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行不言之教”的教学智慧

2021-11-24 16:55吴亮奎
中国德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潜力。新形势下,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班主任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明确育人责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班主任要积极协同学校和家庭,达成育人共识,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 要 “行不言之教”是一种教学智慧。这种教学智慧用之于班级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认同学生成长的自为性。班级管理是为了帮助学生自由健康地成长,班级管理的规则和程序需要通过学生个体生命的自为性实现。第二,发现学习本能的潜在性。人作为生命个体具有学习的本能,班级管理要尊重个体的学习本能。第三,重视生命的自组织能力。“行不言之教”是智慧的“常道”,蕴含着后现代“自组织”理论的萌芽。班级管理要善于发现、认同并保护生命本身的能量,抓住集体形成过程中的“混沌”关键期。

关键词 班级管理;行不言之教;教学智慧

作者简介 吴亮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老子哲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生命为本,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自然顺应,实施过程中则表现为“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向上是一种哲学智慧,向下是一種生活智慧,用之于学校生活则是一种教学智慧。怎样理解“行不言之教”的教学智慧?如何将其运用于班级管理?本文尝试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认同学生成长的自为性

(一)“行不言之教”的生命自为性

老子哲学主张自然人性论,没有从善恶的角度对人性进行区分,认为人性本身处于拙朴的状态,拙朴的人性是自然、自足的人性,自然、自足的人性是充满智慧的,充满智慧的人性不需要进行人为的改变,对人性的任何人为的改变都是一种损害。“婴儿”“赤子”是最完满的人性表现,“婴儿”“赤子”的一个突出特质就是没有经过任何伪饰。老子哲学的人性观与儒家哲学的人性观有很大不同。儒家哲学关注的是世俗生活,他们的人性论设定符合世俗社会生活的需要;老子哲学关注的是世俗之外的自然生活,他的人性论设定符合自然生活的需要。

但是,老子的自然人性论不是消极、被动的自然人性论,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然人性论。老子的人性论具有生命的自为性特征。老子的“自然”指的是事物本来的样子,运动是事物的属性,“自然”是事物依据自身规律的运动。“正言若反”是老子哲学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他常常从事物的反面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夫‘正言若反,乃老子立言之方,《五千言》中触处弥望。”[1]实质上是一种正话反说的修辞表达。通观老子书,有许多地方采取了这种表达方式。如“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大直若屈”“上德不德”。“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自然存在方式的描述,是对事物存在主动性的认同。

(二)“行不言之教”是一种智慧的学生观

“行不言之教”表现为一种智慧的学生观,这种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成长中和发展中的个体,管理就是帮助学生自由健康地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生活实践中的不断自我完善,管理要服务于这种完善。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个体,主体意识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自为性。外在的意识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只依靠灌输和行为的强化,从短时间来看是有效果的,但这种效果是表面的。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通过短时间强化获得的行为很容易反弹,因为这种行为的养成不是通过主体的自为意识实现的。现代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外在力量对学生行为改变的作用,各种各样的规则制度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学生在规范中生活,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主观思考,他们面对问题所给的答案常常是预先设计好的,他们的思维方式遵循某种固定的套路程式。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通过对既有答案的回忆来得到启发,而不是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分析。个体的生命直觉力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生命的敏感性和对宇宙事物的融合力也在降低。老子所倡导的“行不言之教”的方法重视对生命本身直觉力的引发。教育所关心的是对个体生命直觉力的保持和生命灵性敏感的保护,而要实现对生命直觉力的保持和生命灵性敏感的保护就要让生命保持在一种朴素的自然状态。班级管理要重视学生生命的直觉性。

(三)规则和程序需要通过生命自为性实现

班级管理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规则和程序,然而如果仅仅依靠规则和程序,班级常常会失去生机。规则和程序是硬性的,硬性的规则和程序要尊重学生成长的弹性和反复性特点。

班级管理中应适当降低外在符号对学生的影响,尊重学生生命的自我生成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生命力之外的符号,而是为了自身生命的圆满实现,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活动之外的某种评价标准,而是学习活动本身。要重视班级学生的自我主体性评价、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评价、家长的社会性评价的意义。年级组和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评价的目的是对班级学生活动主体性和生命自为性的认同,而不只是要对班级进行层次的区分。

二、发现学习本能的潜在性

(一)“行不言之教”的方法论设定

“行不言之教”的方法论设定是“无为”,“无为”是整个老子哲学的方法论总纲。“无为”不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不作为”,“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怠政行为,是对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推脱。“无为”是在对事物内部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守。用之于治学,“无为”有两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广其知,“为道”日减其功。初学者勤奋为学,日增其见闻,却不知“道”之虚无,修道之功在于日日减损,减损之力得之于“无为”。“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2]

“无为”的方法论有两个根本前提:一是自然的运动性,二是自然的规律性。因为自然的运动性,事物始终向前发展;因为自然的规律性,做事不能违背规律。“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规律而为。“行不言之教”用之于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规律。

(二)“行不言之教”要尊重生命的智能

动物的进化沿着两条道路前进,一条是沿着其天生具有的本能的道路向前发展,另一条是沿着向环境学习的智能道路向前发展。人和一般动物的区别是人发展了智能,但人的智能高度发达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本能的发展。个体受到的教育越多,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其作为人的天然本能失去的也越多。儿童的直觉力、想象力之所以超过成人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道理。虽然智能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并且人可以通过智能去统治世界,但智能的作用离不开本能的作用,如果人彻底失去了本能,人类社会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被机器控制的机械社会。“智能仅仅能够去寻找一东西,却永远无法依靠自身去找到它们。而本能虽然能够发现这些东西,却从不去寻找它们。”[3]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智能很难全面理解生命,人类可以制造出超级智商的机器人,但机器人没有人类的本能。尽管科学家有可能让机器人学会模仿人类的简单情感,但不可能让它拥有人类的本能。本能的密码隐藏着人类的核心机密。

(三)班级管理要重视人的学习本能

学习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学习本能具有潜在性特点。班级管理需要认识到个体具有的学习本能,并激发学习本能的潜在性。学生的本初状态具有好奇心,充满对陌生世界进行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好奇心或欲望常常会逾越既有的规则,与班主任的管理期望产生冲突。如果班主任能够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本能的存在,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就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发现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有其合理性。这样班主任就不会以一种固定的德行标准对某种逾越规则的行为作出否定性的评价。

智慧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教育。智慧教育需要建立在人的直觉情感的基础上。班级管理需要借助于技术,但班级管理的技术是为学生服务的。班级管理要重视生命本能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教育的大智慧是对生命学习本能的认同和发现的智慧。在优秀的班主任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善良可爱的。班级管理需要重视学生“向内”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和反思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体验班级生活本身的快乐。

三、重视生命的自组织能力

(一)“行不言之教”的前提是“常道”

老子哲学中的“行不言之教”与其对“道”的逻辑设定是一致的。老子哲学中,可道之“道”不是“常道”,只有“常道”是其最高的哲学追求,其思想体系的展开是依此“常道”来进行的。“常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质和规律是普通人难以把握的。“道固未可以言语显而名迹求者也。”[4]“常道”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行”是为了求“常道”,“学”就是要学习“常道”。“可言之教”所教的内容不是“常道”,只有“不言之教”的内容才是“常道”,符合“常道”的教才是“常教”,符合“常道”的学才是“常学”。“行不言之教”的过程是学“道”修“道”的过程,“行不言之教”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逻辑展开,是老子的教育方法论,与其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宗旨是一致的。

(二)老子哲学“自组织”思想的萌芽

“自组织”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这个概念被后现代哲学用来描述人类发展的历史。后现代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范式。前现代的特征是平衡、对称、有目的和秩序,在东方表现为老子的“自然”和孔子的“中庸”,在西方表现为亚里士多德的“中端”。现代范式的特征是科学和秩序,以笛卡尔和牛顿为代表。哲学的后现代范式是一种开放的观点,起源于皮亚杰的生命系统理论,表现为混沌秩序中的自组织和现代社会中的过程思想。“自组织”理论是后现代理论借用自然科学理论对社会科学的描述,每一个“自组织”过程都发生在“一个重要的关口”,“即原子、细胞或其他实体‘突然在综合的范围里自我组织并采取合作行为之时”。[5]后现代“自组织”理论的起源是中国老子的“道”和庄子的“混沌”。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绳绳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6]庄子关于混沌的描述也阐释了类似的观点。“混沌”是一种生命存在,其自身包含着秩序,“混沌”是世界有序的开始,从“混沌”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出自其本能,这种本能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决定着有序发展的方向,这一选择的过程就是生物的自组织发展。

(三)班级管理的自组织理念

自组织班级管理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班级管理理念。即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生命本身的能量。自组织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而是对学生生命活动能量的认同和保护。

自组织发生于“混沌”的关键期,教学活动中学生相互合作的有目的行为产生于某个关键点,班主任需要在学生群体的交往活动中发现这个关键点,将这个关键点作为最佳的教育时机。团体的活动、一个集体的形成总会出现某些关键期,如认知的冲突、观念的达成,班级管理要抓住这些关键期,利用关键期引导班级走向良性的有序。

參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717.

[2]张继禹.中华道藏(第十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91.

[3]伯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37.

[4]魏源.老子本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

[5]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2.

[6]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54.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班级管理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以学习起点为基础构建高效课堂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