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小戏到文化遗产
——谈包头二人台的音乐文化变迁

2021-11-26 02:27许欣格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包头市谱例音乐

许欣格

(大理大学 艺术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包头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晋、陕交界处。明末清初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汉族人民迁徙到此地,在蒙汉两族人民生活习惯相互交融的同时,其音乐文化亦在交融。这为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与文化生态环境。

一、二人台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人台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蒙古曲儿”、“打坐腔”阶段、“打玩艺儿”阶段和二人台时期。

(一)“蒙古曲儿”阶段(1850 年——1875 年)

这一时期是二人台的前身,主要为二人的表演,演唱形式为二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多表现出激情高昂的音乐风格,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笛子等。蒙古曲儿最初起源于咸丰、同治年间,这段时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受这段历史的影响,蒙古曲儿的音乐出现了思念故土、期盼战士们战后归来的内容。这一类型的代表作品为《乌勒贡花》,其音乐的主要功能是娱人。随着移民现象出现,包头地区的汉族人民逐渐增多,所以蒙古曲儿多被汉族人民填词、作曲,但这种形式仍被人们称为“蒙古曲儿”。

(二)“打坐腔”阶段(1875 年——1900 年)

“打坐腔”最早产生于清道光之前,这种坐唱形式的民歌早期流行于陕北地区。与“蒙古曲儿”相比,这种音乐具有更强的包容性。这时的“打坐腔”表演仅仅是具有说唱、民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二人台的一些特点与雏形,但还不属于戏剧,呈现出蒙汉语混用的双语演唱状态。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走西口》《挂红灯》等。“打坐腔”对包头地区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至今仍活跃在百姓舞台上。

(三)“打玩艺儿”阶段(1900 年——1951 年)

“打玩艺儿”又称“打玩意儿”。此时人们已经不满足“打坐腔”单一的演唱形式了,便将晋北一带节庆仪式中的“社火”表演等元素运用其中,形成了“打玩艺儿”。其舞蹈动作由最初简单的进三步、退半步的秧歌步子发展到由旦、丑角分工,丑角行三步旦角退两步,由慢到快地走场子。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有了旦、丑角色的区分,人物开始有了明显的性格特征,为了衬托人物性格,演员开始注重化妆与服饰。这一时期的伴奏乐器加入了扬琴、枚。艺人云双羊组建了最早的“打玩艺儿”班子。班子在光绪年间辗转到包头、河套等地进行演出。随后一大批班社组建起来,演出的地点也扩大到北京等地。这一时期音乐内容受政治影响,以表现当地事件为主,代表剧目有《打后套》等。后来由于战争的影响,班社受到日本军队的威胁,剧目内容主要涉及民间生活事例,代表剧目有《吃醋》等。如今的二人台仍保留了很多当时的传统剧目。

(四)二人台阶段(1951 年至今)

在解放前,民间就有了二人台这个叫法,官方首次记载“二人台”一名是在1951 年《二人台翻身》一文中。从此,二人台开始代替“打玩艺儿”传播开来,与此同时,“玩艺儿”班子全部改名为“二人台剧团”。包头地区开始为艺人登记、分组,恢复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面貌,并将剧目中的封建迷信、色情等片段剔除。“文革”期间,大部分剧团被解散。“文革”之后,二人台重新焕发活力。1982 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艺术改革经验交流会和包头市二人台艺术改革座谈会的精神,包头市民间歌剧团改建为包头市地方戏实验剧团。该团在二人台艺术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的地方戏曲剧种——漫瀚剧。后来,该团又更名为包头市漫瀚剧团。

二人台是蒙汉两族人民共同培育出的艺术之花,作为地方小戏的二人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作为一个剧种,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内容都要继续丰富和完善。

二、包头二人台的地方性音乐特点

二人台的音乐由唱腔和牌子曲两大部分构成,唱腔基本专曲专用,牌子曲属于正式演出开始前的器乐演奏,牌子曲还吸收了民歌、戏曲、宗教音乐元素。

(一)音乐题材反映劳动人民生活

二人台的表演内容生动反映着人民的生活状态,其用最简练的方式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二人台的音乐题材主要表现了人们面对封建势力重压苦不堪言的状态,人们对温饱的需求以及对爱情的向往。题材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1.通过四季、十二月份的变换表现不同时间人们生活的转变,抒发人们内心情感,代表作品有《十对花》等;

2.通过人们生活中的写实片段表达人们内心情感世界,代表作品有《打樱桃》等;

3.通过历史事件描绘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代表作品有《走西口》等。

(二)音乐与衬词的即兴性

包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此地的二人台不仅受陕、晋方言的影响,还受蒙古族语言影响。同时,在文化变迁、艺人演出的场域、艺人舞台即兴演唱等因素的影响下,二人台的方言唱词与衬词有着很强的即兴性。本文对谱例《画扇面》的原谱以及演唱谱展开对比分析。谱例1 为艺人表演时所参照的原谱,谱例2 为即兴表演时记谱。

通过两个谱例我们可以看出,原谱与艺人演唱谱的主旋律是一致的,调式、起音、落音也完全相同。但演唱谱在节奏上稍有变化,呈散板式的节奏,在旋律上也有着前倚音等装饰音的变化,衬词和演唱的呼吸也有相应调整。

(三)音乐唱腔的风格特点

包头地区的方言在戏曲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前后鼻音的合辙。与普通话相比,内蒙古西部方言中en与eng、in与ing是分不清的。所以在文字的发音上“人”与“仍”就是同音,“信”与“兴”也同音。在二人台中,运用这种字韵,一些用普通话唱出来不押韵的地方通过合辙将变得自然一些。

2.“入声字”的使用。二人台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加入了“入声”,使声调在结尾时产生了变化,如“黑”“没”等字的发音韵尾则是“e”。

3.无卷舌音。在二人台中,普通话的卷舌音都读作不卷舌的抵齿音,造成了无卷舌音的现象。

在语言环境的影响下,二人台的唱腔具有戏剧化等特点。其唱腔多来自于民歌。二人台的唱腔有以下几种风格:

1.抒情类。速度慢,旋律悠扬曲折,以唱为主,伴奏为辅。

2.叙事类。节奏中速或中速偏快,旋律起伏小,唱腔更接近于语言念白。

3.戏剧类。多用于表现情绪起伏较大的片段,突出人物性格。

三、二人台在包头的发展现状

谱例1

谱例2

就包头地区而言,二人台的价值是多元的,它不仅有教化功能还有娱乐功能和服务功能。如今,二人台的队伍不断壮大,既有专业的二人台剧团,在包头各旗、县还有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戏班子。但综合来看,二人台在包头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是商业化严重的问题,在包头的一些娱乐场所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二人台的表演活动。这种形式虽然对二人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为了迎合大众审美的需求,二人台的艺术性有所减弱。其次是城市剧场的二人台演出场数少、观众少,前景不容乐观。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二人台的受欢迎程度呈弱化趋势。

四、从非遗保护到城市文化自觉建设

二人台的保护和发展对包头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人台集历史、艺术、教育价值于一身,对推动包头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成为构建这座城市形象的文化元素,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第二,二人台是包头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可识别性记忆,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本,丰富着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间接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提升包头文化竞争力的同时发挥着超越时空限制的积极影响。第三,二人台的传承与保护和包头的文化自觉建设形成了良性的双向建构与互动。二人台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包头城市文化中的一种动态文化,这种动态文化可以整合城市结构,促使城市持续创造“城市文化资本”的生产场域,从而成为推动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强大力量。

五、结语

二人台从民间小戏逐渐发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包头二人台音乐的分析,阐释二人台音乐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观察到与包头二人台音乐相关的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注释:

①姜华.早期二人台在包头的发展简况[A].包头市艺术研究所.包头市文艺志史资料汇编[C].包头:包头市艺术研究所,1986.

猜你喜欢
包头市谱例音乐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六(3)中队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包头市东河区城市绿化现状评价
包头市“健康水工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将在包头市举行
综合性院校西方音乐史教材中的谱例选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