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基本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2021-11-20 13:39冯惠琳任新成
求知导刊 2021年39期
关键词:初中教师课堂管理初中物理教学

冯惠琳 任新成

摘 要:没有高效的“课堂管理”就没有高效的“课堂”,好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管理效果,文章作者通过分析初中物理课堂管理现状,阐述了三种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结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将课堂管理基本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管理中,得出了一些初中物理课堂管理的方法,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课堂管理;初中物理教学;初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9-0085-02

自班级授课制实行以来,课堂作为学校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长期以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每一位采取班级授课制的教师,在其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将面临一个挑战——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教师运用组织和程序,将课堂建设成为可用于有效学习环境的一种先期活动和策略[1]。

一、初中物理课堂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进行着各种尝试。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初中物理课堂管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管理策略单一。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通常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为了便于课堂管理,一般会制订课堂行为规范,但这些课堂行为规范多数只是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如当学生犯错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警示、批评等方式进行语言提示。而研究表明,课堂管理越倾向于专制,学生越容易表现出不良行为[2]。

其二,教师的权威感过强。教师的权威感来源于知识水平、经验积累、能力等方面。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教师的权威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的权威感有客观存在的必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对民主、自由的理解增强,他们内心渴望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而事实上,教师的权威感过强。

其三,课堂趣味性低。作为理科课程的代表之一,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单一加之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低下。教师又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等资源,导致初中物理课堂氛围严肃、有教条感,课堂趣味性低[3]。

二、课堂管理基本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课堂管理逐渐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研究者提出了三种基本的课堂管理模式:行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教师效能取向[4]。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实施课堂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学生在课堂出现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未能学到正确的做法,或学到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行为,同时纠正错误的行为。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堂管理,学生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其学习行为由本人负责并承担相应后果。教师不应该制订只适合教师自身的条条框框让学生遵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合他们学习、探究的平台。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则不单纯地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这种管理的模式注重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课堂秩序的良好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要想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就需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

三、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研究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一年级这一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发展十分迅速,且各年龄间差异非常显著[5]——元认知水平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首先,初中生摆脱了小学时的不成熟,身心开始向成熟发展,会尊重自己,会为维护自己尊严而不懈努力。在团队中,初中生能积极履行个人义务,有强烈的责任心,主动争取团体荣誉。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相对来说,初中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学习、生活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全面,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最后,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富有幻想,但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有关,在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一些小困难也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管理基本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取向课堂管理模式下的课堂管理方法

第一,制订规则。教师要在上课前就讲明课堂规则,明确地告知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允许做。教师制订规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例如,在实验课堂中,教师可在课前做出不得提前离开实验室的规定。否则,动手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后就离开实验室,会导致未完成实验的学生分心,甚至会为快速完成实验而敷衍了事。

第二,忽视学生刻意的不良行为。某些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短时性、强烈的负面行为是为引起教师的关注或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教师可以选择忽视这些行为,学生失去关注便会逐渐投入课堂学习。如果教师暂停课程并给予其批评教育,就会拖慢课堂教学进度。

第三,分级处理课堂行为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当个别学生捣乱时,教师可以不使用口头警告来干预,而用眼神或较小的肢体动作来提醒学生。如果一名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提示信息后继续干扰课堂,教师可以在全体同学的见证下指出该同学已经引起的不良后果。对于提醒三次但依旧不愿意停止扰乱课堂秩序行为的学生,教师可以在黑板的某个固定区域写上其名字,并用特定符号表示其违反课堂纪律的次数,最消极的做法是将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理或与家长沟通[6]。

第四,适当给予奖励。当学生的行为得到正向强化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会希望继续获得奖励,从而遵守获得奖励的约定,而未获得奖励的学生会为了获得奖励而更加努力。奖励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口头表扬、作业减负、物质奖励、获得自由活动的时间等。

(二)人本主义取向课堂管理模式下的课堂管理方法

第一,建立班会制度。通常情况下,初中班会制度多用于班级事务管理或学生德育管理,其实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也可以建立相应的班会制度。建立班会制度可将教师和学生聚在一起,教师是民主的促进者而非权威人物,学生是监督者,涉及人数较多的决策都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实施好班会制度,可以促进学生团体意识的增强,让每一位班级成员明确地认识到,要留在一个班级中就必须遵守大家共同制订的合理的行为规则。第二,明确地提出要求。教师可用明确的词语或语句告知学生,他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不正确的,但应注意不得以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课堂中有两位同学在讲话,教师可以直接说:“小明,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老师讲课,遇到问题先思考。”而不是直接责备学生。第三,尊重学生的差异。身心正在发育的初中生在性格、爱好、能力、目标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体现出的不违反道德、法律的差异,并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四, 谨慎使用频率词语,避免使用极端词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或对学生做出评价时,应谨慎使用频率词语,如“总是”“每次”等,避免使用极端词语,如“太”“完全”“所有”等。经常使用这类词语容易打击学生的信心,影响其积极性,教师应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说明应该怎样做。如用“昨天你的作业有很多错误,以后演算时要用心”代替“你的作业每次都有很多错误,肯定是做作业时不用心”。第五,鼓励合作式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其开展合作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是会为班级、年级排名所桎梏,但学校应该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合作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多用于实验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合作能力能得到培养。

(三)教师效能取向课堂管理模式下的课堂管理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行为的预测能力。教师要做好课堂管理,就必须把握课堂整体狀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较准确的预测。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全班同学的学习状态,善于发现学生的内心想法,对即将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帮助。第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戈登(T.Gordon)提出,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应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于学生。学生在学习、理解问题时可能会存在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关注重心沿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前进,方能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第三,做好团体管理。课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团队管理,教师是团队的引导者。团队管理中存在一种涟漪效应:当管理者纠正一位成员的错误时,其他成员也会反思自己是否犯错。这样就能给整个团队中的成员带来警示效应,将该效应运用于课堂,便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第四,课堂环节流畅。教学是由一个个环节组成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感,教师的引导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尤为重要。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一种教学活动平缓地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活动,应避免突兀地、无逻辑地过渡到下一环节。

结 语

笔者认为,各种课堂管理方式都有其合理之处。作为现代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堂管理方式,切不可盲目照搬某种固定模式。只有综合教师、知识、学生、环境等多种因素,选取合适的课堂管理方式,才能使课堂管理基本模式更好地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EMMER E T.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7.

[2]周炎根,仲云香,桑青松.中学生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0):51-52.

[3]高 洪.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J].中国教师,2007(5):41-42.

[4]莫 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KHZRLOU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ge and level of education[J]. THE READING MATRIX, 2012(1):50-61.

[6]樊建华.课堂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式[J]. 外国教育研究,1995(3):15-18.

作者简介:冯惠琳(1993— ),女,四川巴中人,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通信作者:任新成(1967— ),男,陕西延安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初中教师课堂管理初中物理教学
初中教师职业倦怠与激励机制
陕西省初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如何提高初中教师物理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