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象、意”三层次分析的朗诵艺术探究

2021-11-13 04:24
戏剧之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朗诵者江姐意境

(四川省灵志艺术人才教育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84)

在我国,朗诵艺术一直都将“言、象、意”作为艺术实践和鉴赏的三个重要层面。关于“言、象、意”的艺术融合,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周易·系词》提出,将艺术的鉴赏分为以上三个层面。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相同,朗诵对于思想融合、感情投入、艺术底蕴三个方面有着综合提升的作用,对情感的宣发及调控亦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朗诵关涉范围极广,几乎所有的生活题材都可与之相融,例如歌颂革命英雄、畅想美好生活等。因此,朗诵艺术对于我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意趣审美等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

一、“寻径丰言”——在朗诵中丰富艺术化语言

在朗诵过程中,需要表演者通过语言形成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运用表情与肢体动作进行朗诵艺术的诠释,使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在我国的朗诵表演艺术中,朗诵者的语言可以转换为“物质媒介”,通过有效的情感投入对观众进行激发,通过朗诵中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处理进行综合启发。

(一)以朗诵艺术中“停连”处理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在朗诵艺术中,除了生理换气,还需进行必要的语义和情感处理,朗诵者通常会进行相应的停顿和连接,这便是“停连”。通过“停连”处理,可以使朗诵艺术更加具有情感爆发力和感染力,脱离“呆板”“刻意”的印象,使其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因此,在朗诵过程中,需要朗诵者对朗诵作品进行深度赏析,通过细致阅读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在朗诵过程中,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将自身代入,投入情感,自然地形成“停连”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朗诵作品中的“停连”处理需要自发进行,避免刻意而呈现“做作”的感觉。为了保证朗诵“停连”的自然性,需要朗诵者进行相应的练习强化,提升整体的朗诵效果。例如朗诵者可以参考“言、象、意”的艺术赏析,将“言”运用到自身的强化训练中。朗诵者可以根据朗诵的作品结合自身的思想感悟进行朗诵稿件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朗诵者可以不知不觉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随后朗诵自己创作的作品,培养“停连”感觉,最后融合原稿朗诵作品,实现自然的连接。

例如朗诵朱自清的作品《春》,练习者应结合朗诵稿中对“春”的特点,进行创作仿写,将自身对春的理解以及情感融入进稿件二次创作中,在二次创作结束后,将“春”拟人化,将初春想象为一个含笑的娃娃,同时在开花的过程中将其想象为一个含羞的少女等。通过情感投入,朗诵者不仅可以熟知作品,同时还将通过创作实现自身语言词汇库的积累和丰富。

此外,在朗诵中,针对“重音”、“语气”以及“节奏”这三方面,需要朗诵者对朗诵作品中的语句进行综合判断,朗诵处理时,对文章进行分割,实现朗诵情感的提升。例如纪弦的《你的名字》,朗诵者可以对文章的主题结构进行“节奏”的调控,对于文段中的相应文字进行“语气”或“重音”的突出,实现综合有效的诵读提升。

二、“寻言示象”——在朗诵中展示艺术化形象

(一)以《江姐颂》为例,对朗诵艺术中的艺术形象进行探析

在朗诵艺术中,绝大多数朗诵作品为人物或事件朗诵,因此会出现各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自身特点鲜明,内核思想突出,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正如文中所言,在朗诵中,将自身进行角色代入尤为重要,通过角色代入,朗诵者可以与朗诵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融合,实现情感的爆发。例如朗诵作品《江姐颂》,朗诵者通过语言描写将“言、象、意”中的“象”与人物角色进行融合,很容易爆发出相关的情感。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 年8 月20 日-1949 年11 月14 日),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烈士与抗日英雄。被关押期间,江姐屡受严刑,却依然坚持革命信念,拒不交出共产党的情报,英勇就义。其英雄事迹改编入教材,为后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众人奋发图强,保卫中华,勇于奉献。

《江姐颂》这篇朗诵作品,主要描绘江姐即将押送刑场,告别同志,怀念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场景。朗诵中,与其他朗诵稿件不一样,需要朗诵者诵演出江姐被押赴刑场时的从容,以及对战友的不舍,需要男女混搭朗诵,同时,为了突出感情,《江姐颂》的朗诵允许朗诵者声音哽咽等特殊处理。因此,在学校进行《江姐颂》朗诵练习时,很多优秀的朗诵者将自身与江姐进行了有效的融合,经常出现眼含热泪、声音哽咽的情况,非常值得借鉴与学习。在朗诵练习中,男方扮演对江姐依依不舍的战友和即将被押赴刑场的革命英雄两种角色,女方扮演主人公——江姐。朗诵开始,女方在诵读到:“我像往常一样,梳理着自己的一头黑发”时,男方则需要扮演狱中战友,用略带紧张的声音轻声呼唤:“江姐、江姐!”而在江姐走出牢房,与狱中战友进行道别的过程中,男方应投入自身的情感,用颤抖的声音不停呼唤:“江姐、江姐!”表达自己对江姐的不舍;而女方针对江姐站在小萝卜头生前牢房中的场景,用哽咽的声音说道:“这个可怜孩子,没有享过一天的福”,同时在后续的朗诵中用颤抖愤怒的声线控诉敌方的暴行。在朗诵的最后,女方应调整自身的情绪,用平和舒缓而坚定的声音诵到:“我与其他的同志一起,去往新生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圣洁的光辉中走向我们的目的地。”男方也需调整自身情绪,用视死如归的口吻说道:“在胜利的陪伴下,前往新生的地方。”

充分挖掘语辞描绘的“象”,并将之与朗诵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融合,练习者在朗诵《江姐颂》时,自身的情感投入将得到巨大提升,爱国情怀极大激发,使朗诵者明确作为祖国的新生代,能够生活在党带领创造的社会中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同时身为未来接班人,自身更加明确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贯彻和平友爱,团结互助的核心发展思想。

三、“寻象释意”——在朗诵中诠释艺术化意蕴

在朗诵过程中,除了投入自身的情感外,还需要调动朗诵者的“悟性”,体会朗诵作品中的意境,实现文辞与形象、内容与思想的统一。针对具体的朗诵作品,朗诵者需要将自身融入其中,幻想与作者进行深入沟通,对其朗诵作品的经典之处进行虚拟交流(帮助朗诵者尽快融入艺术作品);同时朗诵者应摆脱自身的朗诵身份,站在作者的角度,设想作者在书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综合设想,调动自身的情绪,实现情感交流。在体会意境的过程中,朗诵者可以借助身边的环境,如在清晨的树林中,伴着清新的空气,进行深呼吸;同时对作品进行诵读,升华场景所带来的感受能力,对整体的意境欣赏有着极为重要的辅助激发作用,可以有效保证意境的吸收与融合能力。

此外,朗诵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内涵,多朗读其他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意境吸收力与理解力。例如针对自身的提升,朗诵者可制定相关的阅读计划,如“100天阅读提升计划”,在100 天内诵读多本名著(需要进行诵读,激发其意境融合力),提升自身文化水准。在名著的选择中,可参考《十日谈》、《忏悔录》、《白鲸》、《罪与罚》、《复活》、《九三年》、《尤利西斯》、《魔山》等优秀经典作品。在名著阅读过程中,诵读者应该以自身的情感进行朗读,提升对名著意境的吸收能力。以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的著名小说《堂吉诃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为例,需要注意的是,在朗诵中,应以幽默诙谐为主题。经有效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情绪,人类对于欢乐的情绪表现最为自然热烈,朗诵者可以先从欢乐的情绪开始,逐渐过渡到其他高级情绪中(如愤怒且失望等双层表达情绪)。为了保证朗诵效果,需要朗诵者在诵读过程中进行记录,以视频或录音的方式进行录制,在朗诵结束后回看,对朗诵效果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实现高效改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朗诵作品进行“言、象、意”三层次分析时,应结合作品实际情况,开展多样性培养探究。朗诵艺术作为一种拥有广泛内涵的二度表演艺术,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将自身进行综合融入,赋予朗诵作品“生命”,使其具备自己的核心思想以及相应的艺术内涵。在综合有效的分析培养手法中,实现艺术提升,使朗诵作品更具欣赏和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朗诵者江姐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我是小小朗诵者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