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及其兵学理论历史评价考辨
——以苏洵《孙武》为中心的考察

2021-11-25 03:15张艳丽
孙子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孙武苏洵孙子兵法

张艳丽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等,称誉他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孙武所作《孙子兵法》,则被奉为兵家宝典,受到后世很多学者的关注,在古代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东汉王充把孙武与吴王阖闾看作是世间善于用兵的典型代表。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孙武、阖闾,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不晓什伯之陈、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1〕三国时曹操则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兵书中的佼佼者。其《孙子序》说:“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2〕唐代杜佑指出,孙武的《孙子兵法》鲜明地体现出兵学的要旨。《通典·兵序》说:“语有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诚谓得兵术之要也。以为孙武所著十三篇,旨极斯道。故知往昔行师制胜,诚当皆精其理。”〔3〕可见,宋代以前,学者们多认为孙武是善于用兵的良将,其所著《孙子兵法》则总结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深合兵术之要道,而鲜有对孙武及其著作提出批评者。

较早对孙武和《孙子兵法》提出尖锐指斥的,当属宋代苏洵。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苏洵写就的论兵著作《权书》,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推荐给宋仁宗。《权书》包括十篇文章,既有军事理论方面的,如《心术》《法制》《强弱》《攻守》《用间》等;也有评论兵学人物的,如《孙武》《子贡》《项籍》《高祖》等。其中《孙武》一篇,对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武进行了评价。

苏洵所写的《孙武》〔4〕,共计七百多字,虽肯定了孙武及其兵学著作的地位和价值,但更多的是对孙武作战中“三失”的批评。其文曰:“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苏洵认为,《孙子兵法》主要论述了用兵的谋略和军事思想,是自古以来其他兵书难以比拟的优秀兵书。

随即,苏洵笔锋一转,指出孙武的军事理论非常高超,论述兵谋战策妙不可言,但他在作战实践中,不能每战必胜,指挥战争的做法与《孙子兵法》中所总结的军事原则相差甚远,甚至不能完全贯彻自己的军事主张,因而惨遭失败。其甚至曰:“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苏洵认为,孙武不能践行自己提出的作战原则,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吴军征伐楚国的柏举之战。当时,孙武辅佐的吴国招致秦、楚、越三国的联合对抗,而孙武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吴国陷入祸患之中:“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苏洵认为,出现这样的恶果,与孙武指挥作战的过失有直接关系。苏洵尖锐地指出:“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然后,苏洵根据《孙子兵法》之《九地篇》《作战篇》等篇章的内容,逐条分析了孙武的三大过失之处:一是失掉了与秦国的邦交而让申包胥哭庭于秦,致使秦国出兵救援楚国;二是长久暴师,致使楚国有机可乘;三是纵容伍子胥挖掘楚平王坟墓、鞭挞尸体,激怒楚国人。苏洵具体分析说:“《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戌、子西、子期所以必死雠吴也。句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苏洵指出,孙武这样做,是与《孙子兵法》中的作战原则相抵牾的,最终使吴国陷于内忧外患之中。这就说明,孙武的军事实践与其理论相互脱节,甚至自相矛盾。苏洵还认为,在吴国攻打楚国、攻入郢都的战争中,孙武的功劳也不值一提:“然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

除了指斥孙武在战争中的过失、否定孙武的军事功绩之外,苏洵还通过与军事家吴起、韩信进行对比,指出孙武在战争中取得的成就微乎其微。苏洵认为,吴起著有《吴子》48 篇(现多已亡佚),虽然其军事理论相比《孙子兵法》而言缺乏系统性、严密性,但“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西汉初年的名将韩信,虽然没有留下军事著作,但他善于统军,带兵多多益善,与敌交战每战必胜。至于孙武,“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据此,苏洵认为,在军事领域,能言未必能行,能行未必能言,用兵贵在战争中灵活地运用军事谋略。好的将帅,应该既能精通军事理论,又能善于指挥作战。

《孙武》这篇文章,反映出苏洵注重实用的兵学理论及有作战能力的良将标准:“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而在文稿的最后,苏洵指出,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在于重视兵士的作用:“故夫用兵,岂有异术哉?能勿视其众而已矣。”〔4〕这一观点,与苏洵《权书·心术》中所阐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5〕的原则,前后正相呼应。

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和原则,苏洵认为,孙武只是长于言兵而无用兵之能,甚至认为孙武名不副实,实在不是大将之才。相较于前代学者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高度赞扬,苏洵公开批判了孙武的所谓背离《孙子兵法》作战原则之“过失”。不仅如此,苏洵还明确宣称所作《权书》虽是一部兵书,但自己绝非孙武的跟从者:“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以至于在论述中,凡是涉及孙子的地方,他也一概称为“孙武”,而不以“子”尊称之。这些细节,都表现出苏洵明显地排斥孙武和抑止传统兵学的倾向。

苏洵对孙武进行批判,有别于前代学者对孙武的褒扬。这与宋代文人好议论、好翻案的风气息息相关,属于对历史人物批判指责之反讽式接受。〔6〕从自身立场来看,苏洵以儒家的仁义为己任,所作《权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宣扬仁义:“《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后吾《权书》用焉。然则权者,为仁义之穷而作也。”〔7〕作为提倡仁义的儒者,苏洵关心兵事,但与传统的兵学思想存在着矛盾和对立,故而不能在儒学与兵学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如此一来,由于苏洵对孙武的批判,就无法有效提升相关的军事理论,也无法对军事实践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这一点,也应该是北宋时期“积贫积弱”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之一。

苏洵对孙武和《孙子兵法》的批判观点出现之后,宋代其他一些学者也对孙武及其兵学提出了批评。如欧阳修在《孙子后序》中说:“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然武尝以其书干吴王阖闾,阖闾用之,西破楚,北服齐、晋而霸诸侯。夫使武自用其书,止于强伯。及曹公用之,亦终不能灭吴、蜀,岂武之术尽于此乎?抑用之不极其能也?”〔8〕意思是说,孙武的《孙子兵法》缺乏实践性——孙武自己使用这些计谋不能实现作战的胜利,而三国时的曹操运用这些计谋也没能灭亡吴、蜀两国,这就证明《孙子兵法》自有其不足之处。

作为苏洵的儿子,苏轼在兵学方面继承了父亲的一些观点。其所作《孙武论》指出:孙武“智有余,而未知其所以用智”。又说孙武“知为吴虑而已矣。是故以将用之则可,以君用之则不可”。至于《孙子兵法》这部兵书,苏轼则说:“今其书十三篇,小至部曲营垒、刍粮器械之间,而大不过于攻城拔国用间之际,盖亦尽于此矣。天子之兵,天下之势,武未及也。”〔9〕苏轼认为,孙武是一个睿智的人,但不能充分发挥、使用其才智;此外,孙武只为吴国一国考虑,没有顾及天下的整体利益。所以,《孙子兵法》的弊端,也正在于此,即缺乏综合考量的立场。苏轼曾明确表示,《孙子兵法》只可用于军事,而不适合于政治管理。

北宋时期,朝廷颁行官方认可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孙子兵法》也被收录其中。作为编校《武经七书》的武学博士,何去非对孙武也进行了批评。他在《魏论》中说:“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10〕另外,他认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战况更加复杂,《孙子兵法》也有无法顾及的方面:“至其所以因事设奇,用而不穷者,虽武之言有所未能尽也。”这种言论,实在过于强人所难。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预测出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更遑论提出完美应对的方法了。

到了南宋时期,学者叶适在给皇帝所上《贤良进》中,把孙武视为“谲诈之雄”。其《兵权上》说:“至于孙武,始弃法而言智,其著兵之情,奇正分合,豫应天下之变,百出而不穷,以诈自名于世,而曰兵徒诈而已矣。盖管仲、咎犯之所略用而未详,阴取而讳称者,武尽载之。而后世之好为诈者,思欲出武之外,亦终不可得。然则武真谲诈之雄者也。”叶适认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咎犯使用谋略但不愿大肆宣扬,而孙武崇智尚诈,在《孙子兵法》中详细加以记载,以致贻害后世。至于孙武的军事功劳,叶适也不予认可:“计武著书及用事之时,乱楚与越,亡吴而侵坏中国,然则武术之无救于国家,亦可见矣。然则虽为将,亦不可用也。”〔11〕也就是说,孙武的术略,既不能拯救陷于危亡的国家,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也没有用处。

而戴溪《将鉴论断》中为孙武立传,认为他缺乏仁义:“然武之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佐矣。”〔12〕也就是说,孙武有兵学权谋,能够克敌制胜,可以作为军事将领,但缺乏儒者的仁义,不能很好地辅佐国君,也就不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此外,蔡襄作诗《孙武篇》说:“入宫无所解,因笑得君怜。岂知孙武子,自欲逞威权。”〔13〕认为孙武通过震慑和训练宫女,得到国君的赏识,大权在握,实际上这是他自我炫耀权威的做法。诗中表达了对不幸之无知者的哀叹,以及对孙武借他人性命扬名立万的批判。

由此可见,自从苏洵在《孙武》一文中对孙武及其兵学思想进行批判之后,宋代一些学者秉持质疑传统兵学的态度,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孙子兵法》的时代价值,从而为孙子兵学的研究设置了重重阻碍。这与宋代文人力图破除陈见、标新立异、喜好翻案的追求有关,也与他们没有站在历史情境的角度辩证地综合评价历史人物有关。

当然,宋代也有学者肯定孙武与《孙子兵法》的作用和地位,并与“先王之训”亦即儒家的思想作对比,认为孙武是“立言之君子”。如黄震《孙子兵书》分析说,孙武无论是“言兵”,还是“论将”,都没有提到杀戮,并认为统治者应该对长久用兵保持警惕之心:“盖终始未尝言杀,而以久于兵为戒。”孙武及其兵法,与儒家所推崇的“先王之训”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使用了“诡道”这一词汇。但是,“诡道”的含义,实质是指用兵的艺术和手段,并非社会生活中的“奸诈”行为。孙武是实事求是地论述‘诡道’,不是虚伪地把诡诈变成所谓的“忠诚”:“所异于先王之训者,惟“诡道”一语,然特自指其用兵变化而言,非俗情所事奸诈之比。且古人诡即言诡,皆其真情,非后世实诈而反谬言诚者比也。”

黄震指出,孙武谈兵的宗旨,在于客观地阐述指导战争的规律和原则,并非以好战和嗜杀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孙武可视为君子“立言”的典范:“若《孙子》之书,岂特兵家之祖,亦庶几乎立言之君子矣!诸子自荀、扬外,其余浮辞横议者莫与比。”〔14〕就是说,从历史影响方面来看,诸子百家中除了荀子和扬雄之外,其他的学者都不能和孙武相提并论。

“立言”是儒家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三不朽”范畴之一。儒家认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的一生都应该积极奋进,有所建树,要立德、立功、立言,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范宣子与鲁国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历经夏、商、西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称得上“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说:这还不能算是“不朽”,只能说是世禄,真正的“不朽”,应该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5〕。孙武作有《孙子兵法》,并且泽被后世,所以应看作是“立言”的典范。

宋代以后也有一些学者并不赞同苏洵的观点,认为他没有结合当时具体的实际情况去考量孙武的处境和做法。如清代魏源在《孙子集注序》中说:“呜呼!吴,泽国文身封豕之蛮耳。一朝灭郢,气溢于顶,主骜臣骄,据宫而寝。子胥之智不能争,季札之亲且贤不能禁,一羁旅臣能已之乎?故《越绝书》称‘巫门外有吴王客孙武冢’。是则客卿将兵,功成不受官,以不尽行其说故也。”〔16〕这是魏源针对苏洵责难孙武在吴军征楚的“柏举之战”中言行不符、自己的军事理论得不到贯彻(“不尽行其说”)的观点所进行的辩解。意思是说,当时吴国还是落后的蛮夷之地,一举攻破楚国郢都之后,国君志得意满,臣子洋洋得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吴国的军队势不可当。这种情况下,主政的重臣如伍子胥、季札等都不能争辩禁止,孙武以客卿的身份在劝谏君主方面更是无能为力,故而不能求全责备。魏源认为,苏洵不看历史背景的异同,不顾客观形势的变化,片面要求孙武个人能“挽狂澜于既倒”,有过于苛求古人的思想倾向。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晚清文人施补华专门作《书苏明允〈权书〉论孙武后》一文,驳斥苏洵对孙武“三失”的指责。施补华分析说:“伐楚之役,阖闾身在兵间,介弟如夫概王,亲信之臣如伯嚭、子胥,皆与计谋历行陈。武不过将其一军,为之先导耳,不以伐楚之权寄之武也。”指出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吴王阖闾倚重亲信大臣行军布阵,孙武只是负责率领先导之军的将领。吴王并未过于看重孙武,当然对于孙武的谏言也不会完全听从。至于苏洵提到的“三失”,确实是吴军此战存在的问题。孙武既然能在《孙子兵法》中写出相关的作战原则,也会对吴王提出这方面的谏言,只是国君没有听从而已:“所蹈三失,武所著书,既能言之,未有目睹躬亲而不执此以谏者。当时未纪其词,必阖闾未之听耳。”由此看来,是否遵循作战原则的主动权不在孙武手里,而在吴王阖闾那里:“权不在武,而以矛刺盾,谓武书言之不雠,何足服武之心乎?”〔17〕也就是说,若孙武在世,并不会折服苏洵的这种指责。

综上所述,自春秋时期起,孙武的军事功业与《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就为世人所瞩目,很多学者和文人折服于孙武的治军能力及其兵法思想的宏富,给予褒扬和肯定。宋代以前,少有学者批评孙武及其兵法,而自苏洵作《孙武》一文始,认为孙武在指挥战争的过程中,未能遵循自身在《孙子兵法》中总结的一系列作战原则,从而犯有“三失”的过错,导致吴国惨败。此后,宋代一些学者如欧阳修、苏轼、何去非、叶适、戴溪、蔡襄等,纷纷对孙武及其兵法进行批判,或批判其诡诈,或对其军事作用竭力贬低。〔18〕清代学者魏源、施补华等,则围绕苏洵对孙武的指斥,指出应该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客观地评价历代人物,从而对孙子及其兵法进行正确定位。

历史的发展进程已经证明,孙武是名副其实的著名军事家,《孙子兵法》是出现最早、最为系统和精辟地论述战略战术原则的兵学著作,在世界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当之无愧。当代社会,各界人士应认真学习孙武及其兵学的精神和原则,在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借鉴其兵学精髓,为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王充:《论衡》,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62页。

〔2〕曹操:《曹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03页。

〔3〕杜佑:《通典》(第2 册),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苏洵:《苏洵集》,中国书店2000年版,第16~17页。

〔5〕苏洵:《苏洵集》,中国书店2000年版,第9页。

〔6〕蔡丹:《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版,第246~247页。

〔7〕苏洵:《苏洵集》,中国书店2000年版,第9页。

〔8〕欧阳修:《欧阳修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56页。

〔9〕苏轼:《苏东坡全集》(下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15页。

〔10〕何去非:《白话何博士备论》,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30页。

〔11〕叶适:《贤良进》卷四,清嘉庆《宛委别藏》本,第1~2页。

〔12〕戴溪:《将鉴论断》卷一,明钞本,第1~2页。

〔13〕蔡襄:《蔡襄全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1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黄震日钞》(第10 编第10 册),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第196页。

〔15〕左丘明:《春秋左传》(第6 册),线装书局2016年版,第2024页。

〔16〕魏源:《魏源全集》(第13 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04页。

〔17〕施补华:《泽雅堂文集》卷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05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05页。

〔18〕魏鸿:《〈权书〉与〈孙子兵法〉异同探论》,《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2 期,第180页。

猜你喜欢
孙武苏洵孙子兵法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滨州学院举办
苏洵发愤读书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三令五申
孙武宴
孙武练兵
苏老泉大器晚成
三令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