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合并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21-11-26 03:44熊芳婷胡敏毛珍珠
当代医学 2021年32期
关键词:置管肠管幽门

熊芳婷,胡敏,毛珍珠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区,江西 南昌 330006)

重症监护室(ICU)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收治危重症患者,该类患者存在高分解与高代谢特征,机体处于负氮平衡且促分解代谢激素分泌上升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不仅会给康复效果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现阶段临床维持ICU患者营养状态首选方式为肠内营养,采用鼻饲或口服方式经胃肠道为患者机体传送足够的营养物质,具有加快肠蠕动恢复、调节免疫功能及提供细胞代谢所需能力等作用[2]。为使患者尽快达到目标营养值,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需采用更安全、便捷且有效的置入鼻肠管方式,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与进步,B超逐渐被用于留置鼻肠管操作中且获得了显著成效[3]。基于此,本研究对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ICU患者配合B超引导下操作展开相应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行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ICU 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观察组男46例,女24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1.36±1.7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5~8 分,平均(6.13±0.86)分。对照组男45 例,女25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1.67±1.5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5~8 分,平均(6.07±0.72)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专科检查符合ICU入住标准;②需肠内营养支持且时间维持>1个月;③年龄18~70 岁;④无严重心血管及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⑤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接受大型手术及化疗治疗者;②合并原发性消化系统疾病者;③伴有严重肝肾障碍或免疫障碍者;④存在食管损伤或咽喉部疾病者;⑤有严重精神疾病者;⑥拒绝研究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观察组行B 超引导下配合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方式:在操作前3 min 为患者肌肉注射10 mg 甲氧氯普胺,将床头抬高约40°,使患者保持半卧位姿势,将鼻肠管(10F 含导丝145 cm 螺旋型)经鼻腔置入约50 cm,并在鼻腔管内快速注入5 mL 气体,对胃泡区域进行听诊确保鼻肠管完好置入胃腔,将250 mL 0.9%氯化钠溶液快速注入胃内。在B超(美国GE公司,3.5 MHz)引导下根据幽门显像,采用捻转推进法保持每分钟2 cm 速度送入鼻肠管,若有明显阻力感,退导管5~10 cm直至置入导丝未出现回弹感即可,反复多次送入,若在B超幽门显像中发现有“双轨”声像时则表明导管已经通过幽门管,之后置入至少20 cm 的导管,拔除导丝,注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明确鼻肠管通畅后,妥善固定好导管。

1.3.2 对照组 对照组行盲插法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方式:采用10F含导丝145 cm螺旋型鼻肠管按观察组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方式将鼻腔管置入45~60 cm,注入气体后明确鼻肠管进入胃腔后,再进入20~30 cm,经导丝拔出,固定好导管。两组患者均在置管当日与置管后7 d在导管内注入10~20 mL 20%泛影葡胺,并给予床边腹部平片对鼻肠管走向、营养管尖端位置进行检查。

1.3.3 肠内营养方法 待患者肠鸣音恢复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当天则以每小时20~25 mL 速度经鼻肠管注入肠内营养液,若未出现腹泻、腹胀及误吸等现象,则在次日增加至目标营养值。

1.4 观察指标 ①置管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首次置管成功率与置管时间。②临床指标:统计患者当日置管幽门通过率,并记录患者达到目标营养值所花费的时间。③营养指标:分别在置管前与置管后第7 天检测体重指数(BMI)、前白蛋白、白蛋白、铁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④临床症状评分:采用系统化症状评价量表评价患者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满分30 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改善越明显。⑤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腹胀及误吸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情况比较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ube plac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当日幽门通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目标营养值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 置管前,两组患者BMI、前白蛋白、白蛋白、铁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观察组BMI、前白蛋白、铁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BMI,体重指数。与对照组后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置管前置管后置管前置管后BMI(kg/m2)23.04±1.53 21.25±1.75a 22.98±1.57 19.01±1.50前白蛋白(g/L)0.22±0.08a 0.20±0.07a 0.23±0.06 0.11±0.04白蛋白(g/L)36.15±4.31 33.67±3.86 37.16±3.92 33.16±3.98铁蛋白(g/L)2.42±0.30 2.23±0.13a 2.34±0.41 1.85±0.50淋巴细胞2.92±0.53 2.98±0.75a 2.91±0.71 2.06±0.36

2.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置管后,观察组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4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70 70消化系统12.50±2.89 11.68±2.92 1.670 0.097呼吸系统13.36±3.58 13.12±3.45 0.404 0.687循环系统13.67±2.67 11.65±2.50 8.242 0.000泌尿系统11.64±2.87 9.03±2.10 11.227 0.021神经系统12.36±3.34 11.35±2.49 11.354 0.032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与进步,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已转变成以经鼻空或鼻胃肠导管置管方式。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选用的螺旋型鼻肠管,由聚氨酯材料制成,具有易弯曲、柔韧性好、不易发生堵管、机体适应性佳及刺激性小等优点,其内部有一根导丝,借助螺旋型优势,能帮助顺利通过幽门[4-5]。ICU患者由于机体应激反应明显,常存在应激性溃疡,在置管时为了防止出现误吸、呕吐及出血等不良现象,选择安全有效的置管方式行肠内营养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7]。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幽门通过率均高于对照组,目标营养值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明建青等[8]研究结果类似,由此表明采用B超引导下操作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可提高置管效果,减少幽门通过阻碍情况,并缩短机体目标营养值时间。通过导管快速在胃内注入适量的0.9%氯化钠溶液,有助于患者幽门管的暴露,并在B超引导下可准确定位胃内营养管金属导丝具体位置,避免了置管的盲目性[9]。同时,相比X线与胃镜引导置管法,床旁B超引导不用移动患者,较适用于ICU 患者,且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采用B超可实时控制导管位置,减少导管胃内弯曲现象发生,使导管能顺利通过幽门,提高幽门通过率。

本研究中,置管后观察组BMI、前白蛋白、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及神经系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孙建华等[10]结果一致,表明经B超引导下行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促进各系统症状快速恢复,进而改善预后。通过胃内注水可明确鼻肠管是否到达胃部,加上B超引导可显示胃管通过幽门后出现的双轨征,快速确定管道位置,可确保鼻肠管准确通过幽门,送入到小肠内,小肠是人体消化分解食物的重要场所,对营养物质具有更高的利用率与吸收率,增强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进而改善机体营养状态[11-12]。同时,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是由于B超引导置管可观察鼻肠管通过幽门的情况,此刻在胃内与幽门注水,可在一定程度上封闭小肠内的营养物质,有效避免营养液反流与误吸情况发生,且可刺激胃黏膜皱襞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从而减少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13-14]。

综上所述,针对ICU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开展B超引导下合并胃内注水法留置鼻肠管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置管肠管幽门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