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11-26 03:44易凡
当代医学 2021年32期
关键词:胆管炎化脓性胆管

易凡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24)

急性阻梗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表现形式,属于肝胆外科常见的急性病症[1]。患者在发现轻微征兆时应及时入院诊断治疗,以免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急性阻梗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2]。据临床研究显示[3],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阻梗性化脓性胆管炎,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对医师手术技术及患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ERCP 又称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因其具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胰胆疾病的临床治疗中[4]。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70 例急性阻梗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ERCP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 例。对照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28~72岁,平均(43.27±8.67)岁;疾病类型单纯胆总管结石14 例,Mirrizz 综合征7 例,硬化性胆管炎12 例,胆总管蛔虫梗阻2 例。研究组男17 例,女18 例;年龄28~72 岁,平均年龄(43.27±8.67)岁;疾病类型单纯胆总管结石15 例,Mirrizz 综合征8 例,硬化性胆管炎10 例,胆总管蛔虫梗阻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患者经CT扫描、B超、实验室检查后,临床表现均符合全国肝胆外科疾病会议制定的急性阻梗化脓性胆管炎诊断标准[5];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手术指征患者。排除标准: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对碘造影剂存在使用禁忌患者。

1.2 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抗感染、保肝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手术治疗,以气管插管的方式对患者行全身麻醉,手术切口取患者右肋斜下缘处,切开患者胆总管后将结石取出,放置T型管后缝合胆总管壁的切口。研究组患者给予ERCP 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做好术前术中的生命体征检查,确保患者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新乡市常乐制药有效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1023771)20 mg;使用十二指肠镜常规镜,进镜至十二指肠的降段处,在手术视野清晰的状态下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将导丝插入胆管内后进行ERCP,注入造影剂,在荧光屏上可见胰管与胆管的显影,在可视的状态下解除阻梗,再放置鼻胆管引流管以引流脓性胆汁。针对生命体征较为不稳定的患者,可先进行内镜鼻胆管引流,再解除阻梗。手术后对两组患者均实施止血、补液与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丙氨酸基转移酶、胆碱酯酶、血清蛋白等实验室相关指标。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丙氨酸基转移酶,采用钒酸氧化法检测直接胆红素。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丙氨酸基转移酶与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胆碱酯酶、血清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白细胞(×109)9.34±2.97 5.25±1.56 6.09<0.05丙氨酸基转移酶(μm)39.28±12.41 21.28±9.26 5.81<0.05直接胆红素(μm)11.27±3.24 6.21±1.58 7.02<0.05胆碱酯酶(U/L)5.12±1.89 8.56±1.53 7.07<0.05血清蛋白(g/L)33.26±5.35 41.29±4.22 5.89<0.05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5)研究组(n=35)t值P值术中出血量(mL)223.28±50.23 28.56±5.57 19.26<0.05手术时间(min)114.37±15.61 30.59±9.52 22.91<0.05首次排气时间(h)56.37±8.56 21.02±5.27 17.58<0.05住院时间(d)14.86±3.52 5.39±2.17 11.45<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低于对照组的19.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速、病情发展快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胆管阻梗细菌感染后,毒素和细菌进入血循环内,引起肝胆系统疾病,并引发器官损害等重症感染性疾病。急性阻梗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初期临床表现较轻微,后续逐渐发展为胆道高压、脓毒败血症等重症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

临床一般通过手术解除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胆道阻梗状况,再引流胆汁,从而使黄疸消退[8]。以往常使用外科手术为患者解除阻梗,其疗效虽好,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目前,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是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主流方式,该手术具有创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的优势[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所需的时间较少,且患者身体受到的损伤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康复出院[10]。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后也可达到解除胆管阻梗的目的,但其手术切口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手术时间也较长;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的体内环境较为紊乱,手术风险较高,在治疗后康复出院所需时间较长。在体内环境紊乱的情况下,医师多为患者选择ERCP 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属于微创手术,通过造影可直观了解患者病情,经十二指肠乳头肌将支架置于胆管内,既能有效解除阻梗(对胆汁排泄也无影响),又能降低手术对患者胰脏的损伤,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85%,说明ERCP 能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可有效治疗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并发症较少,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猜你喜欢
胆管炎化脓性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唐映梅:带你认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地塞米松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疗效及不良预后的观察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化脓性感染的诊治一例
人工胆管
聊聊猩红热与化脓性扁桃体炎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2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胆管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