移到了统编本的三年级下册。王安石的作品,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2首,且都是新增,课标本选编的是《泊船瓜州》,统编本选编的是《元日》和《书湖阴先生壁》。陆游的作品,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2首,且都是新增,课标本选编的是《游山西村》,统编本选编了《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高鼎的作品,课标本与统编本都是1首(《村居》),但课标本编排在一年级下册,统编本编在二年级下册。贺知章的作品,课标本2首,统编本减至1首,删除了《回乡偶书》,保留的《咏柳》,课标本编排在三年级下册,统编本移到二年级下册。孟浩然的作品,课标本与统编本都是1首,但做了替换,课标本是《春晓》,统编本选編的是《宿建德江》。

就朝代、作者和作品总体而言,元、明两代,课标本没有作品选编,统编本各选编了1首,元代是王冕的《墨梅》,明代是于谦的《石灰吟》;清代,课标本选编了2首,统编本增至3首,其中,保留了高鼎的《村居》,删除了袁枚的《所见》,新增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和郑燮的《竹石》。

通过对两套教材的比较,我们不仅对古诗的选编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对儿童为什么要学古诗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古诗深度学习的策略

下面,就如何进行古诗的深度学习提四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古诗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对古诗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所有年代和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不会没有古诗的选编,也可以说,所有年代、所有版本的语文教材在选编古诗的数量上都没有当下使用的统编本来得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让学生多学古诗,多涉猎经典,使他们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摇篮里茁壮成长。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就意味深长地说过这样的话:“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统编本选编古诗的数量从课标本的33首增至56首(增幅达11个百分点),或许跟这样的背景有关。但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在古诗自身的魅力上。古诗的审美性、情感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强烈的画面感、丰富的意象,包括它的朗朗上口,在诵吟时所流露出的音乐美,都能给学生以思维、心灵、情感、言语等多方面的陶冶和修养。那如此高雅的文学形式、如此精湛的言意表达和如此鲜活的时代风貌,怎能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耳濡目染和切身体悟呢?

(二)要以多样的视角对古诗做广泛的观照,以求学生能够学得有滋有味

首先是朝代的广泛性。“唐诗宋词元曲”之谓表达出了某个朝代的主体文学样式,但是,必须清楚,朝代的主体文学样式只是这个朝代的“主流”,当中也不乏别的鲜亮的文学样式。换句话说,唐代的主体文学样式是诗,但也有不少绝美的词;宋代的主体文学样式是词,但也有不少绝美的诗;元代的主体文学样式是曲,但也有好的诗、词作品。这大概就是统编本为什么要填补课标本对元、明这两个朝代在诗歌选编上空白的缘由。

其次是作者的廣泛性。因为古诗数量的增加,作者的数量自然水涨船高。但是,必须看到,课标本对作者的“量”的集中性已被统编本打破。如,课标本主要集中在李白、杨万里、苏轼、贺知章、王维等几个人身上,尤其是李白,选编的数量多达6首,占了总数的18.2%;统编本注意了古诗选编的广泛性,如李白的作品,就从课标本的6首降到了4首。

其三是作品的广泛性。因为有作者的广泛性,便有作品的广泛性。但根本点不在这里,而是在知名作者选编诗作数量的调整上。除李白外,杜甫的作品从课标本的1首增至统编本的3首,白居易的作品从1首增至2首,苏轼的作品从3首增至5首,杜牧的作品从1首增至3首,王昌龄的作品从0增至3首……这样的调整,显然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作者诗歌创作的风格。另外,统编本还增选了民歌、古诗和律诗,无疑也是为了让学生增进对古代诗歌体裁多样性的了解,并通过学习获得更丰富的营养。

(三)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即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提升

这是因为统编本在古诗的选编上有着明显的育人的倾向性。如,元、明两代,课标本没有选编古诗,而统编本各选编了1首;元代选编的是王冕的《墨梅》,明代选编的是于谦的《石灰吟》。为什么要选这两首?《墨梅》虽说是一首题画诗,但诗人赞美的不是墨梅的颜色深、好看,而是赞美它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这是诗人借梅自喻,表达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做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学习这两首古诗,显然要把这种教育性的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受到教育。同时,统编本新增的古诗有很大一部分具有正能量和如史诗画卷般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王昌龄的《从军行》、李贺的《马诗》、郑燮的《竹石》等。读着这些诗,会心潮澎湃,因为每一首都具有浓烈的诗情和诗意。从对同一个诗人诗作的调整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编者对育人功能所持的倾向性。如,王安石的作品,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2首,且都是新增(课标本选编的是《泊船瓜州》,统编本选编的是《元日》和《书湖阴先生壁》)。无论是课标本的《泊船瓜州》,还是统编本的《元日》和《书湖阴先生壁》,都有不同的情致。《泊船瓜州》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元日》描写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书湖阴先生壁》赞美的是主人的朴实勤劳,表达作者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比较来看,《元日》和《书湖阴先生壁》所表达的“情”更诚挚、更向上,也更具有正能量;《泊船瓜州》的“情”则显得有点灰暗和无奈(因为《泊船瓜州》写的是作者被罢免后的第二次应召,虽有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消极与疑虑),这种消极和疑虑当然是不可以拿来感染学生的。陆游的作品与王安石的作品相同,都是课标本1首,统编本增至2首,且都是新增(课标本选编的是《游山西村》,统编本选编了《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不难看出,《游山西村》纯粹就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而《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表达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既有对大好河山陷于敌手的伤痛,也有对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情感表达,育人的价值一目了然。当然,《游山西村》本是一首律诗,只将首联、颔联编入教材充当绝句,本身就是不严肃的做法,这恐怕也是要把它删除的原因之一。

调整与增删中,删除的一些作品(即课标本有,统编本直接把它删除掉了)也是对育人的考量,如林杰的《乞巧》、李商隐的《嫦娥》等。这些作品虽有传说在里头,艺术性也比较高,但毕竟与时代不符,与时代所倡导的精神更是相距甚远,当然不足以给学生以思想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启迪。

统编本编入的古诗从课标本的33首增至56首。这“56”也是一个值得玩味的数字——它是不是跟我们的祖国正好是56个民族有关呢?不说有必然的联系,至少可以拿来作为育人的资源。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的审美志趣和思想观念,这些不就是如古诗般多彩而又多味的情愫吗?不就是如德育课程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素材吗?当然,这跟统编本之所以要把律诗、民歌、古诗(《迢迢牵牛星》)编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受到各有各的滋味,获得不同的启发、感悟,恐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四)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注入辩证的思想,同时借助比较的方式渗透科学性

李白的《静夜思》,课标本编在一年级上册(其实,其他所有版本的教材都是编在一年级上册),统编本把它移到了一年级下册;同样,杜牧的《山行》从二年级上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三年级下册,苏轼的《赠刘景文》从二年级上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从二年级下册移到了四年级下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从四年级下册移到了五年级下册。这样的调整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学古诗要降低难度。但是,在总量上,课标本33首,统编本56首,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古诗教学要扩大容量。一方面要降低难度,一方面要扩大容量,这就是辩证的思想。这个辩证的思想,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人”(即学生),即一切教育或教学都要为着人、围绕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法、审美能力、情感表达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和对言语的敏感性都是极为有限的,古诗既“古”(年代久远)又是“诗”(体裁别样),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是有一定难度的。既然有难度,那当然就要降低难度。但另一方面,小学生正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正需要健康向上之经典培育的阶段,而古诗正是这样的“食粮”,所以又非常需要让学生得到这种食粮的补给。这样一些辩证的思想,在教学古诗时,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不但要“有数”,还要“有路”,即有具體而又清晰的让学生获得辩证思想的教学路子。

统编本对古诗的编排,除了上面所述的“后移”(从低年级移到高年级),也有“前移”(从高年级移到低年级)。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课标本编在二年级下册,统编本移到了二年级上册;贺知章的《咏柳》,从三年级下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刘禹锡的《望洞庭》,从四年级下册移到了三年级上册。这样的前移,首先当然是考虑诗的难易度;其次,是考虑到组成“课文”(即若干首诗的诗意和诗情)的一致性、和谐性;其三,是因为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需要。但无论后移还是前移,都是为了教材内容编排的科学合理。因此,对这些古诗的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这方面的引导,把科学性相机渗透进去。另外,统编本在删除的古诗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陆游的《游山西村》,还有白居易的《草》,这两首都是律诗,前者是七言律诗,后者是五言律诗。删除的原因,在我看来,恐怕也是科学性的问题,因为它们编入教材都变成了绝句(都只截取了前面四句)。所以,在教学陆游和白居易这两位诗人的诗的时候,应该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原来选编的是什么诗,现在选编的是什么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变动,以渗透科学的思想。就这一点说,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我认为不应该编入(完全可以另选一首杜甫的五言绝句),因为它也是一首律诗,编入教材只截取了前面四句,变成了貌似的“绝句”,有违科学性。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比较深度学习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