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普通高校“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19 05:04
关键词:团体操太极拳考核

周 莅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体育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52)

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五个基本目标,分别是身体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社会适应性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大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其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以及体育人格品质。遵循“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思想,增强大学生体质,增进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大学生形成较强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意识,养成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

OBE教育理念是侧重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强调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获得某种能力,并运用这个能力做出某些成效,突出了实效性。在教学设计、计划实施、结果评价上,以学生最终所获得的学习结果来重构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活动,注重强调 “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的过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反向设计理念。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与安排。在OBE成果导向的理念下,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团体操学习、排练进行对接,能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终身体育目标,并根据社会需求重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学生搭建有效、实用的学习平台。把团体操编排要素融合到太极拳课堂教学中,既能很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又能调动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不但提高学生艺术文化修养和自信心,也能有效地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将太极拳课堂教学与团体操课余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途径。这种新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进行培养,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提升了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契合当前培养综合性型人才的教育导向。

一、 “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指导思想制定的,是构建课程与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向和依据,OBE教学模式强调成果导向,注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制定。[1]制定详细的可量化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切实可操作性。[2]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与学生的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根据《纲要》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围绕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入手,第一学期的课程目标,着重实现运动的参与目标、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保健卫生知识等积累,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基础上,身心发展水平、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均得到提高[3];第二学期着重实现六大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以团体操表演、训练为载体,以巩固与应用太极拳技能为主,针对团体操表演需求对太极拳进行改编和演练,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项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培养。把学生在经过体育教学之后所获得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作为新的评价标准,让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4]现阶段很多教师将教学目光全部集中在提高文化课教学水平,导致很多体育类教学项目以及对体育思想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很多学生越来越缺少应具备的责任和担当,整体身体素质较差,因此需要提升对问题教育的重视度,将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以之作为教学目标,实现修心防身、强身健体的目的,通过“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身体素质,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思维,发掘青少年的运动天赋和兴趣爱好,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修身养性的同时,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最终是要实现学生能力的养成,OBE成果导向理念下的课程内容设计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所设计的课程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有针对性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能力。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沉浸到对体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使其身心伴随着知识的丰富而逐渐成长,为学生未来走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从事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对此,在“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构建课程内容,以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践行教育理念,以辅助广大学生建立、完善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心建构。[5]如图1所示,在第一学期的太极拳课堂教学中,除了增加基础体育理论知识、身体素质练习、健身计划制定等学习内容外,适当增加团体操艺术表演及编排方法等内容,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积极大胆对所学内容进行改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辅助学生自行析问题分、尝试解决问题,为第二学期的团体操课外编排演练打下基础。以上教学内容的设定,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相关实践方法,并有利于培养体育思想,形成终身学习的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第二学期团体操课外体育教学中,应该侧重团体操常见队形、图案、编排、训练等知识,同时设置不同级别的比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引领同学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提高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6]

三、“太极拳+团体操”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

OBE理念下的教学组织与方法要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学方式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领、辅助的作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实践学习、课后复习,促进学生有效完成自主学习。[7]课前:通过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平台向学生推送运动技能理论等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完成预习任务,并提出学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组讨论汇总,反馈给老师。课堂: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创造力:使用对比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视觉上对太极拳等技术动作的正误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实战讲解,对太极拳攻防技术有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动作技术理解和学习;采用讨论法,对团体操编配训练的合理性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编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促进学习内容的内化、总结、反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课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雨课堂及时完成复习,巩固课堂所学技能,启发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团体操编排思维进行改编,注重团队协作与交流,最终以比赛展示形式进行。[8]同时,使用各类APP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做到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如图1)。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因此教学方式以及组织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需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打造多元课堂。教师要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理论和计算机设备使用知识,将传统教育和信息化网络教育相结合来提升教学质量,避免教学方式落后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另外,教师应当增加不同流派的太极拳拳架套路、基本功、不同团体操形式的教学内容,引进先进的教学组织体系和架构,保证在太极拳和团体操这个板块教学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图1 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构图

四、“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评价

“太极拳+团体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是在期末转型考核评价基础上,融入平时学习过程、平时测试、理论学习、课外比赛等不同模块的评价,并将各个模块按照一定的权重纳入到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中,切实可行的可量化的考核评价标准是将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评价不同,更注重课内外一体化全面的教学评价。[9]如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太极拳技能情况与课后学生自主学习、锻炼态度、团队配合、努力程度、理论知识、比赛成绩等全面纳入到期末成绩考核内容里。制定考核评价方法如下:

第一学期,将期末太极拳技术考核、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自主锻炼、慕课理论学习、体质健康测试、各级比赛等,按照一定权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考核;第二学期进行团体操排练考勤、组织管理、理论考核、比赛名次、体质健康测试等,按照不同权重系数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在教学评价考核方法上,关注学生团队配合、排练态度、个人技能掌握、比赛成绩、突出贡献、参与意识等过程性评价,定性、定量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过程、课内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度。学校可定期邀请“太极拳+团体操”业内专业人士和大师来学校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学校还可以构建“太极拳+团体操”网络信息化教学平台,收集各种视频音频资源对“太极拳+团体操”进行专栏划分,分为不同太极拳流派套路和不同团体操形式板块,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视频进行梳理整合。学生则可以借助上述板块,对各项知识进行主动测试,在测试并提交之后板块可立即给出相应的分数。

五、 “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持续改进

首先,要科学健全考核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完善监控机制,汇总各项成绩的考核指标及每届学生的学情,结合实际做出合理分析;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健全毕业生、学校、社会三方的质量监控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并分析从学校到社会的反馈意见,进行积极有效、持续的教学反思和改革,最终达到学生的产出结果和教师的预期目标吻合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闭环,每个环节层层相扣、循环往复。[10]采用上述方法,对考核机制进行改进,能够提升考核的有效性,并且能够在考核完成后,使教师以及学校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为未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持续性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改进的目的。另外,在考核的过程中,学校会逐渐意识到学生渴望的就业方向,学校便能够对 “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的过程进行改进,使其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同时满足学生的需求,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创新,拓展教学涉及面。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载体,通过网络信息化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拓展,将课本知识教育与网络知识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太极拳+团体操”学习的兴趣,进而逐渐优化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思想与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脱节,很多时候达不到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主,对实践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积极利用新媒体和网络信息化技术来进行教学辅助,很多教学设备利用率较低,导致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能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活动。因此,可以通过“太极拳+团体操”表演或者社会公益活动来提升课堂质量,达成教学实践目的,并建立主观客观两种教学思想,以兴趣为引导,将形体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太极拳+团体操”的认知,了解太极拳内的阴阳大道,逐渐实现深度教学和多元化教学。再次,还需要不断将“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内容进行延伸,通过各种新颖的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见识到更多太极拳套路和团体操形式,并灵活结合运用,深度发掘“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的教育价值。

综上所述,“太极拳+团体操”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深入贯彻《纲要》的基础上构建的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细化了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团体操与太极拳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团体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展现多种体育艺术形式,规模大小均可,组织灵活,表演效果震撼,受到各团体的欢迎,成为各级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深受欢迎的压轴节目,在排练中需要整个团体整齐划一和分组配合,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太极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可代替的健身功能,具有修心防身、强身健体的效果,在育人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基于成果导向的“太极拳+团体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为学生目前的体质健康做保障,还能为未来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团体操太极拳考核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内部考核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校团体操组织进行模式的研究①
42式太极拳
家庭年终考核
团体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