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视角下缓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2021-11-21 07:21刘海燕
当代旅游 2021年6期
关键词:归因就业指导心理

刘海燕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217

一 心理弹性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逆境、挫折和压力时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能力,是积极应对外部变化和挑战,有意识地调控以达到的一种良性适应[1]。心理弹性对心理损害具有防御作用,它可以帮助个体调动一切保护性因素,促使内在潜能免受外部压力的影响。个体心理弹性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应对潜能,提高自我效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心态。而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因此,心理弹性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2]。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

(一)就业焦虑心理

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遭受重创,许多中小旅游企业陆续倒闭,大量旅游从业者面临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感到十分焦虑,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就业焦虑会使个体产生持久、消极的情绪,进而引起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会导致精神压力加大,无法正确处理一些就业问题。

(二)自卑心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应聘时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不自信和不能正确定位自己[3]。高职院校很多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自卑心理早已在心里萌芽。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许多学生缺乏外出旅游实践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对专业缺乏自信和正确认知。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多次求职失败后,很多学生往往觉得学历不高,能力不强,开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长期的自卑,会使她们在面试时,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最终被旅游企业否定,失去就业岗位。

(三)挫折心理

旅游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各种困难挫折。一些大学生仍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单位挑三拣四。这些大学生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值就会产生落差,往往会引发挫败感,产生嫉妒、自卑、焦虑等挫折心理,严重影响就业。

(四)攀比心理

目前,大学校园攀比之风盛行,大学生的攀比心理十分突出。旅游管理专业女生较多,她们大多争强好胜,虚荣心强,就业时往往不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而是盲目追求职业的声望,过于计较工作的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报酬等。存在攀比心理往往会让人心胸狭隘,容易嫉妒她人,使得人际关系恶化。攀比心理会使她们不能很好地根据自身条件定位自己,经常与她人攀比,窄化了就业空间,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

三 心理弹性视角下缓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精准指导,培养积极的就业情绪

积极情绪即正向情绪,是指与某种需要满足相联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都有强烈的就业指导需求。通过调查发现,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存在差异,学生的就业困惑和就业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比如模拟面试,企业专家进校授课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信体验,满足就业指导需求,帮忙他们获得积极的就业情绪体验。同时,改善学生就业心态,调控就业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在就业前合理规划未来,在求职过程中,对职业、岗位与自身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同时,引导他们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失败,能够理性看待,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能够积极地调整情绪,有效应对就业困境[4]。

(二)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培养积极的人格

正确理性的就业观对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学生特别注重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尤其看重工资待遇,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缺乏理性认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普遍偏低。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表现为,一是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二是积极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要明白,机会永远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全面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首先,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其次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加强韧性锻炼,增强自信心,始终以乐观的心态,积极迎接就业挑战。大学生只有树立了理性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始终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对自己和就业形势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才能最大程度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三)引导正确归因,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

归因是对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正确归因,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通过调查,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把求职失败归因到就业环境不好,招聘单位和岗位少等客观原因,对就业失去信心,由此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惧。面对就业困境,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做内部归因。面对失败归因为自身努力程度,可以让我们知道需要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同时,还要多观察,全面归因。归因全面才能有利于我们多方面的查漏补缺、全面的进步提高,避免同样的失败。同时,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是十分必要的[5]。

面对不可避免的各种就业压力情境,首先是对压力情境的积极认识,也就是态度,学会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去解决;二是调整情绪,变压力为动力。引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合理宣泄情绪,比如向老师、朋友倾诉等。然后反向思维,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些事情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最终结果,有时候压力也是通往成功的一种动力。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确定就业范围,适当降低期望值,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三是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树立自信、乐观、坚韧、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四是积极寻求有效的社会资源,获得多层面、多渠道的就业机会。

(四)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加学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

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为,使个体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伤害。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6]。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谈及就业问题时,很少提及外部的就业指导,就业外部环境支持缺失。因此,应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首先,发挥政府政策支持效度。政府应结合实际,以法律法规为引领,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使毕业生切实感受到国家和党对他们就业问题的关心和扶持。其次,完善高校就业支持服务功能。第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科学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第三,多渠道收集信息,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信息;第四,联系旅游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第五,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针对性开展就业指导,针对就业心理问题,提供专门的心理帮扶活动。通过学校多角度,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关心,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最后,加强社会支持的引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的就业指导氛围,增加学生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获得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体验,主动加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进而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猜你喜欢
归因就业指导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心理感受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为何越来越爱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