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bə2bjij1)考源

2021-11-23 18:06麻晓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汉文佛经西夏

麻晓芳

(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

“粪扫衣”,梵文Paṃsukulika,又曰“衲衣”“百衲衣”,为世俗人当作垃圾舍去不要的衣服。《大乘义章》卷十五载:“粪扫衣者,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弃之于巷野,与拭粪之秽物同,故名粪扫衣。浣洗缝治之而着于外也,又补纳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亦名纳衣。”[1](372~373)《大宝积经》[2](187~188)《大印究竟要集》[3](306)《三法藏》等西夏文佛经文献中曾经多次出现“粪扫衣”“百衲衣”等相关佛教术语,其中“粪扫(衣)”“百衲(衣)”二字西夏文写作“”(bə2bjij1)或“”(bə2bjij1)。下面是佛典中出现的一些用例:

以上七例均见于西夏文佛经文献。汉文佛经中“粪衣”“粪扫衣”“补衲之衣”这样的佛教术语对应的西夏文为“”或者“”。“”(bə2bjij1)或者“”(bə2bjij1)译作“粪扫”“补衲”,两词读音完全相同,仅在字形上略有区别。在佛经中,多见与“”(衣服)连用构成的专有名词,很少见到单独使用的情况。

汉文佛经中“粪扫”之意有两种。一为丢弃。粪,弃;扫,除;粪扫即弃除。东晋《摩诃僧祗律》中有“尔时尊者阿那律,一切粪扫,粪扫钵,粪扫衣,粪扫食,粪扫革屣”。二为垃圾,指丢弃了不再取回的东西。《摩诃僧祗律》中载:“若风吹远处尘垢黑污,作粪扫想,取者无罪。”[6](146~148)西夏文“”(bə2bjij1)虽用于对译佛经中“粪扫”“补衲”等词,但这并非该词的本义。从字形和字音两方面考察,“”本义应为蜣螂,后借用翻译“粪扫”“补衲”“补丁”等义项。

再如其他佛经文献中的用例:

《大宝积经》卷57中,“蜣螂”一词又写作:

此外,在西夏文献中“粪扫”和“补衲”“补丁”还有其他的写法。如:

西夏文字文献虽然存世数量众多,但是从文字的创制方法到具体字词意义的解释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以往对西夏文字词意义的推求多依据西夏文字书中的解释,以及翻译作品中与汉文翻译原典的对译,传统的训诂学方法很少用于考证古代西夏文献的词义。近年来,随着西夏文献释读的成果陆续面世,尤其是西夏文字通假现象的发现,“因声求义”这样的考据学方法也逐渐运用到西夏学研究中来。

聂鸿音先生就曾经运用词语语音之间的关联解决了西夏文字记录的两种语言问题。此前学者曾猜测西夏诗歌中使用的两套不同词汇为上层人士使用的文言与下层民众使用的俗语[7](1~116),或者是“仪式语”与“通行语”的区别[8](24~28)。存世西夏文献曾记载,西夏境内的党项人分为“黑头”和“赤面”两个部族,“”(ɣu1-nja1)(黑头)所说的语言是“番语”,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党项语。西夏文字还记录了另一种语言“勒尼语”。聂鸿音先生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根据“”((勒尼)与“”()(赤面)语音相近,考证出“勒尼”隐含的意义就是“赤面”,从而顺畅地解释了“”()一词的语义[9]。

猜你喜欢
汉文佛经西夏
美丽的佛经故事
黑水城汉文文献补考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宁夏西夏风情园
沈阳故宫门额考
浅谈如何提高南疆维吾尔族学生汉文写作能力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
推销有方
推销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