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精神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1-11-29 14:17刘志博白登忠
林草政策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文明

刘志博 李 奎 白登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91)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向他们颁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并亲自走上月亮山、看望护林员,提出了“要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弘扬塞罕坝精神集聚信心与力量,也为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方向和路径。

迈向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塞罕坝林场既保护了生态,美化了环境,又创造了一大笔绿色财富,堪称典范[1]。塞罕坝精神形成于塞罕坝林场建设的过程中,是林场建设者们在拼搏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2]。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经过长期努力、接续奋斗,创造了人类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孕育并形成了感人至深的塞罕坝精神,用沙漠变绿洲的成功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极为宝贵的成功经验,深刻印证并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3]。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孕育形成的塞罕坝精神,必将以其独特的历史引领力、时代感召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行稳致远[4]。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已分别从塞罕坝林场创业史、塞罕坝精神形成过程及其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研究[1-7]。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塞罕坝精神的理论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导向,有利于深刻领悟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要义,进一步探索塞罕坝精神的传播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聚动能。

1 塞罕坝精神的历史脉络

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进行大规模造林建设,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在高寒、贫苦的恶劣自然、社会条件下,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接续奋斗,“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身百万亩林海,构筑起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屏障,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奇迹。一代代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服务林草事业的务林人,接力造林、护林、营林,走过了波澜壮阔的绿色发展历史征程,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从植树造林走向绿色发展,塞罕坝林场由荒原到绿洲的沧桑巨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塞罕坝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生动实践[5]。

1)塞罕坝精神源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当时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共中央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青年务林人积极响应,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顽强斗志投身祖国绿化事业,实现了塞罕坝从“无树”到“有树”的突破,也凝聚了塞罕坝人牢记使命的担当精神。改革开放后,塞罕坝人接续奋斗,在艰苦创业和创新发展实践中,学习运用林业科学技术开展规模化管护,建设森林公园,成立森林旅游开发公司,塞罕坝林场逐步实现由“单功能”向“多功能”的拓展,在现代林业建设的道路上迈开新步伐。中共十八大以来,塞罕坝人牢记初心使命,传承优良作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导向,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形式,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2)塞罕坝精神引领实践。在植树造林实践中孕育出的塞罕坝精神,也激励着造林、护林、营林实践取得新成效。塞罕坝林场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与建场初相比,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3.60万hm2增加到10.0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82%,林木蓄积由33万m3增加到1 036.8万m3。塞罕坝林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国有林场建设标兵、感动中国2017年度团体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等。此外,2017和2021年,塞罕坝林场分别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在赢得世界广泛认可和赞誉的同时,这片“美丽高岭”也向世界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实践伟力。

2 凝聚塞罕坝精神的理论内涵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论,始终贯穿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始终贯穿着尊重自然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论。

1)塞罕坝精神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8]。在植树造林的艰苦创业过程中,一代代塞罕坝人始终坚持以尊重自然规律客观性和不突破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前提,谋求人与林、人与地、人与自然界矛盾的相互协调,建设的百万亩林海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彰显着尊重生态系统规律的深邃观点。塞罕坝精神中所孕育着的绿色发展观念是符合区域生产力发展条件的先进意识,符合尊重生态规律客观性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塞罕坝精神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中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在人类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非但不会达到目的,最终还将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大损害。生产力发展带动劳动水平提升、劳动工具推陈出新、劳动对象范围拓展,但是各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塞罕坝林场建设中,生态价值观体现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间的衔接匹配,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真正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塞罕坝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数据显示,塞罕坝林场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9]。

3)塞罕坝精神蕴含着尊重自然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获得,必须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塞罕坝建设者充分考虑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总要求,立足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发展理念转型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中不断调节实践方式。“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务林人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牢记使命担当,自觉把握生态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凝聚林草科技创新力量,不断提升造林育林质量,逐步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模式。

3 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如今的塞罕坝,不仅是绿意盎然的“美丽高岭”,而且是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为生态文明建设积蓄新动能。三代塞罕坝人在高寒荒漠地区创造出伟大的“绿色奇迹”,这种不畏艰难困苦、执着拼搏奋斗的创业历程,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携手破解生态环境难题提供了道路选择示范[7]。一代代务林人用汗水浇灌出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林海绿洲,用热血铸就起振奋民族精神的绿色发展丰碑,也奠定“绿水青山有序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物质基础。

1)塞罕坝精神铸就振奋民族精神的绿色发展丰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中汲取绿色发展的动能,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保护优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不懈努力,有利于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2)塞罕坝精神奠定“绿水青山有序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物质基础。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区域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助力绿色发展,如何发挥森林作为水库、粮库、钱库,以及“碳库”的作用,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序转化的时代之问。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将生态良好作为发展的第一底线,找准了生态底线与百姓增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助力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7]。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守护着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其生态产品价值不可估量。数据显示,2020年,塞罕坝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每年155.95亿元。森林和湿地每年的涵养水源量为2.84亿m3;森林和湿地每年的二氧化碳固定量达到86.03万t;年均生态旅游收入5.6亿元,拉动综合旅游消费10.61亿元[10]。

4 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实践建议

塞罕坝精神生成于茫茫林海,本身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绿色发展的精神象征,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迈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弘扬塞罕坝精神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系统推进塞罕坝精神在祖国大地上传播,并且能够深入人心,转化为推进绿色发展的不竭动力。鉴于此,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在拓展塞罕坝精神内涵、提升塞罕坝生态质量、打造塞罕坝生态品牌、融合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

1)拓展塞罕坝精神内涵。塞罕坝精神发源于塞罕坝,但是其绿色发展的时代意义并非局限于塞罕坝。应广泛开展塞罕坝精神学习研讨,以学术研讨会、实地调研等形式组织专家学者展开研究,将塞罕坝精神研究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国家林草发展历程和方针政策、区域发展布局等研究相结合,不断拓展融合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系统阐释塞罕坝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其理论内涵。

2)提升塞罕坝生态质量。良好的生态本底是塞罕坝精神传承的物质载体。在实践中,应坚持尊重生态规律的客观性,发挥林草科研的催化剂作用,积极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单一要素治理模式,以塞罕坝科学实施育种造林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样板,形成协同治理合力,持续推动国家“双重”工程和生态系统治理迈上新台阶。

3)打造塞罕坝生态品牌。应通过人、财、物以及政策支持,发掘林业生态建设的多重功能,着力打造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塞罕坝生态品牌。依托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品牌,补足配套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提升生态服务及生态产品的供给质量与效率。例如,注重对尚海纪念林、塞罕塔、月亮湖、七星湖、泰丰湖、治沙示范区、木兰秋狝文化园、滦河源头、金莲映日观赏园、亮兵台风景区、白桦林、大梨树沟景区等自然景观的集群推广,加强其与塞罕坝精神的深度融合,形成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寓教于景的塞罕坝特色生态品牌。

4)融合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对受众的认知、行为施加影响,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崇尚绿色发展、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进而调节实践行为。应依托塞罕坝精神宣讲团队,运用生态文化传播媒介和传播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讲活动,通过宣讲团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针对不同群体,融合新媒体形式,讲好新时代绿色发展故事。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文明
请文明演绎
加强国有林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漫说文明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