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

2021-11-23 06:2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5期
关键词:学术界黄河流域水资源

苏 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引言

黄河流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成为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拟从基本文献出发,就黄河流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梳理和评述。

二、主要研究内容

学术界关于黄河流域的研究整体上呈先增后减随后又快速增长的趋势。1990—2008年是相关研究快速增长阶段,2009—2018年研究数量呈递减趋势,2019年后,随着黄河流域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针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以及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问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一)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

近年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恢复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学术界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流域内典型地区的生态保护以及与“水资源”相关的研究。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形阶梯,并分属于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经济地带,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流域内三江源地区、黄土高原和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情况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学术界主要围绕“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治理对策展开研究(徐新良等,2008)[1]。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当地最重要的生态问题,如何治理以及治理的成效,成为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高海东等,2015;刘国彬等,2017)[2-3]。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下游,人口众多,学者主要针对黄河三角洲的人地关系、水资源利用、滩区治理、湿地景观等问题展开丰富的研究(陈菁等,2010;宗秀影等,2009)[4-5]。

水资源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最稀缺的资源。学术界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行业层面探究三次产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差异,研究水资源的利用特征和利用效率(吴泽宁等,2019;王文彬等,2020)[6-7];第二,从区域层面开展研究,探究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用水效率和影响因素(巩灿娟等,2020)[8];第三,研究水资源与产业、城镇化等经济因素耦合情况(邢霞等,2020)[9]。

(二)高质量发展研究

2019年,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伟大壮举,对于完善区域协调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术界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认为黄河流域不同于其他地区,其具有生态环境本底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征(樊杰等,2020)[10]。据此提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性,应从多角度综合考量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安树伟和李瑞鹏,2020)[11]。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集中在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用熵权法量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并进行实证研究。马海涛和徐楦钫(2020)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从五个方面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基础指标构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体系[12]。崔盼盼等(2020)从五大维度出发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黄河流域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差异[13]。

经过长期的发展,生态环境脆弱、内部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且单一、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已然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金凤君等,2019)[14]。基于黄河流域面临的难题,学术界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在产业方面,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加强上中下游产业联动与协作,构建空间一体化,因地制宜,创造性挖掘黄河流域各地区产业资源优势(杨开忠等)[15]。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陆路运输和航空运输,提高资源优势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同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三)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黄河流域目前的产业体系构建主要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水平差距大、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因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能矿资源丰富,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几度相对兴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逐渐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传统产业面临严重转型升级困境,黄河流域经济出现持续大幅衰落。黄河流域九省区GDP占全国比重从2012年的27.03%下降至2019年的25.11%。产业结构单一,资源路径依赖严重,缺乏创新动力,亟须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耿凤娟等,2020;苗长虹等,2018)[16-17]。

三、文献述评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讨,对未来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但仍有待进一步的扩展和创新[18]。

首先,已有研究缺乏基于自然的黄河流域的解决方案。目前学者多是从“人为改造”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如何改变和解决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鲜有学者探究如何借助自然的力量来保护、修复自然[19-20]。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识别和保护均需要从黄河本身入手,以自然的方法和手段来修复生态问题,才能达到持久的生态安全,保证黄河长治久安。其次,现有文献缺乏多要素复合研究。学者大多将黄河流域的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割裂开来研究,缺乏从整体出发,基于“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分析框架进行研究。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针对单一要素进行研究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应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建立多要素耦合系统,使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猜你喜欢
学术界黄河流域水资源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研究述评
湖北省学术界人士提出应重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