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影视制作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7 09:01
山西青年 2021年21期
关键词:影视制作导师高职

王 馥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平台日新月异,影视制作技术在微视频、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类广告中越来越被重视和欢迎,这对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往往重知识结构的系统、完整,而弱化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力度,导致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并不断在实践中优化理念、模式与策略,以期突出教学效果与培养效率。

一、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工作室的雏形来自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的“作坊”,它提出要将美术教育同工艺技术教育相结合,将工艺手段提升到更高层次,培养艺术理论修养与工艺技能兼备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由此可见,最初的工作室就贯穿了“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教学中注重现实的实践项目。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更趋完善,它以工作室为活动平台,以真实的企业项目、竞赛项目或具有研究价值的实践性专题项目为载体,在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让学生以一线技术人员的身份通过观察、讨论、操作、思考等参与、互动的方式,习得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最后让高职学生成为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1]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影视专业实施工作室制探索实践的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工作室从硬件条件配备到软环境建设都得到了重视,在青年教师课题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申请、鼓励学生参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扶持。其次,各高职院校在修订影视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融入工作室制的元素。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笔者2013年在以兴趣小组和协会的方式组建了“影像工作室”,2015年该项目顺利申请为校级“数字影像名师工作室”,获得了学校层面的资金扶持。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培育了五十余名影视制作专业人才,他们毕业后全部从事相关工作,有超过80%的毕业生在做影视创业,其余也都直接进入影视公司的重要岗位。

(一)明确工作室制拟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影视制作人才的培养往往容易出现针对性差、适应性弱、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对市场和人才需求状况缺乏调查,没有及时了解市场变化,教育理念滞后;二是培养模式和方法缺乏创新,专业内涵建设不足;三是对特别爱好影视制作的尖子生没有大力发掘,没有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工作室制对影视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有利的。第一,让喜欢影视的学生先进入工作室,成梯队发展,上届带下届,使理论与技术都比较扎实;第二,学生的整体水平与市场接轨,将来踏出社会,可以与岗位无缝对接;第三,学生的创业激情较高。

(二)创新工作室制理念

工作室建设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团队建设,需要用先进的理念作为团队的精神与灵魂。工作室要以“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理论实践为先导、以实际项目为主阵地,融学科性、实践性于一体,打造出一个学习型、合作型、科研型、实践型、辐射型、成长型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学习课程体系的核心能力培养,在拍摄及制作领域具备专业特色,他们要具备数字视频策划、摄、录、编、播专业技术与技能,打造拍摄与制作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制作出符合市场标准的短片、微视频、微电影、宣传片作品。

(三)准确定位工作制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影视制作专业的学生培养基本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而笔者所在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则是把工作室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选拔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旨在使学生在高水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奖、发明专利、优秀论文、省级毕业设计评优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发展潜质。因此,工作室不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平台,是吸引学习主动性强、愿意挖掘自我潜能的少部分学生,推动这少部分学生从合格迈向杰出。

因此,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学习模式、学习策略、师生关系、评价方式、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都有不同。尤其在学习策略上,课堂教学模式注重集体学习、小组合作、随堂指导;工作室制模式则是注重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导师随时指导。[2]工作室模式中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定位其实是导师的角色,他与学生的沟通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从而变得紧密,能充分了解学生,并精准指导其学业、职业规划,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习效果方面,因为频繁地指导、合作,除了技能学习和提升,导师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道德修养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更持久。

(四)优化工作室制管理流程

笔者在影视制作专业工作室制的实践中,对工作室的管理从最初的松散社团式管理逐步优化,渐成体系。工作室遵循“尽早介入、精准聚焦、梯度培养、全程覆盖”的选拔原则,挑选出对专业学习有兴趣、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和培养。工作室制定遴选方案,包括学生申报条件、选拔方式等;原则上每年选拔一次,选拔前考虑学生的梯队结构,即团队上应由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构成,形成新老衔接和帮带机制。每学年初组织大一、大二学生报名,通过笔试、面试,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进入工作室。根据影视制作的特点,笔者把数字影像工作室划分为文案策划组、摄像组、剪辑组、后期组,每个组都配备指导教师。工作室不仅有校内的骨干教师作为指导,还聘请校外专家、教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老师、企业导师、有经验的学长定期给工作室学生上课,并提供专业设备供学生训练。其次,学生还可利用寒暑假去与工作室有合作的企业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

工作室采取良好的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每学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对工作室人员进行补充或淘汰:每学年末对工作室的所有学生,根据考核机制进行年度评定,不能通过年度考核的学生,淘汰出工作室,同时在下学年初遴选部分优秀学生补充加入工作室。

工作室制定培养方案,划分培养阶段、制定阶段规划、创新培养模式等,制定详细的工作室管理制度,如学生的动态调整机制等。

(五)搭建多样化实战训练平台

要保证影视制作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成效,关键要运用实战训练促进学生影视制作能力的提升,要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不同层次的训练平台。与校企合作企业开发商业实战项目,比如影视制作公司按照实操难度,划分出一定适合工作室学生参与的任务,并形成常态化机制。

在日常化训练中,导师可以根据工作室成员水平,分小组引导学生完成规定主题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任务,在整个过程给予督导,启发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并能有所创新、融合技术与创意,让工作室独有的文化艺术氛围带动学生去追求技术的提升。[3]

而在综合项目训练中,导师要精心设计实战项目,把复杂的项目进行细分,让工作室的学生按照自身能力分配到角色并积极参与实战,充分训练学生在影视策划、拍摄、剪辑、配乐、配音、灯光、布景、后期合成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逐步完善校企共建工作室制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工作室依托企业为主导的不多,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也不够,企业参与工作室运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探索如何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建设工作室。笔者认为学校可提供工作室场地和基本设备,积极寻找合适的规模企业,建立与专业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匹配的工作室,以合同的形式,要求企业提供真实项目给工作室用于教学与开发。整个合作过程中校企分工协作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由校企双方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协商约定。

(二)建立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

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导师可以零距离接触每个学生,深入与学生开展沟通和交流,师生关系更像师徒关系,这就意味着导师团队要有很强的技术功底及人格魅力。校内、校外导师要合理分配职责,鼓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校内导师,鼓励校内专职教师创办公司或影视制作工作室,对外承接商业项目,切实提高教师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对外拓展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同时,也要聘请以合作企业为主要来源的校外导师,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导师资源库。

(三)健全工作室制的保障体系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要良好运转,必须有相关的保障体系,除了物质、资金上的保障,还需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分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比如高职院校在横向课题管理上,对于工作室合作的企业项目,要采取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方式,对工作室商业项目的收益分配上更要兼顾如何调动企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又如对工作室学生的学分管理,可以考虑用项目成绩置换学分,有关实施细则要进一步明确。

四、结束语

工作室制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些许变革,是教学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协作渠道之一,它作为影视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性尝试,是可以继续坚持、不断探索的。

猜你喜欢
影视制作导师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程思政视域下影视制作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创新与探索
导师的猫
关于影视制作投融资问题探究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新版电视剧《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