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下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021-11-22 17:20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6期
关键词:枣庄市驱动协同

刘 志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凸显了科技创新是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出,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具体而言,创新驱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关键所在,更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举措[1]。枣庄市作为资源高度依赖的城市,在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宏观形势更加严峻,资源、环境、人口及市场不同的参与主体的协同性逐渐降低,为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形式,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宏观优势,积极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型升级,这无疑有效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枣庄市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

现阶段,枣庄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站在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与全市经济转型和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相比,无法有效衔接,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政策导向有待明确,财政投入力度有待加强,资源有待进行整合,人才结构有待调整,从而实现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2]。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现状,系统分析当前枣庄市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显著优势,提出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对策,旨在为枣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契机。

二、枣庄市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调查分析,当前枣庄市人均收入正处于3万元向6万元攀升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理论,经济协同发展一般要经济不同的阶段,即:资源要素驱动、资金投入驱动、创新发展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主要阶段[3],在每个特定的时期均有不同的要素进行驱动,具体而言,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势必完成资源要素驱动和资金投入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和财富驱动的转型升级。从目前枣庄市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经济转型升级的传统资源型动力正在弱化,科技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协同发展迫切需要向创新驱动方向发展。其次,枣庄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密度高、能源资源少、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在山东省内最高,使得枣庄市正面临着前有所谓的资源约束。譬如,枣庄市建设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高居不下,远远超于大部分发达城市,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使得枣庄市经济负担持续加重;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无法有效将诸多优势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各个要素之间无法形成协同效应,严重制约枣庄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现状背景下,枣庄市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市情,必须从本质上转变依靠资源进行发展,靠自然资源环境提高区域经济能力以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发展的现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大胆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发展动力,积极整合诸多优势资源,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管理机制创新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内在动力,实现枣庄市各要素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三、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下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建设

所谓加强顶层设计,主要是集中在政策引导措施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建议市委和市政府出台更加具体并指导实践关于枣庄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关实施意见和政策体系,促进不同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积极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结构等创新驱动主体积极释放创新活力,从政策引导方面积极促成“双创”基地的建设,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转型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众所周知,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所在[4]。在实践过程中,应积极整合诸多优势资源,有效引进科技创新项目,逐渐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和相关附属产品在区域经济产业总值中的占比。同时,发挥区域特征,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显著优势,建立有序且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聚焦效应的显著优势,进一步拓展延伸科技创新产业。其次,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建立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科技创新产业整体性工作,通过多种举措确保能够发挥规模化效应。因此,只有这样确保枣庄市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创新驱动产业投入,创新融资渠道

首先,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认真观落实有关创新驱动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与国家和省内有关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对接,切实加强基础科技研究和社会经济公益性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确保枣庄市本级研发财政资金投入,与此同时,积极优化科学技术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有效整合诸多优势资源,优化驱动应用方式,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其次,建议专项设置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用于提高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变程度化,同时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研发科技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政策导向,从而找到经济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平衡点,发挥创新驱动产业投入“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再次,健全完善科技创新融资机制和渠道,将重点放在企业科技发展上,结合实际,专项设置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多方面主体参与,有效拓展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在此基础上,为企业从事相关科技创活动提供融资额度大、引导机制强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积极鼓励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和“四板”上市融资。

(三)健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实践证明,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的构建必须全面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协调各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政府宏观引导,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科学创新的支撑者,实现不同参与主体的联动效应,做到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枣庄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的形成。具体而言,在枣庄市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组建有企业主体、高校和科技机构驱动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到枣庄市煤炭、能源化工、农业、高新技术、医疗、公共基础服务、机械制造的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助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健全完善产学研创新的常态化机制,促进枣庄市经济的不同信息要素的协同发展。

(四)建立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提供优质服务

首先,总结本市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全面借鉴我国其他城市的典型做法并进行吸收,在此基础上,有效整合现有的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立足于现状,加快建设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全面提供科学技术成果展示、科技创新交流、科技培训集训、中试生产、科技成果孵化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枣庄市科技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促进经济协同发展。其次,转变枣庄市各部门、行业科技资源的“孤岛效应”,最大程度上避免科技资源的过渡浪费,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基础性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等无缝衔接,促进枣庄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快枣庄市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确保不同行业的科技成果能够指导实践,提升服务效率和速度,增强枣庄市核心竞争力。

(五)打造引才“洼地”,用好用活人才

首先,建立人才聚集机制。众所周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人力资源合理化配置在经济市场机制调控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应采取不同措施,以福利待遇留人、岗位留人,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5]。其次,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对于贡献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必须给与丰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做到以利益驱动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推行技术入股或持股的管理模式。从产权结构优化角度进行分析,要做到创新股、技术股和管理股的多种参与形式,最大程度上调动科技创新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等院校教育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相关业务能力培养。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平台助力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满足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最后,将关注点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尤其是对重点创新创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以高端人才为引领的跨越式发展目标迈进。

(六)依托现代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作为枣庄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服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健全完成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创资源,多种渠道促进多元化的科学服务渠道;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机遇,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社、农机设备普及、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引进等工作,助力枣庄市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在现有的农业优势产业的初级基础上,利用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打造知名平台,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最后,依托农业科技项目,深化农产品研发,延伸农业产业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项目的技术支撑,提高枣庄市农业产业化经济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视角,对枣庄市整合资源、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服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的科学引导下,转变枣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形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现阶段,枣庄市在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宏观形势更加严峻,资源、环境、人口及市场不同的参与主体的协同性逐渐降低。在此现状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战略的显著优势,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建设、强化创新驱动产业投入、创新融资渠道、健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打造引才“洼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入手,形成系统的枣庄市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助力枣庄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枣庄市驱动协同
小胖猪的困惑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山东枣庄市核果类果树研究所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