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

2021-11-26 03:43胡云南沈小琼
当代医学 2021年32期
关键词:依帕司腓总还原酶

胡云南,沈小琼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福建 龙岩 364000;2.福建省龙岩市中心血站,福建 龙岩 364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由于筛查和诊断依据有差异,其罹患率在不同研究报道中各有不同,为20%~90%[1-2]。与单纯糖尿病比较,DPN发生心血管意外及其他不良事件的风险更大,如胃轻瘫、急性心肌梗死、神经源性膀胱等[3]。故一经确诊,争取及时妥善的临床处理至关重要。甲钴胺是当前治疗DPN 的经典药物之一,而依帕司他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在治疗DPN 方面的作用及安全性均有大量实践报道[4-5]。为明确两药联合用于DPN的治疗价值,本研究对本研近年来收治的100例DPN患者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DPN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 例。实验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43~76 岁,平均(58.32±7.68)岁;病程1~15年,平均(8.31±2.49)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5岁,平均(57.96±7.36)岁;病程1~16年,平均(8.27±2.51)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编制的相关判断依据[6];②存在四肢末梢麻木、疼痛等外周神经或植物神经症状;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①其他因素所致神经病变;②伴重要脏器(心、脑等)疾病;③近期有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药物、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用药史。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卫材(中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J20040024]单药口服治疗,每次0.5 mg,每天3 次,持续用药12 周。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40012)口服治疗,每次50 mg,每天3 次,持续用药12 周。两组服药期间均接受血糖、血常规等定期监测,并停用可能对研究数据产生干扰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7]:显效,患者无或基本无自觉症状,温度觉、触觉等基本恢复正常,且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较前增加>5 m/s;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触觉、跟膝腱反射等有所好转,且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 m/s;无效,患者自觉症状、触觉及温度觉等基本无改善,肌电图未见神经传导速度较前有变化。②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③治疗前后给予肌电图神经生理检测,由资深的测试员负责检测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以及运动传导速度,并记录相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的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尺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情况比较(±s,m/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s)

表2 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情况比较(±s,m/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s)

组别实验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正中神经治疗前38.32±3.51 37.95±3.26 0.546 0.586治疗后43.92±4.08 40.54±3.11 4.659<0.001腓总神经治疗前36.64±3.28 36.58±3.31 0.091 0.928治疗后42.72±4.52 40.38±2.99 3.053 0.003尺神经治疗前37.87±3.01 37.92±2.98 0.083 0.934治疗后42.39±3.84 40.07±3.26 3.257 0.002

2.3 两组运动神经传导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上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神经传导情况比较(±s,m/s)Table 3 Comparison of motor nerve condu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s)

表3 两组运动神经传导情况比较(±s,m/s)Table 3 Comparison of motor nerve condu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s)

组别实验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正中神经治疗前46.25±3.61 46.30±3.58 0.070 0.945治疗后51.36±4.36 49.28±4.15 2.443 0.016腓总神经治疗前37.32±2.86 37.40±2.93 0.138 0.890治疗后42.99±4.87 40.25±5.12 2.742 0.007尺神经治疗前35.87±3.16 36.01±3.23 0.219 0.827治疗后42.87±5.19 40.06±3.82 3.083 0.003

2.4 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3 讨论

DPN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既往临床普遍支持糖脂代谢紊乱的说法,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表示,氧化应激学说、炎症因子暴发反应学说对DPN的发生、发展也具有明显影响[8-9]。在上述各种因素长期持续或反复作用下,多元醇通路旁路被异常激活,葡萄糖能够与醛糖还原酶相结合,催化产生大量的山梨醇,并由脱氢酶氧化形成果糖。山梨醇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一方面细胞内会出现高渗现象,可导致细胞内环境的平衡度被扰乱,使神经细胞发生水肿、坏死或变性等改变;另一方面,大量的山梨醇也会严重耗损还原型辅酶Ⅱ,能通过刺激氧自由基形成,进而对神经细胞代谢造成损害[10]。在临床上,DPN会导致广泛性感觉异常及丧失,病情持续发展还可引发足部感染、溃疡或坏疽,部分患者甚至需面临截肢的风险。因此,重视加强对DPN的临床预防及治疗尤为关键。

作为经典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在治疗DPN 方面的效果已得到大量研究实践的肯定[11]。其衍生于维生素B12,给药后可在较短时间内与神经细胞内甲基相结合,由此发挥修复及保护神经组织、加快神经因子代谢等效果。但多项研究[12-13]显示,单纯甲钴胺用药对DPN的治疗疗效以及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仍不尽人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仍有部分患者的病情未得到理想控制,与上述研究大致相符。

醛糖还原酶在多元醇通路中主要充当限速作用,因此,现阶段临床做了大量有关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用于DPN的实验和研究。依帕司他是唯一一种经我国与日本批准并上市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其对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平衡性有调节作用,能通过对该通道中醛糖还原酶的拮抗,干扰山梨醇在细胞内的蓄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国内有大量关于依帕司他治疗DPN的小样本、非随机对照研究,均证实了该药在改善DPN患者自觉症状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等方面有较好的作用[14]。黄莺莺等[15]研究在甲钴胺用药基础上对47例DPN患者使用依帕司他治疗,结果显示两药合用能明显降低血清炎性介质水平,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总有效率达到91.49%,明显优于单药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实验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也未见严重不良事件产生,说明依帕司他与甲钴胺在DPN患者中的联合用药安全、可行,能取得较单纯甲钴胺用药更佳的药效,与上述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治疗DPN 患者疗效显著,且具有较高用药安全性,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能为今后临床治疗DPN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依帕司腓总还原酶
H型高血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基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MR检查方案
超声在腓总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发酵液中酮基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