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探析

2021-11-27 14:02张永飞
山西青年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高调研课程体系

郑 伟 张永飞

(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天津 300410)

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当中,实施“双高”建设计划属于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专业群构建又是“双高”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专业群的基本内涵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及时准确地定位发展困境,并且努力探索专业群构建策略,从而更好地开展高职教育工作,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人民、社会以及国家的需求。

一、专业群类别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概念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共性论”和“合力论”两种[1]。“共性论”认为专业群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个产业或者某一产业群的技术以及服务领域,由一个或者多个优势专业作为引领,再由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相通、职业岗位相关以及技术领域相近等相关专业,一起组成一种具备共性的专业群。“共性论”概念将专业之间存在的共性作为构建专业群的一个重要依据,主要强调的是专业之间的一种关联性以及基础共通性。“合力论”是站在专业群构建意义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为专业群主要指的是由能够和产业链进行对接的多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此概念下的专业群主要是通过核心专业的有效带动以及专业之间的共享和依赖,逐步形成合力,进而提升专业群整体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合力论”概念将对接产业以及形成合力作为构建专业群的重要考量,并没有对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做出相应的要求,更为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打造以及学校自身服务能力的提高,此观点打破了专业相近观点的限制,拓展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工作的视野和思路。

现实中,以“合力论”组建专业群,更适合行业产业未来的运营发展和职业院校现有的组织结构,本文也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给出“合力论”的组群逻辑。智能制造专业群紧扣装备制造产业链中零件加工、工艺方案设计、加工设备与生产线装调等需要智能化升级的相关岗位(群),选择就业相关度高、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高、专业优势互补且能协同发展的专业组成专业群,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技术,共5个专业。本智能制造专业群,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核心,应对加工工艺改进、非标零件设计、机电设备革新、工件精密制造等新形势,促进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培养该领域的新人才;以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支撑,应对试制样品、定制产品和复杂工件等新需求,促进产品更新与增容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培养该领域的新人才;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着力点,应对自动化水平提升、信息化能力增强、智能化功能浮现等新发展,促进产品升级与创新领域的技术进步,并培养该领域的新人才。随着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一方面,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会对其他相关专业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进而推动相关专业和产业(如:热能、化工、汽车、包装、电力、电子,以及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的共同发展。

二、专业群构建探析

以下从匹配对口产业、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和提升师资水平,四个方面对专业群构建进行探析。

在匹配对口产业方面,一个区域中的产业发展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因此,匹配对口产业属于高职院校展开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2]。在寻找和挖掘对口产业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区域中的产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所以,高职院校应对自身所处区域的重点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展开相应的调查和分析,然后再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应的对口产业。例如:高职院校为了开展“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建设工作,需要在本区域开展企业调研工作。而在开始调研之前,应先确定基本的调研思路,如:先分专业进行调研,然后再结合各个专业的调研结果,展开汇总提炼,进而初步形成专业群调研报告。此外,针对专业群构建的调研,需要注重面向能够和行业产生紧密联系的企业,而在企业性质上需要包括: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院所以及中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等等。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应包括:相关企业负责人、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等。在这些调研对象中,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于产业链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调研过程中需注重对企业管理者展开深入调研,这样能够更多地获取到有效的人才需求信息以及专业群构建精准度的相关信息。

在重构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属于一项核心工作内容,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以及职业性[3]。以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重构为例,为了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智能制造行业的需求,首先,对新课程体系学时进行再分配。设计制造类所占比例为40%,加工装调类所占比例为20%,系统控制类所占比例为40%。其次,构建专业群四进阶课程体系,四进阶课程体系由通识课、平台课、专业课和卓越课,四类课程组成。通识课即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等;平台课面向专业群,对于智能制造专业群来说,可以包括:《电工电子》《机械设计基础》《工业机器人》等。专业课由专业群内各个专业根据自身需要而定;卓越课则针对前沿技术开设,但可以通过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替换。另外,在新课程体系当中融入职业规范、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要素,如:在《就业指导》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中进行职业规范教育,在《工匠精神引领》课程以及《职业道德规范》课程当中补充并且完善有关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从而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最后,要对专业课中的核心优质课程进行更新和建设。智能制造专业群核心能力一般对应的课程分别为《电气控制与PLC》《数控加工》《增材制造技术》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核心优质课程建设完成之后,高职院校需充分利用实验实训中相应的软硬件资源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进而不断提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专业群的特点,设计切实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一,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创新教育类的课程,组织相关讲座和比赛;更要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融入专业课中。另外,还要持续开展创新实践,例如:基于一个专业群项目,大一开展市场调研,大二综合利用专业群理论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大三完成项目报告。第二,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助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企业进驻校园,学生在校可参与企业研发项目,在专兼教师的综合指导下,达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进而提高创新能力。第三,改进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将创新实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创新实践在学生整体学业中的比重,保障和激励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提升师资水平方面,想要打造一个一流的高职院校专业群,一定先坚持“强群先强师”的思想,围绕专业群布局,建成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一,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师素质的有效提升。对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为广大教师创造素质提升条件,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以及企业实践活动,以此来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各项业务水平。此外,还应注重开展产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此来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与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第二,应结合高端产品以及产业高端的实际发展需求,利用海内外培训、校企深度融合以及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等方式,来促使具备不同专业特长以及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专业带头人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借此持续培养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行业中有权威性的专业群带头人。此外,应不断完善中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以及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良好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应注重选派中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走入到高端企业中去,要让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各种生产技术,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群技术技能,可以改进企业产品工艺以及攻克生产技术难题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三,应注重构建教师发展中心,以此来不断促进专业群教师职业化发展。高职院校应对此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适应专业群教师成长的相应要求,充分体现出“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教师发展工作的个性化以及专业化。第四,针对专业群构建的具体需要,对教师评价机制进行改良和创新,以此来不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面对“双高”建设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实施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尤其将专业群构建的考核结果与教师自身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挂钩,在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引导教师积极投身于专业群构建的进程中。

综上所述,做好“双高”建设中高职院校的专业群构建,一定要率先做好调研工作,匹配对口产业,使得专业群和岗位群精准对接,从而使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得到基础保障。其次,要结合调研结果,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以此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和整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外,还要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足够的动力。最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前进步伐与专业群的构建进程保持同步,从而确保“双高”建设中专业群的构建能够落地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双高调研课程体系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