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热点与前沿演进分析

2021-11-27 11:29广,冉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发文体育文化

冯 广,冉 建

(成都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106)

2020年9月,习主席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坚持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也可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在我国崛起进程中承担塑造民族形象、展示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精神的特殊使命。长期以来,国际体育文发展传播呈现为“西强我弱”的不平衡现状,发达国家正在边缘化发展中国家的体育文化。中华体育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应自觉自信地传播自己的体育文化,与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加强沟通与交流,使各民族感受中华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扭转“西强我弱”的局势,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梳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演进,可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尽可能的参考。

1 数据来源

以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类型为学术期刊,以“体育文化传播”“运动文化传播”“武术文化传播”“乒乓球文化传播”“排球文化传播”为关键词进行组合检索。,检索条件设置为“精确”,检索时间不限(含所有年份),检索并下载日期为2021年3月27日,共检索得文献647篇。初步筛选检索结果,剔除书评、会议征稿和无作者的文献;经初次筛选后将所得文献下载保存为E-Study格式,应用E-Study文献管理软件对所得文献进行二次筛选,通过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去除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两次筛选共去除文献228篇,最终筛选获得与主题高度相符文献419篇,将其分别以Refworks、Noteexpress格式导出,为后期科学知识图谱的准确绘制做数据准备。

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5.7R5软件对所检索到的41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借助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并应用JAVA计算机编程语言而开发的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2]。该文主要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年发文量、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变进行文本挖屈,使用word和excel对高频关键词、年发文量统计并编辑成相应的图表[3-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时间上文献数量的变化是衡量体育文化传播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文献的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热度[5],对评价该领域所处的发展时期,预测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6]。图1对我国1994~2021年期间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发文量进行了统计,由图可知发文量总体呈现为波浪式上升趋势,根据年发文数量变化情况,可将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大致划分为萌芽、起步、发展3个时期。1994~2005为萌芽期,该时期发文量增长缓慢、增幅较小,年发文量不足3篇,1994年有了本次研究检索获得的第一篇文献,学者陈成军与王永红对汉代体育文化传播的探索拉开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序幕,此时期仅有个别学者关注该领域[7];2006~2012为起步期,发文量逐年增长、增幅加大,年发文量最高达到17篇,该时期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者;2013至今为发展期,该时期年发文量呈现阶梯式增长,增幅加大,2017出现该时期第一个峰值年发文数量突破45篇,2018年有所回落,但发文量仍在40篇以上,2020年发文数量突破50篇。

图1 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

3.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研究者是科学研究的人力资源,对推进学科发展演进起着关键作用[8]。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作者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可揭示该领域作者间的合作关系[9-10]。将Node Types设定为Author,Top N=50,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就可以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由图2可知,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数N=605,连线数E=354,合作密度Density=0.001 9,表示该领域的发文作者有605个,作者间的合作连线有354条,图中作者分布呈现为散点状态,作者间合作连线少。综合来看,该领域作者较少合作,研究力量分散;合作团队小而少,核心研究团队尚未形成,其中最大的合作团队是由杨力等人构成的多人合作,其余皆为2~3人之间的小规模合作;成果产出较多的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如发文量前6的作者中有4位是独立研究的。

图2 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3.3 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

表1 本研究文献检索策略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研究主题的高度凝练,是进行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11],高频关键词可以表明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对419篇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将时间切片设为1年,Node Type设 为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设 为Thresholds(c,cc,ccv)=4,3,20;4,3,20;3,2,20;其他 参数保持 默 认不变,得到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节点数N=23,连线数E=46,Density=0.181 8,代表图中的关键词为23个,连线46条,关键词集中性强。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与该节点出现频次成正相关,同时也代表着中介中心性的大小,出现平次越高,圆圈的厚度就越大,圆圈的厚度与相应年份的关键词频次成正相关[12]。节点的年轮结构颜色代表着该关键词在不同年份的排序[13]。图3显示的关键词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热点。

图3 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确保所得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将Thresholds改为Top N,设定Top N=50,其他值保持不变,得到688个节点,2 094条连线。对所得关键词数据进行筛选,依据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将出现频次排名前15的关键词提取,制作成高频关键词表(见表2)。结合图3和表2的高频与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可发现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主题:一带一路与体育文化传播、新媒体与体育文化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表2 体育文化传播研究高频关键词一览表

3.3.1 “一带一路”与体育文化传播

2013年,习主席出访中亚、东南亚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经济交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但“一带一路”倡议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14],为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路径、明确的方向和新的契机。在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体育文化跨文化国际传播要对接“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建设理念,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传播的步伐与力度,打破西强我弱的局面,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舞台。陈刚[15]研究发现,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应以“一带一路”为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突破口,构建“引领”“主导”的体育文化传播思路,打造核心传播主体,明确传播区域和受众,拓展传播渠道。裴永杰[16]研究认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构建立体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内容体系,创建多元化的体育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培养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传播品牌。谢罗希[17]等研究认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传播需要深挖文化资源,创新传播媒介,落实传播监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发展的一个节点,有学者将其视作中华文化在欧亚大陆的“第二次全球化传播”[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体育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契机背景下,打造核心传播主题、构建传播体系、引领传播思路、明确传播区域和受众、创新传播媒介、拓展传播渠道等方面已成为当今“一带一路”与体育文化传播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今后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如何打造核心传播主题、如何引领传播思路和构建传播体系等是该领域专家和学者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3.3.2 新媒体与体育文化传播

媒体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依托,通过研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可以拓展体育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学者们对新媒体与体育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主体、受众对象、渠道与形式、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等方面。如袁静[19]研究新媒体背景下体育文化传播的新变化发现,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形式,开始朝双向传播甚至多向传播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受众对象的自主选择性、评价性和反馈性。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加快了传播得速度,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与此同时,谢珊珊[20]等研究认为新媒体时代体育文化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草根化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采集者与编辑者是没有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与多样化,主体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以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形式向外界传播,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文本信息的零散性和要素的不完整性,造成传播内容的碎片化。此外,部分传播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所谓的高点击率和关注度,导致传播内容人文精神的丢失。俞鹏飞[21]等研究认为新媒体发展为体育文化传播创造机遇的同时,体育文化传播也面临媒介依赖过度、内容泛滥、数字鸿沟等方面的挑战,针对此,应丰富大众传媒素材,消弭跨文化交流屏障,细分新媒体用户传播场域,建全监管体系,营造和谐网络空间。综上,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文化传播方式、渠道、主体、内容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新媒体能有效拓宽传播面、提升传播力等积极效应,另一方面由新媒体特质决定,可能会导致内容泛滥、人文精神的缺失等消极效应。为此,如何化消极为积极,这种双面性正吸引该领域学者们更多的关注。

3.3.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流淌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凝聚着民族精神,肩负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近现代以来,西方体育文化输入性的传播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愈加强烈,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被日渐同化,自身的文化特性无法保持,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被侵蚀,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引以为傲的“礼”“仁”等精髓愈发微弱[22]。相对于西方体育文化而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成为我国的主导性体育文化。对此,该领域的学者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多个维度剖析其传播现状,如妥培兴[23]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存在场域差异引起的文化误读、自我迷失导致的文化自戕、载体不足的传播乏力等困境,为此提出要培养文化自信、建构内容传播体系和立体传播手段。韩衍金[24]研究提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不断完善、修复和创新自身文化;并非单纯的文化传播,而是树立中国标准和中国理念;内容不是文化糟粕,而是代表民族精神、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文化精髓。总之,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疯狂的输入性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该如何冲破现实困境,提升其主导力,在世界体育文化中树立中国标准和中国观念,扭转“西强我弱”的局势,是该领域学者共同的目标。

3.3.4 演进趋势分析

在CiteSpace5.7R5中,可运用“突现词检测”技术探析某研究领域的前沿,并由此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演进趋势。为了准确地探析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前沿演进,运用“突现词检测”技术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检测,首先运行将Node Type设为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选择Top N,设定Top N=50,打开可视化窗口,然后在控制面板上选择Burstness,将The Number of States设为(2,0.5),其他参数保持不变。提取得突现关键词11个,按突现时间先后排列得到图4,(图中Strength表示关键词突变的强度,数值越大突变强度越大,Begin表示突现词开始的时间,End为结束时间),以此探析时间脉络上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演进趋势。

图4 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由图4可见,11个突现关键词中,突现时间在2002年的是传播,2006年突现的是文化,2007年突现的是奥林匹克文化,2008年突现的是跨文化,2009年突现的是文化传播,2013年突现的是民族体育,2014年突现的是新媒体环境下,2015年突现的是新媒体,2017年突现的是一带一路,2018年突现的是“一带一路”和冰雪运动。其中突现时间最长的是传播,突现强度最高的是一带一路,当今仍然持续的突现前沿有一带一路和冰雪运动。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文献,并结合上述热点分析,可将2002~2018年体育文化传播研究演进趋势大致划分2个阶段:第1阶段2010年以前,研究主要从跨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启示探讨了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第2阶段2010~2018年,此阶段主要探讨了新媒体发展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系列影响,以及围绕着“一带一路”战略契机探讨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综上,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演进趋势受外来体育文化、国家政策、传播媒介等因素影响,如当前研究前沿“一带一路”与冰雪运动,二者的突现与国家政策规划有着十分密切联系。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作者合作、发文量、高频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进行挖屈。研究发现: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发文量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从发文量的时间分布来看,可将其划分为萌芽、起步和发展3个时期。研究者间合作程度较低,研究力量较分散,合作团队较少,核心研究队伍还未形成,研究队伍规模较小。当前的研究热点主题有一带一路与体育文化传播,该主题下的学者就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打造核心传播主题、如何引领传播思路和构建传播体系等展开了探讨;新媒体与体育文化传播,该主题下的学者就新媒体发展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面性,如何化消极为积极展开了讨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该主题下的学者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疯狂的输入性冲击,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该如何冲破现实困境,提升其主导力,在世界体育文化中树立中国标准和中国观念,以及如何扭转“西强我弱”的传播局势进行了探讨。研究的演进趋势受外来文化、国家政策、传播媒介的影响,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探讨了外来体育文化传播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启示,第二阶段探讨了新媒体发展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以及围绕着一带一路契机探讨我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

4.2 研究建议

1)加强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研究的合作化程度,丰富高质量研究成果。从样本文献的整体发文量来看,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并不丰硕,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目前的研究中,核心研究团队和核心研究作者还未形成,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多是独立研究,研究力量分散。未来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研究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之间密切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研究的系统性,丰硕高质量研究成果。

2)创新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介,拓展传播渠道,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主导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媒介,开拓传播渠道,有益于扩大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受众面,增强传播的力度,提升我国体育文化传播在世界体育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进而提升我国体育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主导力。

3)落实传播监管,提升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打造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传播主题。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精髓,使各民族了解、认同、领悟中国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步消除各国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偏见和误解。将自身文化形象的塑造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实现“他塑”到“自塑”的跨越,有益于在国际体育文化中传播中国理念,树立中国标准。

猜你喜欢
发文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