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2021-11-27 10:38
山西青年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院校

袁 珺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工匠这一职业历来与中国老百姓生活紧密不可分,木匠、铜匠、铁匠等各类工匠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手工技能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老手艺、老工匠们慢慢被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提升消费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工匠精神被首次提出。紧接着2017年的两会、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都提到要对工匠精神进行培育和弘扬。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理清“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目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现的这些问题探索出一些突破路径,这样,才能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发挥一些参考价值。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要求

“工匠精神”是要对生产的产品和所做的事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对工作执着要求的精神。“工匠精神”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职业素养和精神,它是敬业、精益、创新和专注的有机结合,理清其内涵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一)敬业

敬业是匠人们全身心投入职业,一种认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思想。宋代大思想家朱熹也将敬业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敬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精益

精益是匠人们对生产的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的职业品质。就像老子所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它是匠人们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个产品都追求专心雕琢、精心打磨的精神。

(三)专注

专注就是心无旁骛,着眼于产品细节的执着、耐心和坚持的精神。古代工匠很多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一门心思扎根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最终在各自的领域成为“领头羊”。

(四)创新

创新就是要力求突破、力求革新。这意味着,匠人们怀揣着对职业的一份敬畏、质量的精准要求,还要有追求突破、推陈出新的创新活力。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

现今社会,“工匠”听起来好像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除了需要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之外,还需要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更为重要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它的传承和弘扬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广泛的社会价值。

(一)工匠精神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双翅膀”,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左右手”,二者缺一不可。从物质文明角度看,“工匠精神”为物质文明的创造,发挥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从精神文明角度看,“工匠精神”中包含的“敬业”和“诚信”的含义,这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

(二)工匠精神是我国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国家已成为世界的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我国成了“世界工厂”,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分布在全世界,很多产业的规模之大位列世界前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工匠精神”职业素质的高精尖技能人才。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把“工匠精神”这一职业精神发扬光大。只有在设计到生产再到经营的所有环节中融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才能实现从“注重产量”到“注重质量”的突围,“中国制造”才能最终实现。

(三)工匠精神是企业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在现代企业中,启发员工的智慧、注重员工的价值、促使员工的发展,不但是员工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企业的职责和使命。然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的精神,是企业员工完善自身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提升自身精神追求的重要道德指引。企业员工不仅要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强烈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职场中崭露头角并长足发展。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当前在市场经济发展浪潮的驱使下,企业非常急切地希望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够马上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并且能够在工作的岗位上对自己的专业从始至终都保持一种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而这种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责无旁贷。面对当前高职教育的形势,我们要用工匠精神理念正确引导学生,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让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让“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宗旨,我们要把这种宗旨深深地印刻于每位高职学生的心里。所以,如何培育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学生是高职教育的迫切要求。

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价值取向有误区

从历史发展看,一方面,受到重农轻商的思想影响,匠人们历来都没有社会地位,不受重视,长期处在社会的底层。另一方面,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学而优则仕”[3]的影响,知识优于技能思想沿袭至今,缺乏崇尚工匠精神的传统,致使工匠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与发扬。如今,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社会各界仍然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同,舆论引导也有待加强。另外,当今人们好高骛远,总想一步登天,走捷径,幻想一夜暴富,愿意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从基层做起的少数人总是会受到周围亲朋的质疑和轻视。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时,难免会受到历来已久传统和现实错误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制度建立有缺失

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也依赖于政府部门主动参与及积极作为。从2016年两会提出“工匠精神”这一词后,社会各界几乎都在探讨如何培育工匠精神,但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来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使得高职院校找不到可供参考的政策及制度文件。这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制定,教学设计安排中无法规参考,无政策可循,难以构建系统有成效的教育模式。

(三)人才培养有偏离现象

其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被迫选择职业教育,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缺乏职业认同感。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对专业学生的主动钻研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总想60分过关混文凭。还有些学生把课余时间用来打工赚钱创业上。高职院校在面对这部分工匠精神缺失的学生,要培育工匠精神难度很大。其二,高职院校在选拔聘用教师时看重学历多于看重应聘人员的实践能力,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招聘教师学历需要硕士及以上,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就入职高职院校任教,没有企业的工作经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教师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也是重科研轻实践,虽然有企业实践要求,但往往流于形式,应付考核而已,缺乏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其三,为了迎合市场需要,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片面重视学生对某一项技能的掌握,认为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针对这种认识的偏差,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设置了德育方面的选修课,但大多没有突出工匠精神的培育,没有把工匠精神培育引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实际教育效果不佳。

五、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转变价值观念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扭转学生的价值观,深刻了解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提高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水平,批判重道轻术、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卓越生产、精益制造、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营造出踏实肯干、淡泊名利、精益求精的文化风尚。比如开展最美匠人评选、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来培育工匠精神,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

(二)建立制度保障

一方面,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要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正常运行,否则不能完成预期的教育目标,更谈不上提高培育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文件精神,契合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在学校宏观制度上体现对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在职称评定、教师考核、奖惩等具体制度实施上体现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导向性。另一方面,政府发布相关制度,可以使今后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优化培养方案

建立形式更高级、格局更合理的产教融合模式,让行业和企业全方位、深度参与到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的具体制定整个过程中,为高职院校提供师生实训场地,技术支持条件,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还可以建成一支由在职教师、返聘教授、兼职专家、知名大师为核心的校企互聘、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通过这样一支多样化师资队伍的联合教学,将学校的课堂内学习与工作单位的岗位实践深度结合,共同育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从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工匠师傅的引导下,实现工匠精神的继承,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

六、结束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征程,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又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深入到每个老师的心中,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艺和职业素养共同提升。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将会为助力职业教育,使高职院校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大国工匠的摇篮。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