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军事思想述论*

2021-11-27 15:24刘圣山
军事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周易思想

★ 王 珏 刘圣山

《周易》乃群经之首,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中华民族思想发生、发展的信息涵泳其中。《周易》六十四卦中,《师》《同人》《离》《晋》等专言战争,另有诸多卦辞和爻辞,论及军事。清代学者魏源曾经说过,“《易》其言兵之书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动而有悔也,吾于斯见兵之情”,并指出:“夫经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孙》也,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①《魏源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26 ~227 页。《周易》凝聚着中国上古军事智慧,诸如《老子》《孙子》之属皆为后学。

《周易》的文字部分不早于商朝末年,孔颖达《论卦辞爻辞谁作》认为:“其《周易·系辞》凡有二说,一说所以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知者,案《系辞》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又《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羲,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通卦验》又云:苍牙通灵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经。准此诸文,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易》历三圣,只谓此也。故史迁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郑学之徒,并以此说也。二以为验爻辞多是文王后事。案升卦六四:‘王用享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爻辞是文王所制,不应云‘王用享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说者皆云‘西邻’谓文王,‘东邻’谓纣。文王之时,纣尚南面,岂容自言己德受福胜殷,又欲抗君之国,遂言东西相邻而已。又《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忧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案《礼稽命征》曰:文王见礼坏乐崩,道孤无主,故设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其三百、三千,即周公所制《周官》《议礼》。明文王本有此意,周公述而成之,故系之文王。然则《易》之爻辞,盖亦是文王本意,故《易纬》但言文王也。”①孔颖达:《论卦辞爻辞谁作》,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7 页。因卦辞和爻辞出自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之手,故其内容多涉及殷周之际,以记录周人社会生活为主。作为“蕞尔小邦”的周要战胜和取代“大邑商”,要克服重重困难,摆脱艰危处境,就要讲究军事谋略,采取军事手段。因此战争在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就决定了论兵、议兵的内容,在《周易》中实居其他事项之上。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指出:“《易经》中战争文字之多,实在任何的事项之上。”②郭沫若:《〈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 卷)·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 页。《易经》中“除了《师》卦专门讲战争外,尚有坤、屯、蒙、需……等30 个卦及71 个象、爻、彖辞提及战争字眼。”③王智荣:《易学与兵学之研究》,《百年易学菁华集成·〈周易〉与中国文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015 页。

《周易》军事思想固然丰富,然而,由于“有书无师,莫能传习”等种种原因,其真意东汉以后颇失其传。唐代李鼎祚在《周易集解原序》中曾说:“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辩源流。天象远而难寻,人事近而易习,则折杨黄华,嗑然而笑。”④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原序。《焦氏易诂·叙意》叹曰:“悲哉,《易》之为书也。自东汉迄今,几两千年。总九经之注,不如《易》一经之多。而易义之晦自若也,误解相承如故也。李刚主曰:‘《易》二千年在漆室中。’真信心之言哉!”⑤尚秉和:《焦氏易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 页。这样一来,如何领悟和如何运用《周易》军事思想本身已成为问题。《周易·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所有爻辞皆从象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437 ~438 页。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自序》亦云:“古人说《易》也,言象数而义理在其中,后人说《易》也,言义理而象数因之以隐”,“故作易者,不能离象数以设爻彖。说《易》者,即不能外象数而空谈于性命矣。说《易》莫先于左氏《内传》,纪事虽不免失之诬,然解释筮辞皆准象数,犹可考见古人说经之遗”⑦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自序。。西汉焦延寿的方法颇受后学推崇:《焦氏易林》说卦象,“尽本于《易》,或本于《左传》《国语》”,“尚存古义,能得《周易》真解”。⑧尚秉和:《焦氏易林注例言》,焦延寿著、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2 ~3 页。他主张“夫《易》说易象,解易之根本也。观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本于象,其重可知。失其说,亡其象,而强诂之,不犹瞽者之辨黑白,聋者之听音声乎?必无当也。”⑨尚秉和:《焦氏易诂》,第11 页。前人指明理解《周易》军事思想的津梁,不宜用近代引入的外来军事观念分析。中国上古时代的思维,整体且灵动,殷周之际便形成严整的体系,从至高的层面回答了为谁而战、如何建军和如何用兵的终极追问,以下按照中国风格的军事思想建构分述之。

《周易》关于为谁而战的思想:

(一)关于慎战的思想。《复》卦下震为雷、为动,上坤为地、为顺。动则顺,顺其自然。《复》卦寓动于顺,初时虽陷入战争迷途凶险异常,终能以改正错误的态度而知返“复亨”。《复·上六》爻辞云:“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周易程氏传》云:“灾,天灾,自外来;眚,己过,由自作。既迷不复善,在己则动皆过失。”又说:“迷道不复,无施而可,用以行师,则终有大败;以之为国,则君之凶也。”①程颐:《周易程氏传》卷2,清同治至光绪六安涂氏求我斋所刊本。《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以其迷暗不复,而违反君道。孔颖达注曰:“师败国凶,量斯形势,虽至十年犹不能征伐。”特别提出若“用行师”,则“终以大败”,若用“以其国”,则有“君凶”亡国的迷途不知返的“迷复”。殷周之际,对战争形成如此高度的理性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二)关于征伐无道的思想。《焦氏易林·兑之第五十八》说《比》卦象云:“嵩融持戟,杜伯持弩。将观下国,诛逐无道。”②焦延寿著,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第462 页。《豫》卦上震下坤,为豫备、豫防、豫谋之卦,利于行师以有道伐无道。卦辞云:“豫,利建侯行师”。上震为雷,为长子。长子主国之宝器守严持正,百姓归心,有利于建侯之象。下坤为地,为顺。《象》曰:“雷出地奋,豫。”郑玄曰:“坤,顺也。震,动也。顺其性而动者,莫不得,得其所,故谓之豫。豫,喜逸说乐之貌也。震又为雷,诸侯之象。坤又为众,师役之象。故‘利建侯、行师’矣。地多民众,雷动而坤顺,一声号令,众志成城,所以此卦又有“行师”之象。”③李鼎祚:《周易集解》,第120 页。三军一动,志士用命,人心和乐,所以为“豫”。雷霆于上,震曜天罚,此卦又有讨罪用刑之象。长子主器守持正义顺乎民心,以雷霆之威征讨有罪,申张正义于天下,这就是卦象告诉人们的内容。这里,以雷霆之威比拟征战,征战是伸张正义、讨伐有罪的大刑。《汉书·刑法志》载:“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由)来者上矣。”与《周易》相印证,班固汉志所言,信实无妄,把兴兵征伐看作是讨罪的“大刑”这一观念确实是由来古远。④李笑野:《周易的军事思想》,《学术月刊》1995年第9 期。

(三)关于好战必危的思想。《履》卦上乾下泽。履,原有践踩、走过之意。乾为主导方,如果强行步入战争危途,必然遭遇泽地而泥足深陷,难以自拔。《履》卦的卦辞与爻辞中,三次提及“履虎尾”。《履·初九》云:“素履,往无咎。”这说明在当前双方关系中,主方必须谨慎行事,能进则进,不能进则耐心等待时机。《履·九二》云:“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主方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不要张扬,避免客方攻击。《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一只眼仍然能够看东西,瘸子仍然可以走路;踩老虎尾巴,老虎咬人,有凶险;这是将帅对君主的作法。《正义》:“武人为于大君者,行此威武,加陵于人,欲自为大君,……顽愚之甚。”武人为于大君,以用兵而耀其威武,荼毒生灵,凌驾天下为目的,如此对待军事,就如同“‘盲眼强看’,不足以辨物分明;‘脚跛强行’,不足以踏征程”,最终会遭至猛虎咬人的凶险,自蹈危厉,自取灭亡。⑤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1 页。《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⑥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92 页。

(四)关于图制侵凌的思想。《蒙》卦上艮为山、为止,下坎为险、为泉。《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山下出泉,泉水流出山,则必将渐汇成江河,又山下有险,因为有险停止不前。《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周易程氏传·上经上》征引史例诠解本条爻辞:“若舜之征有苗,周公之诛三监,‘御寇也’;秦皇汉武穷兵诛伐,‘为寇也’。”①程颐:《周易程氏传》卷1。《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孔颖达注曰:“言此爻既能发去众蒙,以合上下之愿。又能为之御寇,故上下弥更顺从也。”②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第111 页。舜治天下,有苗不服,舜以天下安定为目的,兴兵征讨,以文明征服野蛮,以社会进步改造有苗的愚顽落后;周室甫平定天下,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不尽职守,反而助成武庚复商的叛乱,不诛之则天下将重陷战乱,国无宁日,因此周公东征,大得人心,平复天下,使黎民安居乐业。这种兴师是怀万邦、安人民的正义之师,这样的抵御寇乱的战争是无往而不利的。③李笑野:《周易的军事思想》,《学术月刊》1995年第9 期。

(五)关于和安天下的思想。《兑》卦下泽上泽相叠。泽为水,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上下相和,团结一致,朋友相助,欢欣喜悦。宣示出否定妄兴战祸而肯定和平共悦的愿望。《兑·初九》爻辞“和兑,吉”言对人温和成为内心喜悦之事而乐为之,《兑·九二》爻辞“孚兑,吉”言对人诚信成为内心喜悦之事而乐为之,《兑·上六》“引兑”言他人援引而己喜悦。李镜池《周易通义》云:“国与国之间不要战争,和平其悦才吉利。”④李镜池:《周易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6 页。《同人》上乾为天,下离为火,所谓“天火同人”。火向上燃烧,光明,与天的性质相同,形成“同人”内心光明、外向刚健的形象,阐释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实现和平的原则。此卦的主要精神是破除一家一族的私见,重视大同,不计较小异,以道义为基础,于异中求同,积极的广泛与人和同,才能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卦辞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大意为“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在原野上,亨通,有利于渡过大河急流,君子坚守正道有利。”《彖》辞曰:“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王弼注云:“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应不以邪,而以中正应之,君子正也。故曰‘利君子贞’。……若以威武而为健,邪辟而相应,则非君子正也。”⑤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102 ~103 页。天行健,是天之常道,人应效法的准则,但健不是刚暴蛮武,滥施杀伐。健是“文明以健,中正而应”,能懂得这个道理,才能“通天下之志”,理解天下,治理天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团结人,这样,纵有险若大川于前也无往不利,能使天下和平。否则,一味用武,滥动干戈,就是一味邪辟,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⑥李笑野:《周易的军事思想》,《学术月刊》1995年第9 期。

(六)关于明罚敕法的思想。《丰》卦下离为火,为明;上震为雷,为动。《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象征着万钧之威、雷霆之怒,光照四宇,明察秋毫,俨然有辨析是非、讨罪用刑之象。《周易正义》云:“雷者,天之威动;电者,天之光耀。雷电具至,威明备足。”⑦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92 页。《噬嗑》卦下震上离,原意为上下颚咬合,咀嚼。卦辞“亨,利用狱”则直接阐明治国用兵要明其刑法,正其法令。《正义》云:“此卦之名,假借口象以为义,以喻刑法也。”雷电皆至。既威且明,动用大刑,以明正义法度,以惩有罪。《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宋衷曰:“雷动而威,电动而明,二者合而其道章也。用刑之道,威明相兼。若威而不明,恐致淫滥;明而无威,不能伏物,故须雷电并合而噬嗑备。”侯果曰:“雷所以动物,电所以照物,雷电震照,则万物不能怀邪。故先王则之,明罚敕法,以示万物,欲万方一心也。”⑧李鼎祚:《周易集解》,第145 页。二家之言互相发明,“先王”效法《噬嗑》之象,在明刑罚、惩邪恶以平天下的时候,既要有洞察一切的判别能力,使善者不致误遭损害、恶者难逃惩罚,又需要有雷霆般的威势,气壮山河,一举震伏凶顽,使道义彰明,天下归心。⑨李笑野:《周易的军事思想》,《学术月刊》1995年第9 期。

《周易》关于如何建军的思想:

(一)关于选贤任能的思想。《焦氏易林·升之离》说卦象云:“王良善御,伯乐知马。文王东猎,获嘉贤士。开福佑周,发旦兴起。”①焦延寿著,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第372 页。《师》卦下坎为水,上坤为地。《师·九二》爻辞云:“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在师”,《周易费氏学》解释道:“‘在’,读‘在视’之‘在’,‘在师’者,‘视师’也。”②马其昶:《周易费氏学》卷1,光绪甲辰集虚草堂校刊本。“视师”即为督率军旅,居高位而兼摄军队统帅,统领指挥兵众。“中吉”,九二阳爻处下卦之中,二为阴位,以阳刚居之,既得中,又刚柔相济。这里不但说明了九二得中而居将帅之位,能够“承天宠”,获得君王充分信任,可以审时度势,自由发挥。更重要的是,说明九二作为将帅持过犹不及之“中”。事物发展有一定的“度”,过“度”就会走向发展的反面,因此,持“中”是对战争发展中“度”的认识与把握,能把握“度”就能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持“中”不但是将帅治军统兵的智慧要求,而且也是对将帅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战争形势应有的判断力和定力要求。《尉缭子·攻权》云:“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将帅是维系军队的心脏,将帅不能治军,则军队就丧失生命力。将帅必须有军事斗争的智慧,是“知兵”的智者。《孙子·作战篇》云:“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膑兵法》云:“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适(敌)之请(情)。”③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5 页。军事斗争的智慧是获取斗争胜利的根本保障,《师》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融注于“在师,中吉”之中,成为九二所处爻位的独特涵盖。与此相反,《师·六五》爻辞云:“长子帅师,弟子舆尸。”“长子”有德有智,可以帅师,“弟子”与“长子”相对,等于说无德小子,既无德又无智。这样将领带兵打仗,只会有“舆尸”而归的下场。《重定费氏学》引梁锡琪云:“‘舆尸’是大败之象。‘舆尸’即以车载尸,‘古者兵虽败,不忍弃死者,故“载尸”。’”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二年》云:“古代于卿大夫有‘三命’‘再命’‘一命’之别。命多则尊贵,车服亦随之华丽。”《师·上六》爻辞云:“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云:“‘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大君”即国君。国君给有功者定功封赏,以“开国承家”,小人无德无才,所以不能再用。在对比中,突出选将赏功的重要性。

(二)关于寓兵于农的建军思想。“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师》卦反映出寓兵于农的社会现实。《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地中有水象征着兵众,朱熹《周易本义·上经》云:“古者寓兵于农”,“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故能养民则可以得众矣。”④朱熹:《周易本义》,清康熙时期内府仿南宋咸淳乙丑九江吴革刊本。《诗经·豳风·七月》“高度概括周代先公先王居幽时期之农事”⑤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126 页。,它经过长时间口头流传,在周初才最后写定。在这篇真实描绘农奴们一年四季生活的诗篇中,是“容民畜众”的形象写照:“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毛传》:“缵,继;功,事也。”《郑笺》云:“其同者,君臣及民,因习兵俱出田也。”《左传·隐公五年》载:“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民众平时是农夫,农忙时节,分散到田里。在完成各种农事和杂役后,被集合起来,以田猎形式来娴习征战,积累实战经验,熟悉山林川泽环境,具有浓厚的备战意识。

(三)关于严明纪律的治军思想。《师·初六》爻辞云:“师出以律,否臧凶。”《周易本义·上经》云:“律,法也;否臧,谓不善也”,“在卦之初,为师之始,出师之道,当谨其始;以律则吉,不臧则凶。”①朱熹:《周易本义》。平时注重讲武,临战而治兵,这时必须有纪律作整齐军队的保证,否则无纪律的军队便是乌合之众,一群散漫农夫,刚刚编入行伍,又不严肃军纪,将不能应战。②李笑野:《周易的军事思想》,《学术月刊》1995年第9 期。同时,“初六的爻辞并没有说“师出以律”吉,而只言“否臧凶”,这同样也符合战争的逻辑。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不一定能打胜仗,因为打胜仗还需要很多别的主客观条件;但是,一支部队军纪涣散,则肯定打不了胜仗的。严酷的战争现实告诉人们,严肃军纪是克敌制胜的前提条件,《周易》将“师出以律”置于《师》卦初爻,象征着军事行为的开端,大有深意。

《周易》关于如何用兵的思想:

(一)关于以正用兵的思想。《师》卦排在《讼》卦之后,《序卦》之中这样解释道:“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卦辞总领全卦,折射出早期中国对用兵之道的核心精神追求:“师。贞,丈人吉,无咎。”何晏云:“师者,军旅之名。”王弼曰:“丈人,严庄之称,有军正者也。为师之正,丈人乃吉。兴役动众,无功则罪,故吉乃无咎。”③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92 页。《彖》云:“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师》卦上坎为水、为险,警示兵凶战危,用兵实不得已而为;下坤为地、为顺,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军队必须是正义之师,战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战无不胜。统帅必须守持正道,刚断不疑,不可好战喜功。与《师》卦的指向相呼应,《巽·初六》爻辞云:“进退,利武人之贞。”《象》云:“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举兵用众之前,进行充分的战前运筹谋划,推演用兵的过程,明确进退的选择,有利于将帅坚持安民怀邦贞正之道,这就是《孙子》所言的“庙算”。

(二)关于不战而胜的思想。《焦氏易林·升之离》卦象云:“禹召诸侯,会籍南山。执玉万国,天下康安。”④焦延寿著、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第458 页。《系辞下》云:“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⑤来知德:《周易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32 页。《睽》卦上离为绳,下兑为小木。“《睽》之卦象是绳在小木(或竹)之上也。弦木为弧,正是绳加于小木(或竹)弓之上。黄帝、尧、舜创造弓矢,盖取象于《睽》卦。”⑥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423 页。《夬》卦上兑为泽,为悦;下乾为天,为健。泽气上升,决注成雨,雨施大地,滋润万物。卦辞云:“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孔颖达注曰:“‘泽上于天’,必来下润,‘施禄及下’及下之意也。”《夬》是五阳刚共决一阴柔,“刚决柔”是以“德”制裁,并非以武力取胜。王弼注:“以刚断制,告令可也。告自邑,谓行令于邑也。用刚即戎,尚力取胜也;尚力取胜,物所同疾也。”⑦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238 ~239 页。不战而胜是克敌制胜最佳的战略选择,也是用兵之道的最高境界。

(三)关于集中兵力的思想。《晋》卦下坤上离。晋为前进,指作战中的进攻。全卦的内容主要讲战争。“晋”字既与内容有关,又是卦中多见词。《晋·六三》爻辞云:“众允,侮亡。”万众一心,悔自消亡。《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其中就有“必须集中兵力,万众一心,全力进攻”⑧刘庭华:《老子与孔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8 页。之义。孔颖达注曰:“众皆欲进,己应于上,志在上行,故能与众同信也。”⑨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205 页。

(四)关于进退有常的思想。《同人·九三》爻辞云:“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把军队埋伏在密林草莽之中,占据附近的制高点频频瞭望,三年都不敢出兵打仗。《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正义》云:“唯升高陵,以望前敌,量斯势也;纵令更经三岁,众不能兴也。”在运筹全局时,不但充分估计敌我形势,然后酌选斗争方略,而且在斗争中,时时关注事态发展,量势而行。《象传》说:“‘三岁不兴’,安行也?”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处于弱势的一方,不可冒险轻进。《同人·九四》爻辞曰:“乘其墉,弗克攻,吉。”处于险境,一旦发现敌方早有防备,形势于己不利,旋即不再进攻。遇险而知止,所以为吉。《同人·九五》爻辞曰:“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此时正确的选择无疑是“等待援兵到来,共同攻克敌军”①李桂生:《诸子文化与先秦兵家》,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14 页。。

(五)关于有备无患的思想。《系辞下》云:“《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人携带好弓矢等武器,有所准备而后动,胜算就能大一些。《乾》卦上乾下乾,显示敌我双方都有强大的力量,能否走向胜利,取决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敌方造成的困难。《乾·九三》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整天努力不懈,晚上高度警惕。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既不在挑战面前轻易退却,也不宜盲目行动。这种警觉忧惕、临事而惧的态度,是战争中应保持的最基本的心理状态。《夬》卦辞云:“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人以从军征伐有功,举用于王庭,但其所得之俘虏则哭号不已,被征伐之国将侵其边邑以报复,因而有危险之事自边邑来告。故不利于打仗,知利于有所往。表明敌对双方势均力敌,处于激烈对抗中。在做好战争准备之前,不可采取进攻行动。《夬·九二》爻辞云:“惕号,莫夜有戎,勿恤。”时刻呼号大家提高警惕,就是晚上有贼寇来袭,也不要忧虑惊慌。因为有所戒备,不足为患。

(六)关于知彼知己的思想。《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维即惟,虑也。李镜池云:“进攻必须较量敌我双方的力量,考虑是否要攻城伐邑”②李镜池:《周易通义》,第71 页。。《孙子·虚实篇》云:“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生死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曹操注:“角,量也。”王皙注:“角,相角也,角彼我之力,则知有余不足之处。然后谋攻守之利。”强调进攻之前的审慎谋划。必须计较、斟酌敌我双方的力量,度德量力,知彼知己,然后作出决策,一旦实施其策,还要深察事态发展。这样用兵才合于战争规律。

(七)关于杀伐有度的思想。《离》卦上离下离,离为火。《离·上九》爻辞云:“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君王用兵出征,有战胜的喜讯,传令嘉奖杀敌有功者,因为获得的俘虏要恰当处理,才能没有灾咎。《周易本义·上经》曰:“刚明及远,威震而刑不滥,“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③朱熹:《周易本义》。《周易正义》云:“处‘离’之极,‘离’道既成,物皆亲附,当除去其非类,以去民害。”④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陆德明音义:《周易注疏》,第185 页。《周易程氏传·上经下》云:“王者宜用如是刚明,以辨天下之邪恶而行征伐,则有嘉美之功也。征伐,用刑之大者。”以正义而刑有罪,要把握其分寸,度势用兵。又云:“去天下之恶,若尽究其渐染诖误,则何可胜诛?所伤残亦甚矣。故但当折取其魁首。”⑤程颐:《周易程氏传》卷2。大儒程颐可谓深得此爻义理,同时也说明,即使正义在手,成竹在胸,势不可当,也要度势而行,不可过当,只要获其首恶,此役则功行圆满。

《周易》还记录了大量的用兵活动。有利用大雾天气向敌人进攻,有燃放烟雾用于疑兵,还有运用“恐吓”敌人的心理战法等等,“大抵生聚训练之术,权谋运用之宜而已”⑥永瑢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周易》虽非专门军事思想论著,然为后世研究中国上古军事思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猜你喜欢
周易思想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清代风水师沈竹礽视域下的《周易》古经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