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1-11-21 14:27申秋静王国艳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8期
关键词:家庭融合体育

常 蕾,申秋静,王国艳

(1.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2. 北京市育英学校,北京 100036)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锻炼意志,同时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更为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发展目标,同时对未来体育事业的统筹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疫情使学校体育的实施场域发生改变,前所未有地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串联在一起,通过参与主体的物理空间转移完成了场域的转变与嫁接,为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场域被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形构或网络,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指的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是具有生机和潜力的存在,其中包括社会个体行为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充满竞争和调适。因此,本文基于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以期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和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1 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疫情下的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已蓬勃发展70余年,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2020年春节前后,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我国各地先后实施了交通管制、停工停产等疫情防控措施。教育部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先后下发多项通知,指导高等学校、中小学进行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部号召普通高等院校改善网络支撑条件、提升网络平台的服务能力、汇聚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要求,学校延期开学并做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学生在家不外出、不聚集,在家开展各类线上课程。

为有效应对疫情,学校体育教育的“特定场域”发生了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空间从田径场、体育馆、健身房等转移到了“家庭”中,一时间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场所改为自家露台、客厅和卧室等。与此同时,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时也带动了家人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以家庭成员为单位主体的家庭体育更广范围、更具影响力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亲子广场舞、家庭太极操等市民自娱自乐的家庭体育模式登录各类网络平台。有研究者指出,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家庭体育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发展,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促进、个人的品格塑造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疫情的暴发催生了人们健康意识的回归,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须加强融合发展。

1.2 后疫情时代下的前瞻

疫情打破了学校体育传统模式的壁垒,使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学校家庭三大模块间的边界逐渐瓦解,形成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趋势。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不仅是疫情下的应变,也是疫情后的前瞻需要。疫情中教学转为线下,授课系统的卡顿、示范与讲解的不匹配、球类项目实操的困难、家长的不支持及场地的限制等因素导致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在各个方面都受到冲击和挑战。家庭参与教育的价值及重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它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长期可持续性的促进发展至今仍未得到深度融合和有效维持。在两者的融合发展中,后疫情时代要探讨的既是树立前瞻意识,打破传统模式下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之间的藩篱,改变两者之间各自发展的传统轨迹,厘清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引领和构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

2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融合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2.1 融合主体未充分发挥作用

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融合发展的直接主体是学校和家庭。学校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大环境中,体育教师通过运用教学、训练、竞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等手段,培养参与主体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个性和良好品格,帮助其掌握体育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实施与参与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家庭体育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组织或参与的体育锻炼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以满足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丰富休闲娱乐家庭生活,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在求学的各个时期,学生都穿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在两者之间学生充当着融合主体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学生在学校体育中存在被动接受、敷衍了事、只求学分的现象,回到家庭中缺乏将学校所学体育知识技能与家庭成员分享、互动的观念与意识,并没有认识到传达体育知识和技能给家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对体育知识与技能也缺乏必要的认知,家长跟体育教师的沟通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学生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融合主体身份仅限于游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并没有发挥将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传达、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成为限制两者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完成学校体育作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家庭成员一起运动,如全家平板支撑、亲子乒乓球、母女仰卧起坐等,这说明以往学生在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之间的纽带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2.2 融合壁垒未被打破

相比较而言,学校体育是计划、组织、管理和运行均有完整体系的体育活动;而家庭体育则是自发、自组织式的,存在偶然性和非常态化特点。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也呼吁两者之间的链接发展,但一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限制两者融合发展的壁垒仍未被打破,主要表现在:(1)政策层面。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指导学校体育的科学发展,但是关于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共同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却相对匮乏,宏观层面上指引两者融合发展的政策还存在缺位。加强相关政策的出台,积极鼓励学校与家庭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共建氛围值得深度研究。(2)环境层面。融合发展氛围相对匮乏。在日本,学校经常会聘请校内外专家,在全校范围内定期举办体育健身等方面的讲座,要求在校师生都要参加,也会邀请学生家长到校旁听,这种体育氛围的营造有助于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唤起对体育的重视。本文调查发现,北京市部分幼儿园、中小学已经陆续开展“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如北京市育英学校、石景山实验小学、燕丹学校、中关村外国语学校等每年开展“大手拉小手”“亲子运动会”等活动,通过“亲子跳绳”“亲子毛毛虫”“亲子接力”等活动营造体育氛围,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是,在全国其他省市这种体育氛围并未整体形成。(3)沟通层面。教师、学生、家庭成员间缺乏对体育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有效沟通。教师只负责学校体育中规定的相关工作,极少参与学生校外的家庭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关于体育类的交流也仅限于局部小范围学生中的体育活动,三者关于体育的深度沟通与交流壁垒仍然突出。

3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

3.1 制定融合发展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授课方式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常态,学校和家庭间体育的场域将叠加得更加紧密。近年来,我国出台过一系列关于学校体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但关于家庭体育方面的政策却相对匮乏,对于家庭体育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少之又少。同时,在政策上缺乏对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必要的谋划和系统推进。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填补政策上的空缺可引导和鼓励学校体育指导家庭体育,为家庭体育增加科学性,激发两者的融合热情,促进两者向深度和广度融合发展,更大地发挥体育的价值。

3.2 塑造参与主体的串联意识

学校体育的整体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促进身心健康。家庭体育的目标同样是通过成员间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两者在行为目标上殊途同归,参与主体完全可以在体育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将两者有效地串联起来,学生可以将学校体育延伸至家庭之中,鼓励父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体育活动;有健身习惯或知识技能的家长也可以将习惯和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其帮助更多的学生。但在现实中,两者的参与意识和热情都有待提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培养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间参与主体的串联意识,改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融合的游离状态,使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融合主动地承担起传播学校体育、带动家庭成员体育参与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体育人口数量。

3.3 创造与搭建融合发展线上平台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2020年5月初的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浏览次数达到20亿,访问人数超17亿;高等教育的统计显示,全国1 454所高校开展了线上教学,103万名教师在线开授107万门课,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1 775万人。线上网络授课成为疫情期间学校体育的主要授课形式,教师借助腾讯会议、微信等网络平台将授课内容、课下作业以文字和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家中完成学习。虽然线上网络授课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暴露出网络卡顿、平台有限、某些体育项目课件制作与播放技术不足、学生与教师间沟通受阻、教师不能第一时间感受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状态等问题。在后疫情时代,线上可创造和搭建有针对性的可以同时供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使用的体育网络沟通平台。首先,平台应具有观看视频、点播内容、作业打卡、互动交流等功能,教师可通过平台发布授课内容、练习方法、常见问题答疑等,学生可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上传平台,家长和教师都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和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其次,学校也应加强教师网络素养的培养,客观科学地看待网络授课,积极学习和完善自身应对线上授课的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与学校、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

3.4 建立长期有效的融合发展联动机制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间的协同合作。国家层面从政策法规上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主管部门应明确各自责任,制定具体可行的办法,引领两者的融合发展。社会层面是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有益补充,社会机构及团体在两者融合的发展方面也大有可为,如各类俱乐部定期组织亲子体能夏令营、亲子户外越野、亲子篮球赛等活动,激发家长和学生热爱体育、重视体育、参与体育的意识和热情。学校层面应主动打破学校和家长协作的藩篱,克服体育环境差异、受教育水平差异、对体育认知差异、运动能力差异等困难,采取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开放日、开设家长参与网络平台、定期开展亲子体育活动等措施促进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交融。家庭层面,家长应自觉和自行认识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学校体育活动志愿者,帮助和陪同学生进行课下体育锻炼,营造家庭成员共同参与体育的氛围,做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协同工作等。

4 结 语

疫情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带来冲击,同时带来人们对健康、对亲子关系、对体育价值等问题更深刻、更理性的思考。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两者需要明确各自在融合发展中的职责,打破传统各自为营的藩篱,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者之合力,形成自上而下、联动融合发展的局面。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大主体应共同发挥聚力作用,制定融合目标、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切实将体育教育内化于学校和家庭中,共同促进全社会成员的体育参与意识,助力全民健康和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家庭融合体育
《融合》
破次元
家庭“煮”夫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恋练有词
我们的“体育梦”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