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论析

2021-11-22 17:20刘晓辉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6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科技

刘晓辉 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科技创新是驱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是指把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最后形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3]。目前我国80%的高校专利权人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0%以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原有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束缚,校企合作的主渠道不够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专业团队建设等方面还需加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从校企合作、体制改革、平台打造、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有效路径探索。

一、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导向,使高校科研成果符合市场需求。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和转化的过程。科技供给主体必须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市场就会自发为科技成果提供转移转化和价值实现的平台与渠道。

(一)牵住市场技术需求的“牛鼻子”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那么这种需求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有需求的市场就会产生利益交换,就会推动经济发展,而市场对技术的需求永远是供不应求,如果牵住了市场对技术需求的“牛鼻子”。“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6]那将会极大的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度,不仅得到了前期经济支持,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本身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技术创新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必须要明确技术创新创造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技术创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创造市场需求。建立以高校科研为主、企业经济投资为辅的合作模式。

(二)完善衔接机制与平台建设

即便在引领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需要系统的完善,首先解决的困难就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机制。在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要完善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衔接机制才能提高方案的可行性。企业可以将自己对科技的需求整理,建立“技术转移中介平台”。由政府牵头,成立科技转化基金平台。这部分基金主要用来承担科技转化的前期风险投资。在高校方面,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进一步发展的中试基地平台,减少交付给企业而造成的潜在技术风险,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协同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破除科技领域的制度障碍,才能最大限度的解放和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进而实施技术创新。成立技术创新研究组,集中负责人才培养。办公室人员要有明确分工,有技术风险评估组长,技术市场发展投资组长,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组长,技术创新奖励组长。组长之间对彼此的任务定期交流意见。完善技术创新法律法规,对于技术创新人才列出明文规定,允许其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百分比利益,并解决其技术创新路上可能遇到的专利问题。

二、推动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强鼓励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在吸收的体制。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从而完善双轮驱动中的体制创新。科学研究中,十年磨一剑的情况数不胜数,以品种培育为例,培育一个棉花品种,从配制组合到最后过审,按照现有的品种审定政策和育种技术水平,最快也要十年时间[7]。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保障机制很少有人能坚持完成研究,所以必要的体制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一)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就明确表明:“不能把科技人员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还是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去搞研究,厚积就能薄发。”[8]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迷的现状下,专注推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需坚持完善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在研究项目分类管理的决策下,必须要注重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一切的任务分配,和具体的项目承担人都要通过公开择优的方式进行确定。项目主管部门也应该让形式主义下岗,把干货放到首位,让这些走在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路上的“主力军”没有后顾之忧。

(二)推动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

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既然有西方成功转化的宝贵经验,那我们就应该学习消化利用。早在1980年美国就指定如《拜杜法案》等法律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国也应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导向,详细配套的法规为基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德国在1983年建立的多个科技中心,我们可以效仿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建设的科技园区。在高校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指定了详细的利益分配机制[9]。我国也应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对于绿色技术延缓税收等方式。

三、优化高校创新人才配置

人才配置则是人尽其才的重要条件。高校是培育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集中产出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说:“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富贫瘠或者资本存量的多寡。”[10]“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11]。创新人才是高校、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核心力量。只有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才能在前进的路上走的更加顺畅。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因受到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评价激励政策不完善、政策配合不到位,造成人才流动性不高,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导致创新人才配置的选择相对狭窄。因此,优化高校创新人才配置效率是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

(一)增强人才流动性

增强人才流动性的重点在于:健全创新人才与企业、社会间的双向交流,充分利用人才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配置的基础平台,保障创新人才配置高效、稳定的运行。企业集中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多样型产业,在保障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下,为创新人才大力提供流动机会,进而增强人才流动性。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开展跨学科和前沿科学研究,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12]。为人才流动提供动力,

(二)改善户籍管理方式

解决户口限制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回到生源地,对于有强烈返乡计划的毕业生来说。出台“大学生用科技回报家乡”的详细政策,让高校学子产生返乡的欲望。而后高校则应密切配合,可以在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后签署回乡的意向合同,并根据毕业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定期派遣技术老师去指导前进方向,坚定继续工作的信心。孵化平台也应该在学生表达自己希望可以用科技回报家乡的意向时,为其开绿灯,优先解决其可能遇到的问题。高校人才可以向科技转化基金申请无息贷款来帮助前期建设。

四、增强高校科研国际交流合作

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必须推动高校科研国际交流合作。我国虽然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但是关键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卡脖子”的问题,一旦供给不畅,对产业循环形成“瓶颈”制约,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新冠疫情又带来了国际上又提出了所谓供应链“去中国化”问题,极大的影响我国产业链的稳定性。我们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重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才能让高校科研水平得到本质提高,努力发展自身建设,发挥好“杀手锏”技术,灵活应对国际合作中可能遇到的经济制裁,技术断供问题。

(一)“补短板”与“拉长板”协同推进

解决好“卡脖子”技术短板。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被“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推动科学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则是化解“卡脖子”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难点在于要引导高校科研围绕被“卡脖子”的技术进行布局研发战略规划。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队伍里成立一支“攻坚军”。“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13]同时也要锻造“杀手锏”技术优势。只有锻造“杀手锏”技术,才能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优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才能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通过不断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把解决“卡脖子”问题与锻造“杀手锏”技术相结合,从而占据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二)创新国际学术交流机制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国际学术交流机制才是让高校走向世界,提高自身学术发展的必经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基本上还是通过互派留学生等方式。为达到推动科研水平国际化的目的,在实现学术交流基本任务的同时还要创新交流机制。高校中增设国际教学科目,在现有的学术交流论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项目相关时可进行实地交流,并提供技术保障的制度。培养国际交流人才,学习国际礼仪、掌握国际学术发展动向。引导高校科研人员与国际友人的沟通合作高效、畅通、愉快的进行。通过创新学术交流机制,来帮助我国高校实现世界一流高校的建设。

(三)推动成果转化国际化

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引导国内高校科研成果在国际范围内实现转化。对于没有国际内需求的科研成果,需在国际市场寻找转化渠道。新形势下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走向国际化,自2015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成立以来,不断引进国际中先进科研成果在大陆转化落地,更是带领我国尖端科研成果走向国际化。大力推动成果转化国际化需要在学术交流中寻找潜在机会,在科技成果中找寻需求目标。建立观察国际市场需求机构,密切关注在国内需求低、转化难度大的科技成果。实现合作成果最大化、成果转化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语

目前科技转化要经历三个阶段:实验室技术创新阶段,技术的商品阶段,技术的产业化阶段。要从切实推进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中打通主渠道来实现技术商品化的转型。全面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高校科研国际化水平进而实现技术产业化。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当前高校科研转化实际问题出发,以提升科技转化率为目标,以体制改革为保障,从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化等几个方面进行现实路径建构,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科技成果科技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