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路

2021-11-12 01:43葛欣
文学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还要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内容建设,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这些意见为新时代进一步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正是“四史”学习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我們民族的传统智慧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纵深地学习,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文明史,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大同社会”深厚的历史渊源。要有重点地学习,学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革命史,充分认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全面地学习,既学习历史经验,也学习历史教训,客观看待党和国家的历史挫折,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学习本党、本国的历史,也了解其他党、其他国家的历史,通过全面客观的对比,进一步发现并理解自身的优越性。

近年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正在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学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仅限于粗浅层面,大学阶段则需教师通过提升教学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对课程内容进行深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抓住学生眼球与注意力,寓教于乐,是提升授课效果的不二法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属于偏史类的政治课,为避免单一的历史铺陈和政治理论的过度堆砌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着力提高讲授环节的趣味性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备课环节要充分思考并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是前提,如果储备不足以支撑起满堂的亮点,那么一定要找到某个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运用语言艺术、课堂问答、角色扮演、情景带入等方法,将无趣的知识以有趣、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一堂好课靠的是教师语言魅力的吸引而非时时叮嘱的“绑架”。在此本人以教学实例用作经验交流:在为学生讲述武昌起义时,本人会用“一根香烟引发的战争”作为引入,而非平铺直叙武昌起义,以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指出历史往往是无数个偶然所构成的必然。在通过故事性的表达形式为学生叙述史实前因后果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武昌起义一知半解,存在大量知识盲区,甚至很多学生认为武昌起义是由国父孙文先生领导,而历史的真相是武昌起义实为一场清军哗变,孙中山也并未参与其中。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对待近现代史常识性的误区。

除此之外,课堂教学还可以采取还原某位与讲授课程相关的富有鲜明性格特征或记忆点的名人轶事的情景,吸引学生,提高兴趣。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新文化运动为例,在为学生讲解先驱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首先要厘清何为新何为旧。其次,通过古今对比,如:古代中国讲究“言文不一致”,后果就是文化被少数人所垄断,而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后,胡适、鲁迅提倡白话文取代传统文言文,目的是让更多人获得享受知识的权力。以此明确强调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旧文学并非“一刀切”式的否定抨击文言文,而是希望通过“言文一致”的方式使更多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期开化民智。接下来,可例举胡适与学生就文言文和白话文孰更言简意赅的争辩,增强课堂吸引力:民国时期电报很贵,胡适学生中反对白话文的认为文体过于啰嗦,于是胡适为了驳斥学生,为北大学子创设“如何回绝出山做官邀请”的考题。学生中最短回复八个字:才疏学浅,难堪大任。而胡适则回:干不了,谢谢。任何学科都可以是门有趣的学问,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趣味性并带给学生。

最后,还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价值导向作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抗日战争一章为例,东北抗联精神作为高校课程思政中的一个元素,如何与思政课实现完美的衔接融合?教师可在授课时引入杨靖宇英雄事迹,首先肯定杨靖宇宁死不从的顽强抵抗精神,但这种肯定是苍白的、不深刻的,如何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那就是继续为学生讲述杨靖宇死后日本人在解剖其尸体时发现他的胃里只有草根、树皮、棉花。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衔接融合,通过中国抗战道阻且艰,抗战条件极其恶劣的历史事实,教育学生学习英雄坚韧不拔之志与矢志不渝的决心,不忘前人革命成果,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内容庞杂且有着极强的时间逻辑。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首先要扎实学识,将背景史实进行宏观串联,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观。将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设立为教学目标,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仅要知道,还要掌握其发生的整体时代背景及起因、经过与结果。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教学相长的过程,新时代高校教师要时刻怀揣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断地摸索、精进、创新教学思路,在反思总结中探寻属于并适合自身的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邵艳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4):70-75.

作者简介:葛欣(1994.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学位,专业:中共党史,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25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