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水平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2021-11-21 18:01毕斗斗
当代旅游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思政

毕斗斗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 510006

引言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提升高等教育内涵与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引领引导是“双一流”建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重大使命,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挥“双一流”课程思政引领示范旅游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价值塑造、知识教育、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1],使思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培养回应社会关切、关注民生,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旅游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 “双一流”建设与高水平旅游人才培养

(一)“双一流”内涵

“双一流”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双一流”办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生命线[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

(二)“双一流”的价值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高水平人才培养工作要以十九大精神和国家战略为指引,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应当深刻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为服务”教育方针和“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精神,把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一流人才支撑保障作为首要价值诉求[3],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选择发展路径,适应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初心使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和育人格局的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立德树人”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办学实践中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 “双一流”背景下高水平旅游人才培养路径

(一)变革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大学所有的课程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每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都应该把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首位,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坚持教师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坚持育人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行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立德树人” 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教学环节中,实现高水平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融会贯通。

(二)完善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应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学科性为一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学中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职业操守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双一流”大学建设旅游“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应形成规范性、操作性强、有特色的“课程思政”运行机制,有意识鼓励学生挖掘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实现旅游专业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情感能力、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技能领域的全面提升。

(三)培育协同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复杂创新工程[4],需要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教务等党政部门、各教学部门和学工、团委联动,“多管齐下”培育“全员育人”“合力育人”的教育共同体。开展思政课程示范团队建设、撰写思政课改方案、思政示范课程培训与观摩、组织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实现教书与育人、科研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等结合[5]。推动校级间“课程思政”的互相交流学习,推进旅游管理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和创新发展[6]。

(四)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可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视频教学、实践教学、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优化整合思政教学资源,利用“学习强国 ”平台丰富的数据资源开展因材施教、因生施策[7],探索基于问题解析的课堂课外、线上线下连接式教学模式,结合日常生活案例分享等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实现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学知识”与“学做人”有机结合、普适性和个性化相结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五)优化反馈机制

“课程思政”应重视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积极开展深入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的实践活动,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课程思政”应建立健全多维度、多种方式的考核形式,如学生自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等综合评价模式,更好调动学生“课程思政”学习和参与考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间建立实时有效反馈机制,利用数据化反馈来改进教学内容。落实“课程思政”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表彰奖励“课程思政”优秀团队及个人。

三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9年12月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全国262所高校中名列第六。借助国家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及“一带一路”机遇,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国际化办学等方面为国内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发挥着引领作用。

(一)加强“课程思政”示范群建设协同育人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示范团队获得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2020年本科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立项资助,《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酒店管理概论》八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团队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课程,由副教授以上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通过专业核心示范课程带动旅游管理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同年获得学校教务处立项的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还有新生研讨型课程《旅游业创新发展实践与趋势研讨》。根据“课程思政”示范群中不同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确定各门课程的建设侧重点,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通过不同课程教师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课程间的“同向同行、优势互补、协同效应” ,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新时代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的核心理念

“课程思政”示范群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聚焦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学,关注“为什么学”“怎么学”和“怎么用”,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的责任与担当、“如何做人”的个人品格、“如何做事”的科学理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示范群建设的核心教学理念在于以专业知识结构为载体,内嵌思政元素,挖掘各类专业课程所共有的求真求实、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等普适价值观,探索不同专业课程存在着价值培养上的差异,推动以师生互动为重点的“亲和”教学方法和模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想共鸣,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思政”示范方法举措

一是注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主要经验为:“强培训、促共享、深研究、重引领”。重视对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培训,鼓励资助核心课程教师参与校内外课程思政学术培训班或研讨会。建设同心同德的课程思政团队,构建优质育人资源平台共享共用机制和课程思政科研教学帮扶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教授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注重思政课程教案设计。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课程知识传授挖掘思政元素,使德育内涵贴近教学与实践内容,在教学方案设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人格养成、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实践能力。

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管理。抓好思政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升级,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目标设计、教案课件编写、教材编审选用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学习研讨、实践实训、作业考试等各环节,进一步完善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及过程监管。

四是探索思政课程方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制作融入思政元素的在线课程。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动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性。

五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倡导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课程目标评价差异化,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导向目标。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考核结果做能力达成度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及时向教师反馈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对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六是建立思政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成效、质量等工作情况纳入教师年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予以激励和奖励,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切实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课程思政”引领人才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总结凸显“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研习互促,内外贯通”的鲜明办学特色,立足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实践教学的体系化、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国际化三位一体,注重提高学生职业养成、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该成果获得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颁发的第八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 结语

2020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结合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产生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批判性思维等,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引领推动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环境优化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思政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