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途径研究*

2021-11-21 16:36刘培瑜
读与写 2021年26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刘培瑜

(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年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学界的不断关注。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使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更明了。由此可见,在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新理念的要求。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更应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必然渗透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时也是意识形态较强的人文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高文化自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往往较为偏重英语知识的讲解及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加之语言输出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导致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中很难做到用英语恰当、流利地表达、弘扬中国文化,出现较为严重的哑巴英语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更高要求。

2.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1.1 理论意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教学,更加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整个大学教育的密切关系。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输基本的英语知识,更应该将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始末,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是英语教学过程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

1.2 实践价值。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具有不可估量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势必会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老师的整体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水平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融入提供了必备条件。

其次,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强调的是将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英语的教与学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又提升了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专业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一方面能够学习和了解国外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整体人文素养,这也正是教育部最新版《大学生英语教学指南》所指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

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途径

3.1 理论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意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要真正实现把“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就需精准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在大学英语讲授与学习过程中,将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对本土文化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思想水平,学生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文化自信的树立更有助于平等交流的实现。师生深刻把握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内涵所在,更有助于“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及意义的实现。

3.2 学校层面——制定适合“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大纲。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决定了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同时作为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以上双重性,就是在大学英语课程讲授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其全面发展。但作为较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在各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很少得以实际的体现。高校教师在英语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多只是侧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很少将中国文化内容贯穿其中,即使有所涉及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校情,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系统性的教学大纲及授课内容,从根本上为“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3.3 教师层面。

第一、提高教师综合教学业务能力。学生课堂上对知识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很高的英语语言素质,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也要有广泛了解,并通过辩证思维方式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此类对比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拓展中国文化知识面,增强民族自信,进一步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目前各大高校英语教材所选课文内容大多以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对中国文化涉猎较少,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了解了较多的西方文化,而对中国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越来越难以实现,此种结果明显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相违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认真研读大学英语教材,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大学英语实践教学过程。在强化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实现文化自信,更好地提升文化交际能力,广泛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第三、开展富有中国文化的第二课堂。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仅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必不可少。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积极开展有关中国文化的第二课堂,成为高校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先进的互联网平台开设能够拓展中国文化的课程,在英语竞赛或有关英语的学术讲座中增设中国文化内容,鼓励学生多走进博物馆、纪念馆等体现中国红色革命场所并熟知相关英语表述等,都是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结语

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又要了解熟悉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辩证思维能力批判地看待西方文化与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自信,培养出有责任、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