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演员借鉴美声唱法演唱冀东民歌研究

2021-11-26 02:27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衬词冀东美声唱法

王 平

(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系,北京 1007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拓宽文化交流与合作空间。笔者将借鉴美声唱法演唱冀东民歌在中央戏剧学院硕博研究生课堂上作为必修课讲座的一部分进行讲授。同时,笔者在演出实践方面,应邀参加在美国举行的中美建交35 周年演出,作为压轴节目演唱中国民族歌曲,受到观众的好评。中美建交35 周年论坛会议上,中央领导、美国国会领导、各市市长等发表讲话间歇特邀笔者作为唯一一位中方国际音乐家登台献歌助兴,演唱两首中国民族歌曲为大会助兴,受到各国领导和世界友人的高度赞誉。笔者针对冀东地区民歌进行研究,其原因之一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中外戏剧演员的精神世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另外,针对冀东地区民歌演唱进行研究,为戏剧演员的演艺生涯提供更多技能储备。

论文首先从把握风格特征的角度,对冀东民歌的方言特征、发声特点等进行较为深入具体的分析与阐释。对冀东民歌演唱过程中中起、低落、高抛的旋律特点和各种特色润腔技巧的运用,提出个人的理解和看法。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冀东民歌演唱中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的特色性演唱技巧进行了研究,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运用、歌唱时的咬字和细腻的韵腔相结合、真假混合声的巧妙运用三方面研究如何丰富冀东民歌的演唱方法。

一、冀东民歌的种类

冀东民歌丰富多样,可以从体裁内容和演唱形式两方面来进行大致的分类。

(一)体裁内容

从体裁内容方面来看,现存冀东民歌主要可分为“号子”与“小调”两种。“号子”是冀东地区一种非常重要的演唱体裁,它是劳动者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的过程中,为了振奋劳动精神,协调动作,减轻工作中的疲劳感而呼喊的形式,后逐渐发展演变成具有冀东特色风格的演唱形式。冀东民歌的劳动号子主要有“渔民歌唱号子”“搬运歌唱号子”“打夯歌唱号子”三种。“渔民歌唱号子”是沿渤海海域渔民捕鱼拉网时喊的号子。演唱特点是分上下腔,一边渔民自己唱一边和大家合作,曲调变化复杂,音乐性较强,非常有节奏感。“搬运歌唱号子”是冀东一带搬运工人在搬运笨重物件时唱的号子,有入囤时演唱的号子、拉大件时演唱的号子、搬木头时演唱的号子等等,特点是唱词简单、重复,曲调富于鼓动性、号召性,振奋人心。“打夯歌唱号子”是建筑工人打夯时喊的号子,一人领,众人和,特点是领唱者见景生情,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工人们即兴自己编唱,唱词幽默诙谐,曲调雄壮,演唱声音洪亮有力,注入充沛的感情。冀东一带“小调”的演唱范围很广,包括冀东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山歌民谣,民间歌唱艺人即兴编唱的小曲等。冀东地区民歌中的“小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多角度体现了冀东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与劳作。如歌颂劳动的《绣灯笼》,叙述家庭关系的《婆媳顶嘴》,还有表现年节欢乐的《打花鼓》等。其特点是曲调多变,特别是每句结尾高低起伏,尾音拉长并向上挑,有的朴素流畅,有的欢快活泼。在冀东民歌里,反映爱情生活的较多,有表现男女打破封建束缚,自由追求爱情的《丁成巧得妻》,控诉封建婚姻制度的《哭情郎》《寡妇思夫》等,一二声读成平调,三声音调演唱起来比标准普通话稍低一些。这类民歌曲调丰富,感情真挚,情深意浓,音色清脆。还有一些冀东民歌主要是叙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心中想,口中唱。如《合钵》有头有尾地唱颂了《白蛇传》的故事,《茉莉花》则是演唱了《西厢记》的片段。中央戏剧学院丝绸之路国际班的学生非常喜爱中国的《茉莉花》。当然中国的《茉莉花》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演唱特色。最早由明清时代的民歌发展而来的这首作品几百年间一直传唱不衰,这也是丝绸之路国际班中的外国同学觉得很有趣的事。一支小曲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比如有江苏《茉莉花》、山东《茉莉花》等。受到全国各省音乐特色及方言的影响,装饰音、发音、调值以及旋律走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第一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表达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笔者在课上做到师生互动,进行中国冀东民歌演唱,而且让同学们深入体会了解冀东人民的生活。由于同学们的歌唱语言习惯的影响,所以大部分擅长用英语歌唱。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笔者大胆让外国同学从自己的家乡拿来本土最常用的乐器进行弹奏,并歌唱这些民歌,以调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让 学 生MIKHIL、MIMI、TATA、BALEI、TEMON、GERI、GEYOU 等在万圣节到来之时,在声乐课上手拿自己心爱的吉他进行弹唱,甚至不仅自己弹吉他唱歌,还鼓励他们为班里唱得较差、自信心较弱的同学弹奏。这类歌曲的特点是歌词篇幅长,曲调优美,旋律舒展。演唱这类民歌时,要掌握好感情的变化,准确表达歌词的内容。由于河北在历史上有着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所以这里也流传着不少具有相关思想的歌曲。针对中国表演班的同学,让同学们欣赏或者演唱有代表性的《李玉兰劝夫参军》《送郎参军》《太行山上的月亮》《八路好》等抗战歌曲。这些民歌一些是从外地流传过来的,一些是民间填词而成的。抗战胜利70 周年,让同学们演唱冀东民歌,记住那段历史。

(二)演唱形式

从演唱形式来看,冀东民歌又可分为唱秧歌、对口篇和单口唱三种。唱秧歌是群众又扭又歌时演唱的一种民歌,一般来说秧歌只扭不唱,民歌只唱不扭,而冀东唱秧歌是扭秧歌时进行演唱。曲调衬词丰富,有的富有节奏,高昂喜悦,有的抒情柔和,唱法不下十几种。其中同名同曲的调子,也因演唱者的层次不同,风格把握上多种多样,但总的特点是,每首歌的结尾前都加有“冬仓衣冬仓”的锣鼓点,或是加“嗯哎哎咳哟哇”的衬词。在演唱上,有的一问一答进行歌唱,有的指名对唱,类似其他地区“对歌”的形式。对口篇是两个人对唱的民间歌曲。有的共同叙述一个故事,有分有合地演唱,有的一问一答去歌唱,说明一些道理。它的演唱形式,起初也是每人一副竹板,站着对唱,后来才发展成为边舞边唱的“莲花落”,成为评剧的前身,这类民歌有《正对花》《反对花》等。单口唱这类民歌是由一个人单独演唱的,有的在街头院落演唱,也有的登台演出。

戏剧演员声乐课从一年级开始就会鼓励同学们边弹奏乐器边歌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丝绸之路国际班学生学习中国冀东民歌演唱时进行声音训练的一种手段,笔者也是多位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手拿各国弹奏乐器上声乐课的教学改革带头人。这种针对戏剧演员的声乐教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丝绸之路国际班及中国戏剧演员声乐课中,让同学们唱起中国冀东一带的民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中国冀东民歌漂洋过海、走向国际。其独特的演唱风格、优美的曲调旋律受到歌唱界和海内外广大热爱中国冀东民歌的听众的一致好评。中国冀东民歌精品势必会长久地流传下去,而且会拥有越来越强的感染力。笔者针对这些优美的中国冀东民歌进行演唱,让外国同学认真地学习并传播到他们自己的国家,推动其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传承,久唱不衰。笔者对丝绸之路国际班中的外国学生进行认真教学后,在二年级下学期时,代表中央戏剧学院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作品中出现了二十多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的民歌演唱。该班TATA、MIKHIL、SHANDA 等代表学校领唱中国民族歌曲,获得国内外领导观众的好评。

二、冀东民歌的地方特色

(一)衬词起到了装饰、点缀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例一是冀东民歌中的精品,流行全国乃至全世界。时至今日,仍然常在国内外各大音乐会上出现,体现了冀东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曲调丰富多彩、独具个性。这首民歌的衬词大多放在歌曲的后半拍,其在推动音乐节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大提升了音乐表现力。

冀东每个地区都有好几种特色鲜明、对歌唱声音要求各具特征的民歌小调。内容主要是歌唱各地区的生活,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在歌曲创作结构方面,多数冀东民歌小调以徴、羽调式为主要调式,演唱起来旋律起伏较大。丰富多样的衬词以及多种歌唱方法的运用使得冀东民歌得到补充,结构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如表现旧时冀东一带妇女因丈夫不务正业而承受巨大家庭痛苦的《补汗禢》,旋律上多是小三度连接二度,曲调上经常有小三度的滑音处理和六度七度上滑音及下滑音。有的冀东民歌也有歌舞特色,如《探亲家》《放风筝》等,以五声音阶为主调式,特别是在一些哈哈腔和秧歌中,宫调式的创作手法尤为突出。冀东民歌中也时常出现很有特点的变化音,变化音使作品极具声音魅力,如冀东民歌《茉莉花》中,最后的结束音在非常罕见的七声清角音上,呈现出独特的终止音效果。在演唱节拍上,音乐节奏均匀从容,常用2/4 拍,但3/4 拍、4/4 拍,甚至1/4 拍也出现。

例一:

(二)衬词与正式歌词混杂

冀东民歌借助各种润腔技巧为抒发感情服务,它的一大特色便是大量使用各种衬词。衬词起到了装饰、点缀和烘托气氛的作用,突出了地方风味。冀东民歌中的各种衬词风格不同,需要细致分辨、琢磨,以唱出它们各自的特点。让戏剧演员体会冀东民歌的特色,需要通过衬词的运用增强民歌的生动性。常用的歌唱衬词有“嗯哎哎咳哟”,“衣儿呀儿哟”,“得嗬撒”、“呀呼咳”等,这种衬词对冀东民歌的特色展现意义重大,如果拿掉这些衬词,歌曲顿时会索然无味,使人兴趣全无。冀东民歌衬词的运用方式主要为间插式,即衬词与正式歌词混杂运用,如《绣围巾》《打花鼓》《补汗禢》开始的几小节,衬词的演唱起到一种装饰作用,给歌曲增添不少色彩。

另外就是篇幅比较长的间插,即一句正式歌词与一句衬词交替出现,这时衬词演唱起来产生补充、呼应的声音效果,衬词甚至达到一个乐句的长度规模。这类作品的典型是《放风筝》,这首作品中的衬词段落具有独立的声音表现意义,演唱时仿佛是在模仿锣鼓的发音,在表达喜庆情绪和氛围方面,衬词发挥了正式歌词无法替代的作用。

除了插入性的衬词外,冀东民歌中还有一种具有特殊演唱效果的衬词,如作品《茉莉花》延长到第25 小节的“呕呕”,这种歌唱衬词与上滑音下滑音效果结合起来,进行半说半唱的演绎,渲染出一种热烈的气氛,其生动、诙谐的效果使冀东民歌的个性特点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有的作品演唱衬词时需要唱得跳跃活泼,如歌曲《反对花》中的“嘟撒”等。有的则要唱得含蓄柔美,如《捡棉花》中的“游哇”上滑音等,这首冀东民歌中的衬词“哪”“啦”“哇”等在演唱时都采用非常独特的润腔,起到了加强语气处理、推进音乐节奏的双重作用。

(三)运用装饰音丰富曲调

从曲调上看,让学生了解民歌和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地区的群众说话带拐弯、有滑音,所以民歌中倚音、滑音较多。由此可以看出,民歌的曲调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歌曲始终伴随在人民身边,用歌曲表达情思、赞美万物,这也是民歌地方韵味十足的重要原因。

冀东民歌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在根据方言的语势丰富歌唱语言和音调,发展美化音乐旋律,运用装饰音丰富曲调演唱效果,使其演唱起来别具一格。如《茉莉花》的前两句。其中“好”“朵”等字,加了颤音,旋律起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歌唱时要求体内形成一个“音柱”,每一个声音都要有歌唱支点,要求学生的气息运用与声音表达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发出的声音一定要给人一种舒展柔美的感受,展现浓郁的乡土气息。滑音、倚音、颤音、卷舌音等小于四分音符标记的小装饰音效果也是冀东民歌的一大特色,它们明显受到冀东地区方言的影响。冀东民歌中的滑音、倚音融入了地方风格韵味,具有圆滑的特征,展现出声音的质感和魅力。演唱时要处理得当。如《补汗禢》中的“哎”字,有上滑音和下滑音。冀东民歌装饰音的演唱中还有一种顺波音和单波音,需要用颤喉音的方式来演唱曲调温婉甜美的歌曲。方法是喉头稍微紧张,造成有节奏感的微微颤动,进行加花处理。如《茉莉花》中的“朵”字便是。根据情况,分别用喉咙进行控制和巧妙地运用鼻腔装饰音来演唱,才能比较准确地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增强演唱效果。如《打花鼓》中的“它”这个字,需要用喉腔控制声音来增强演唱效果。唱这个字时,用喉腔将其母音断开两次,如果不断开演唱,就会不那么动听,造成旋律平淡,影响演唱效果。而如《放风筝》中的“游噢哇”等字,又需要使用鼻腔控制声音,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演唱效果。唱法是巧妙运用鼻腔将“游”字的母音切断两次,听起来好似“游呼呼”。对唱词的声调进行夸张的表现,能丰富歌唱语言的功能,及营造不一样的思想意境。

三、借鉴美声唱法演唱冀东民歌的可行性

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演唱作品,会有不同的特色和个性。在把握冀东民歌风格的同时,应注意吸收美声唱法中一些优秀的歌唱方法,在科学的共性之下体现个性演唱的不同。美声唱法在发声训练上非常严谨、系统、科学,如果歌者很好地吸取和借鉴美声艺术表现手段,能使冀东民歌的演唱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艺术性和欣赏性。

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来自呼吸支持。从古到今,凡是从事歌唱艺术的人,都知道呼吸与歌唱艺术的关系,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冀东民歌歌唱中所有的变化都来自于呼吸的支持,这是戏剧演员声音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冀东民歌演唱中,其呼吸方法以自然胸式呼吸为主,而歌唱时气息很少、真声多,会导致歌唱声音发干、紧张、尖亮、艺术表现力弱等。所以冀东民歌演唱时可以运用美声唱法中的胸式和腹式联合呼吸法,自由控制呼吸强弱,这样才能唱得好。歌唱一定要在积极而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因曲而异,采用不同的呼吸方法。吸气时如果较慢,则要多用鼻子,这样会获得更好的深呼吸。呼吸时要多体会呼吸的感觉,从前胸吸气往下扩张到两肋,使腰周围甚至后腰背上下形成很舒服的气流带,口腔要打开,并且要放松,使吸气与呼气在腰腹周围产生对抗的压力。不同的歌曲要求不同,有些歌曲气息需吸得浅一些,有些则需深一些,以增强表演者的演唱效果,但无论是深是浅,在演唱冀东民歌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较强的气息支持和控制能力。歌者对作品进行准确的理解之后,这样的呼吸可以使民歌演唱得到更加完美的展示,体现风格性差异,为作品增光添彩,从而展现冀东地区的特色。

(一)具有冀东地区特色的语言发音

为什么一看美声歌唱比赛,中国观众就要换频道呢?因为大多数歌手唱歌时,只注重国外作品的演唱,而没有重视中国广大群众的情感表达。声音唱得很漂亮,技术能力非常好,但不受中国大众的喜欢。笔者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演员的声音训练课上,对二十多名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精心培育,他们来到中国,在笔者冀东民歌声乐课上学习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韵腔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运用地区歌唱语言、低音吐字归韵去展现人物情绪,并且进行先扬后抑的声音表现。尤其是唱中国冀东民歌的老呔音、呼噜音等特色装饰音,或者用普通话去演唱中国其他民歌作品时,这些外国学生会觉得特别困难,唱起冀东民歌时舌头绕不过弯,甚至部分丝绸之路国际班上的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学生在吐字时声调的转换较为难听,所以需要耐心细心地传授歌唱技法。

在国家弘扬传统民族演唱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笔者一直在努力,把中国冀东一带的民歌传播出去,教授给外国学生,让他们将中国优美的民歌带到自己的国家乃至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民歌。笔者力求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研究中国民歌演唱的科学体系,遵循民族性、文化性、时尚性、科学性等歌唱原则。在演唱中国冀东一带的民歌时,和通俗唱法吐字相结合,和美声歌唱语言发声相结合。在这种方式下,解决了戏剧演员在演唱中国民歌时最基本的吐字问题,可以进行多元化演唱,更加符合国内外导演及观众的要求。

(二)声音明亮甜美,注重吐字规律

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一书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学唱之人,应“解明曲意,调熟字音,字忌模糊,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吐字发音是演员刻画人物、叙述情节、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传统说法是“母老虎叼着小老虎跳山涧”。在演唱冀东民歌时,声音要明亮、含蓄、甜美,注重基本吐字方法,展现出细腻的歌唱手法、多样的声音表现力,字头要有爆发力,字要稳定,以字带声,字尾要收得巧妙、干净、利落。歌唱者的基本功不仅包括声音美,而且要能在旋律发展过程中对极富表现力的装饰音进行独具特色的演唱。

演唱冀东民歌时,吐字的训练尤为重要,每个字字头的演唱力量要适中,唱词的字调、字腹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字音上进行模拟或夸张的表达。字腹演唱支点的稳定有助于对冀东地区韵味的把握。训练冀东民歌演唱时,应做到自由转换字与字之间的母音,在保持冀东地区方言的特点和韵味的同时,保持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在美声唱法的共性之下,突出冀东地区每个字的个性差异和特色风格。在冀东民歌的演唱中,注意每个字母音的转换幅度要小,发声共鸣要灵活集中,随叹息、愤恨、喜悦等情感的不同,对母音的力度强弱进行调节,使歌唱者全面把握观众的听觉感受,通过滑音及颤音等展现地域特色之美。在运用胸腹式呼吸、共鸣、上下位置进行演唱时,要保持冀东民歌风格的多元化色彩,展现冀东地区方言的特点和音色变化。结合美声唱法中的发声技巧,对冀东民歌演唱进行反复练习,既能保持字与字之间声音高低的统一性、真假声母音转换的自如性,又能体现冀东民歌的个性色彩。如冀东民歌《绣围巾》最后一句,针对冀东方言中的“哎呀”等字,演唱时需咬住“呀”字,控制好气息,竖着往ou 音上靠近,这样才能达到更加合理的发声效果,发声时使ou 掩盖住共鸣位置,和歌唱深呼吸加以配合,在科学的气息控制、共鸣位置下,使具有冀东地区特色的每个字都能得到创造性的表现,同时保持原曲调的优美旋律,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唱出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使之广泛流传。如例二:

当演唱例二中的“慢儿啦慢儿的游哇”时,声调上滑,表现音乐情绪,边劳动边演唱塑造音乐形象,这些语气词要唱得比较随性,以展现音乐情绪,体现出劳作的状态,注意演唱出上滑音“游”和下滑音“哇”,以美化音乐旋律,展现出圆润饱满的歌唱效果。演唱时口腔要自然放松,上滑音和下滑音演唱需要舌尖上下颤动,在科学的呼吸控制下准确唱出上下滑音和喉颤音,使演唱更加具有欣赏性和艺术性。

例二:

(三)既有真声的结实和有力又有假声的圆润和高位置

嗓子能发出两种声音,即真声和假声,在真假声比例方面,如果真声用得过多,声音会显得苍白无力,而假声用得过多,声音则会虚和小。正确的方法应是真假声比例恰当。一般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混合声可分为“真声比例较多的混合声、真声与假声比例各一半的混合声、假声比例较多的混合声”。对于成熟的戏剧演员来说,在多元化演唱中应掌握两类或三类混合声技巧的运用,并能在冀东民歌演唱中自如地调整发声技巧。反之,如果把真声歌唱和假声运用分开处理,则会导致真声区进入假声区即过渡声区的演唱尤为困难,声音变得虚弱无力。要做到既有真声的结实和有力又有假声的圆润和高位置,实现真假声的有机结合。只有做到这一点,在演唱冀东民歌时才能扩大音域,高低音才能完美统一。美声唱法要求真假声混合,共鸣状态体现混合声的运用。良好的声音技巧是真假声比例适当,而在美声、民族、流行唱法中,真假声运用的比例也不同。唱冀东民歌时,虽然都是冀东民歌,但由于地域风格不同,所以歌唱方法、真假声混合运用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冀东民歌演唱中,老百姓多用自然声区歌唱,声音较窄,表现力弱,一个完整的乐句中,高音苍白,低音空虚,缺乏自如地运用声音的表现能力。在学习演唱冀东民歌时,笔者经常像美声唱法训练那样,将冀东民歌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挑出来进行基本训练,培养戏剧演员科学的创作学习态度,根据歌手的不同声区及具体差异、学习程度,逐渐找到最合理的发声方法。由于冀东方言的特点,应把冀东方言中有代表性的母音挑出来,在美声演唱技法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针对母音展开科学发声练习,以自如进行母音转换,达到每个字的位置统一,在不破坏吐字发音状态的前提下,使冀东方言更加连贯生动,使歌唱发音更加流畅协调,并且在作品声区转换时,确保在冀东民歌声音色彩和音色特征的控制下,展现出甜美、清脆、明亮等风格特点,夸张地演唱每个字,以便突出冀东民歌的个性色彩。演唱冀东民歌时要了解冀东地区的演唱风格,尤其要把握冀东一带的地方语言,进行地方语言训练。这样做不仅能使美声唱法保持科学严谨,而且能深受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

中央戏剧学院一带一路格鲁吉亚国际班和丝绸之路国际班演唱民歌时,笔者担任声乐指导的《亚洲文明对话》作品入选。2019 年5 月,ATEC 国际大学生戏剧节中,中央戏剧学院参演作品有一带一路格鲁吉亚国际班和丝绸之路国际班演唱的《茉莉花》,笔者担任声乐指导,演出在新华网进行报道。TATA、MIKHIL、SHANDA等在国际演出中领唱。中国表演班的同学们在歌唱祖国的演出中演唱民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在国内外各种级别的音乐比赛,戏剧、影视作品创作比赛中获奖,为校争光。

在本文中,笔者对冀东民歌及其演唱进行了初步探索。可见在强调科学性的前提下,在冀东民歌演唱中适当借鉴外来歌唱方法是可行的。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丰富多彩,各种唱法也是如此,美声唱法和冀东民歌唱法各有特点,但总体来说,冀东民歌演唱在呼吸、共鸣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训练相对不足,要多向美声唱法学习。但这种学习是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一方面要坚持民族传统,不宜把美声唱法机械地搬到冀东民歌演唱中,另一方面,也不应对外来的发声方法持视而不见的态度。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借鉴和继承、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如此冀东民歌才能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衬词冀东美声唱法
冀东地区野生大豆幼苗期耐盐碱特性鉴定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冀东地区草塘坨航磁异常的查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