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幻游戏产业的发展现状、机遇及趋势

2021-11-19 05:04高胤丰
关键词:科幻游戏

高胤丰,金 韶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在复杂多元的电子游戏分支中,科幻游戏是其中的重要类型与热门题材。科幻游戏是指以科幻为创作题材的电子游戏作品,包括各类主机游戏、手机游戏、网页游戏等。科幻游戏基于科学原理,建构超现实的世界观,最大程度发挥人类对于科学的幻想与想象,吸引玩家进入,展开主题式的冒险。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时候特别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幻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关于科技和社会的讨论,科幻游戏更是艺术与科技联姻的直接产物,以美为媒,呈现科学技术远景。

在以科幻为主题的各类媒介产物中,科幻游戏虽是新生力量,却已成绩斐然,并在近年来取得巨大突破。“中国科幻银河奖”于2015年开始设置游戏奖项,也意味着游戏作为科幻产业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突破历史新高,达到了658.71亿元,同比增长44.3%。其中,科幻游戏产值430亿,占比为65%,较2018年的195亿增长了120%,成为科幻市场盈利的最主要份额,是排名第二位的科幻影视产值的两倍有余。

图1,2017-2019年科幻产业各分支发展趋势图(整理自《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近年来,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商业资本的倾注,电子游戏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互联网+”、“IP+”的跨界联动模式,不断探索着游戏产业的新边界;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多样的游戏付费模式,为游戏产业获得了巨额收益。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我国游戏玩家已经达到6.65亿,居于世界首位。中国游戏市场实际收入以及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均有大幅提升。游戏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带动了巨大的社会与文化效益。

二、我国科幻游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科幻游戏发展平稳,但未实现“全民狂欢”

近3年来,中国科幻类游戏市场依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产值方面,2019年科幻游戏产值超430亿元,同比增长120%。2020年仅上半年便已突破220亿元。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影响了游戏公司的开发制作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得许多用户增加了日常游戏时间,玩家游戏需求大大增加。2020年中国移动游戏收入前100名的作品中,科幻题材游戏占比6%。尽管相较于同属 “想象力消费”类型的玄幻/魔幻类作品仍有较大差距,但是随着科幻游戏出品数量的提升,以及科幻产业其他环节的加持下,科幻游戏也必将继续提升营收。

图2 收入排名前100移动游戏产品题材类型数量占比(来源:《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在游戏数量与质量上,科幻游戏表现亮眼。2019年全年国产网络游戏共审核1380款,其中科幻类型题材游戏约占总数的15%。TapTap论坛中标签为“科幻”的国产科幻游戏共59款,平均测评得分在8分左右,游戏质量经受了广大游戏玩家的检验。但是从下载量与预约量来看,只有少数作品破十万预约下载。游戏上市之前市场的知名度低。中国游戏玩家并未因中国本土缺乏“科幻传统”而排斥科幻游戏,相反,中国玩家对于科幻类题材一直有着极高的热情。从红白机的《洛克人》《魂斗罗》到PC机的《光环》《辐射》,再到网络游戏《EVEONLINE》《守望先锋》,这是国外科幻游戏都是许多国内玩家公认的经典。2020年末,科幻游戏《赛博朋克2077》甫一上市便点燃了科幻游戏玩家的热情,也展现出了科幻游戏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原创科幻游戏急需创作此类作品打破原有界限壁垒,形成“出圈”爆点,提升科幻游戏的可见度与知名度。

(二)“巨头”公司引领市场,独立公司后来居上

近年来,游戏市场集中度提升,以腾讯、网易、完美世界等为代表的大型游戏公司占领了科幻游戏市场份额。其中,网易与腾讯借助老牌互联网公司的用户基础及强大的研发团队脱颖而出。

网易游戏、腾讯游戏等公司通过“原创国产科幻游戏+代理国外科幻游戏”的模式,聚集大量的科幻游戏玩家,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网易游戏在近5年内已推出了20款科幻游戏,包含自主研发游戏16款,远超于其他国内游戏厂商。

腾讯游戏自2011年起开始在科幻游戏发力,已出品12款科幻游戏。尽管在数量上略逊于网易,但其推出的游戏在知名度与游戏收入方面都极为出色。腾讯游戏旗下的《雷霆战机》与《王者荣耀》分别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16与2018年度的最佳科幻游戏。此外,腾讯旗下《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分别为中国地区2020年下载排行榜与用户支出排行榜的的前2位,并成功走向海外市场。

完美世界也在科幻游戏领域加速布局。2016-2017年主要通过代理国外游戏与合作开发游戏的模式。自2020年开始转向原创科幻游戏,如2020年开始公测的《幻塔》以及尚未发布的《Project:棱镜》,深耕科幻主题。

除了几大巨头游戏公司之外,许多独立游戏公司及新生游戏公司也在科幻题材游戏收获颇丰。例如,重庆柚子猫游戏开发的太空基建模拟游戏《戴森球计划》,自2021年1月21日发售第一周销量便达35万元人民币,在steam平台好评如潮,33940篇游戏测评中有97%好评。再如鹰角网络的游戏《明日方舟》在国内外都取得优异成绩。2020年第一季度《明日方舟》在美区收入超过120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在美区最成功的国产二次元手游。

目前,仍有许多游戏公司的国产科幻游戏可见度极低,需要依赖与大公司合作才能增加曝光,或者是制作出爆款产品,方能积累更庞大的用户基数,增强科幻游戏在游戏领域的可见度。

(三)科幻类型定位模糊,游戏快餐趋向严重

中国科幻游戏在CG技术的发展迅速,游戏场景、视觉效果、细节展示等外在科幻元素呈现已较为成熟。然而科幻游戏在故事策划与剧情设定方面,未能充分展现科幻的内核,在世界观架构层面也较为简陋。在Taptap等游戏论坛中的游戏分类,许多科幻题材游戏更倾向于选用游戏规则或产品类型对游戏进行标签划分,如卡牌类、射击类等,将“科幻”标签排在靠后的位置。科幻只被看作视觉吸引的工具,以奇观化的展演作为营销的手段,导致科幻元素如“画皮”一般流于表面,引发科幻色彩不明,科幻属性不明显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对科幻游戏发展带来了契机。玩家的游戏参与行为发生改变,便携性、灵活性、碎片化等特性更符合当代青少年玩家的使用习惯。他们倾向于体验新的游戏作品,通过极速化的游戏体验满足自身的娱乐诉求。越来越多的轻量的、泛科幻的游戏让更多“圈外”玩家悦纳科幻题材,游戏公司也从场景设计、皮肤外观等细节元素的科幻呈现着手,提升科幻游戏的吸引力。

但与此同时,“快餐式”的科幻游戏开发日趋严重。在游戏开发与设计环节中,许多游戏出品方忽略长线运营,放弃传统3A游戏模式,即出品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资源质量高的优质作品。除了腾讯游戏、巨人网络等头部游戏公司开始致力于中重度硬核科幻游戏的开发,更多游戏公司则是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作品,收割流量韭菜。许多游戏旧作只是简单维护更新,最终泯然于不断更新的移动游戏市场里。“快餐式”市场导向使得许多开发商“鱼目混珠”,上线劣质科幻游戏,做“一锤子买卖”。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科幻游戏的良性发展。

三、我国科幻游戏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政策支持

“科幻元年”的到来引爆了大众对于“中国科幻故事”的期待,科幻游戏产业发展也在全民科幻狂欢的环境下不断升级。科幻游戏产业兼具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双重属性,因此能够享受跨行业的政策红利,为科幻游戏产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扩大科幻游戏在行业以及社会的影响力与可见度。

一方面,科幻游戏作为数字文化产品,具有可以深度开发的产业链条价值,能够与小说、动漫、影视等其他文艺形式进行联动,形成成熟的IP作品;同时,通过周边商品的授权开发,不断提升科幻游戏的产业动能,为科幻游戏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科幻与游戏均为我国新兴文化产业的着力方向。近年来,支持科幻产业与游戏产业的利好相策陆续出台。例如,2017年上海印发《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快全球电竞之都建设”的政策导向;北京市委宣传部于2019年发布《关于推动北京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建成“国际网络游戏之都”总目标,在北京建设全球领先的精品游戏研发中心、网络新技术应用中心、游戏社会应用推动中心、游戏理论研究中心、电子竞技产业品牌中心;2020年,石景山区推出《石景山促进科幻产业发展政策》(简称“科幻16条”),提出通过搭建科幻游戏的公共技术服务、内容版权交易、商业策划推广、产业投资融资、主题论坛活动等,提升科幻游戏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

另一方面,科幻游戏是综合交叉的数字艺术,涉及计算机开发、图像处理、图形引擎等高新科技支持,需要复合型团队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在政策上,除了通过常规的专项资金、技术奖励、税款减免等措施支持重点科幻游戏企业建设,更重点突出“核心技术”与“专业人才”两个重点,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游戏软硬件设备、引进与培育高精尖技术人才。在科幻游戏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研发与游戏制作方面,支持数字成像与合成、三维建模、数字渲染、动作捕捉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重点支持数据、云计算、5G、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应用,推动技术成果的产地应用;《关于推动北京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推动5G条件下,人机交互、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等智能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创新应用”的建议。在人才方面,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预备团队,通过项目孵化的形式,发掘在科幻游戏产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竞争实力的企业与开发团队;同时,中国科协等部门牵头,组织专题研讨与项目研究,积极探索科幻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机制。

(二)认知转变

电子游戏的诞生不仅仅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持续关注,重点考察游戏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游戏中蕴含的暴力内容会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起到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游戏成瘾妨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游戏被视作引诱青少年越轨的妖魔,对青少年的学业有着巨大破坏力。

长期以来,我国大众新闻媒体武断地对网游青少年形象进行污名化建构,为其贴上了“个性暴躁”、“行事偏激”、“玩物丧志”等标签,使其遭到社会的排斥。2009年之后,网络游戏舆论场由污名化逐渐转向中性化与理性化,对游戏玩家“玩物丧志”的刻板印象也逐渐被消解。电子游戏的积极作用也被越来越多地被大众“看见”。适度的电子游戏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玩家的想象力。学者Gee在其著作《游戏改变学习》中提出了“游戏素养” 的概念,认为好的游戏能够培养玩家的批判性思维。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也成为数字化时代新的教育手段。新冠肺炎期间,居家隔离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游戏产品,包括许多传播知识以及消解紧张情绪的网络游戏。大众开始正视电子游戏的人文内涵与教育功能。

科幻游戏在科技发展、青少年教育等层面的正面引导作用也在不断被探索中。游戏借助科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有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功能,能够寓教于乐激发民众对科学领域的兴趣,提高全民科学科学素质。目前,国内市场科幻类型题材的教育游戏初露头角。例如,腾讯制作发行的《微积历险记》需要玩家学习和应用微积分知识解决外星球之上的重重关卡;新节奏智能科技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策划的《飞入太空站》《太空任务》等AR体感教育游戏结合特定科普场景发挥科普效能。科幻游戏通过提供沉浸式、情景式的游戏与学习体验,实现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此外,电子竞技的发展也为大众扭转对电子游戏的负面认知起到帮助。电子竞技的发展逐渐规范,电子竞技选手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消息扭转了传统观念。电子竞技被纳入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推动了电子竞技在我国的体育化发展。此外,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院校开设了电子竞技及游戏相关专业,为电竞产业体系培养专业人才。科幻游戏在此产业环境中,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我国科幻游戏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深度挖掘IP价值,加强跨界融合联动

科幻游戏作为科幻产业的一环,与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科幻动漫等联系紧密。鼓励发掘和打造原创科幻IP,或者对现有其他类型科幻作品进行改编,推出游戏作品,作为科幻IP开发网络中的环节。目前,经典科幻作品已经成为美国移动游戏的重要IP来源。《星际迷航:舰队指挥官》《漫威超级英雄部队》《星球大战:银河英雄》等科幻游戏分别居于电视剧改编手游、漫画改编手游、电影改编手游的收入排名首位。

“影游融合”是较早出现也是较为当前最为普遍的IP改编商业范式。1982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夺宝奇兵》同名游戏发行,此后影视与游戏开启了更多形式的文本互动。影游融合的可能性是在于二者在媒介元素构成上具有共通之处,其所承载的符号意义也为影游融合提供良好的基础。科幻影视与科幻游戏都重度依赖视觉奇观、音乐音响以及叙事表达,特别是其中的虚拟视效、数字人、计算机生成图像等技术应用能够在不同的媒介形态中相互转化,最大化利用资源;此外,影视与游戏能够在世界观设定上互补,在内容上互相延伸拓展但有着强联系,线性叙事的影视作品与非线性叙事的游戏作品共同为受众服务,形成强势IP,扩大品牌价值与影响力。

游戏直播、游戏周边等产业衍生链条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通过跨界联动,能够进一步增加商业附加价值。游戏直播是游戏文化产业在新媒体时代出现的繁荣业态,在游戏运营推广、增加游戏玩家粘性、玩家流量变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游戏直播市场仍在快速增长。品牌代言、直播带货等新业务模式与游戏平台深入合作,也为进一步延伸科幻游戏的周边链条提供了助力。“科幻游戏+直播”模式是值得探索的新盈利渠道。一方面,差异化、垂直化的运营能够形成平台的专有特色,克服当前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窘境;另一方面,许多电竞游戏中蕴含科幻元素,能够获得更多的赛事直播资源,扩大影响力。

科幻周边,既包括玩具、服饰、模型等实物,也包括主题公园、主题会展、主题商场、主题餐厅等运用科幻游戏元素进行包装的文化场所。这些不同形式的附带IP属性的产品,在科幻产业周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将科幻产业惯习化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科幻周边是亟待进一步开发的蓝海市场,亦是科幻产业现实化阶段的直接表征。玩具、主题商场、主题乐园等又能通过设置科幻游戏设备,增强科幻游戏场景,提升科幻游戏的可见度与体验感。

(二)开发科幻电竞潜力,发挥集群服务功能

电子竞技是游戏产业衍生出的数字内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凝聚了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诸多功能的朝阳产业。科幻游戏与电子竞技颇具渊源。电子竞技发展初期,有许多游戏项目都是科幻题材,如《太空大战》《雷神之锤》《反恐精英》等。当前具有极高热度的电竞项目《王者荣耀》与《星际争霸》也是科幻游戏中的佼佼者。

开发具有成为电竞潜力的科幻游戏,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及市场,对于推动科幻游戏行业发展也大有裨益。电子竞技具有游戏玩家多、游戏底蕴足、品牌影响力强、更新迭代等特点。当一款游戏发展为电子竞技游戏,将形成完整且稳定的产业链条、电子竞技的收入主要包括电竞赛事收入、电竞版权收入、电竞教育收入等,涵盖发行商、赛事、赛队、选手、媒体服务、广告、城市旅游、门票、周边商品等利益相关方。同时,电竞赛事落地也能促进科幻游戏、IP衍生品、设备制造等相关企业在城市的入驻,形成科幻产业集群。

发挥产业集群功能能够加快形成完整的、协同性高的电竞生态链。目前,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地纷纷出台电竞产业扶持政策,建成“电竞之都”。重庆忠县、河南孟州、安徽芜湖、江苏太仓、杭州下城区、湖南宁乡等县市也着力开发“电竞小镇”。 一方面,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服务B端商户;另一方面,促进C端用户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延长产业链条。城市空间与科幻电竞产业有着多样的合作可能,例如将城市空间场景纳入游戏设计、开办科幻电竞赛事及玩家粉丝交流活动、开设科幻主题乐园等,将城市作为科幻游戏综合产业社区,为科幻游戏发展提供物质与环境支撑。

(三)把握玩家行为偏好,增强关键技术研发

游戏玩家在虚拟空间中通过社交分享个人旨趣,获取文化资本,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与意义的亚文化群体。特别是电竞行业更形成了独特的“粉丝-对象”关系,通过仪式化的交流,加强了个体作为游戏玩家与游戏粉丝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在具体的游戏行为上,科幻游戏玩家也呈现明显的偏好。

科幻游戏玩家随着游戏平台的多样化呈现出分散的趋势。一类玩家偏向于灵活性、碎片化更强的移动端游戏,通过极速化的游戏体验满足自身的娱乐诉求。他们注重在故事设定、场景设计、皮肤外观等元素的科幻呈现。另一类用户偏向于投入成本、开发周期、制作技术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的主机游戏。主机科幻游戏的核心世界观、叙事逻辑、游戏风格等方面更为成型与丰满,更符合中重度玩家对于游戏的预期,游戏号召力强,玩家粘性高。对于游戏厂商而言,游戏最大卖点仍是游戏产品的趣味性、操作性。科幻如何与游戏规则有机结合,需要探索新的边界。

科幻游戏玩家的游戏经验愈发丰富,对于游戏内容与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升。科幻游戏作为承载着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幻想载体,对于高新技术的的把握更应当走在前端。5G技术的普及与升级,网络宽带环境的优化,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都为科幻游戏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一方面,科幻游戏自身具有丰富的体验感与沉浸感,高新技术能够将玩家直接代入虚拟世界,与游戏内设计的科幻景观进行实时的交互;另一方面,云游戏本身的游戏运行模式本身便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新理念,以游戏引擎为舞台完善图像“仿真”和“造梦”的功能,保持高计算力下的游戏性。

综上所述,电子游戏是数字媒介时代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产生的“第九艺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游戏丰富社会大众的的日常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别致的情感文化体验。我国科幻游戏在科幻产业、游戏产业、科技产业的利好政策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当下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科幻游戏尚未完全“出圈”,仍然属于少数游戏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心头好”。我国科幻游戏产业需要依托科幻IP,加强与科幻生态链条的其它环节互利共生,同时把握用户与技术,方能实现科幻游戏这一想象力消费文化产业的全新升级,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科幻游戏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科幻画工厂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第八章 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