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2021-11-29 14:17高建军张瞳光
林草政策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农村文化

高建军 张瞳光

(黑龙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鸡西 158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幸福农民”“活力农业”,离不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农村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农村本土化人才、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振兴农业,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助农、品牌强农、科技富农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黑龙江省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大省,乡村人口占比较大。根据 《黑龙江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13个市 (地)常住人口中,乡村人口10952394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4.39%[1]。当前,黑龙江省正处于由传统农林业向现代农林业转化更迭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科学的农林业技术与手段、高效适用的农林业设施与装备、现代经营理念与思想不断渗入到农林业生产的各领域,作为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需求,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精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全面培养顺应新时期需求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黑龙江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基于此,本文结合思想认知、价值认同等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深层次因素,围绕文化价值的重塑、生活理念的转变、生产经营意识的改变,探究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推动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技术技能人才356万人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83.4万人[2]。以推动资源整合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不含技工学校)从242所缩减至210所,2020年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8万人,在校生16.36万人,毕业生6.05万人,教职工1.68万人,专任教师1.23万人[3],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高等职业学校围绕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定位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双论证”,已形成250个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集群[2],2020年黑龙江省高职 (专科)院校41所 (民办6所),成人高等学校16所[3]。黑龙江省积极探索高职和高职本科“3+2”等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2020年黑龙江省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 770所,其中职工技术培训学校 (机构)129所、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 (机构)531所、其他培训机构 (含社会培训机构)1 110所,20.53万人次接受培训,注册学生11.64万人,专任教师11 477人[3]。“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职业教育品牌特色初步形成,建成全国唯一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19个;2所农业高等职业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农业专业点数和在校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制定国家农业类相关教学标准9个,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5个[2]。

整体而言,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取得显著发展,基本形成“一县一所”“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县域和乡村产业升级,农村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实现了融合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格局正在形成[4]。

2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存在离“农”现象,人才外流严重

农村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土化人才既是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5]。然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离“农”现象,为“农”服务的意识不强,为“农”服务的能力不足,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造成农村职业教育离“农”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乡土文化自信的缺失,对涉农专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加之面对城乡生活方式、生产经营意识带来的现实影响,涉农专业学生生产生活空间、发展环境的限制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2 存在离“职”现象,根植性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种横跨农村“职业域”与“教育域”的教育,职业性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 (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属性。对农村受教育者进行立足乡村工作职业意识培育以及相应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门的技能训练,使其适应并根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性的重要体现。但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重工轻农倾向、乡村经营意识不足等因素影响,无论是地方职业学校对教育的区域根植化,还是对求学人员职业认知的培育和把握均存在一定不足,使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离“职”现象;加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本身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具有功能的迟效性、效果的外溢性和价值的潜隐性等特征,导致一定程度上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受到忽视,乡村职业教育根植性不足。

2.3 存在离“产”现象,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大量相应的职业人才支撑,但从当前涉农职业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数量、结构和内涵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产业实际需求脱离等问题。例如,涉农职业教育与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对接不紧密,种植类专业仍以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主;与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趋势不协调[6],旅游服务类专业仍以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主,产业匹配度不够;与“互联网+”农业、智慧服务型农业领域结合不紧密,涉农电商类专业开设不足,区域性特色不突出等。同时,县以下的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还存在承担培训项目任务单一、培训能力较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离“产”现象,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服务内涵不足,体系不完备等,主动服务“三农”缺乏良好的能力和必要的动力。

3 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思想的认知、价值的认同对农村职业教育选择的影响是内在的深层次因素,其既存在于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选择的有利因素中,也存在于阻碍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而影响对其进行合理选择的不利因素中。当然,个人教育选择是受社会整体因素、整体环境制约的,不仅包括文化价值的影响,还包括生活理念、制度等的影响。因此,应以一个新的视角,从文化价值的重塑、生活理念的转变、生产经营意识的改变等多方面来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生长土壤。

3.1 农耕文化价值观的重塑

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对其自身的认可与重视程度,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动力,也是拉动农村职业教育前进的根本动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服务“三农”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传播,现代经济与异质文化大量传入农村,传统的农耕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农民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共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人对农工文化和农民身份丧失了信心,逐渐舍弃传统的农耕文明精神,盲目追求城市文化,盲从于现代城市文明,不仅使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减少,农村职业教育水平低下,更导致农耕文化的缺失,影响农村产业发展。因此,农耕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3.2 农村生活理念的转变

农村居民生活理念转变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原生动力。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传统小农意识还或多或少残留在农村居民的意识之中。农村生活自给自足,方式比较单一,生活价值取向单一,重视眼前利益,这些固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恰恰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矛盾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极大丰富,造就了农民一定程度上存在闲适散漫的生活理念,农村群体不愿面对新环境,更不愿意变动现有生活状态,缺乏创造美好新生活的斗志。部分农村群体既不愿意远离故土,也不愿意主动改变原有生活模式,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追求,从而导致在职业教育学习中缺乏一定认知,影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3.3 农村生产经营意识的改变

生产经营意识改变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需要有市场经营意识的现代新型创新人才。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大,大部分农村居民生产经营处于简单、独立的地理环境中,在日积月累的重复性生产经营劳动中使得农民不需要太多灵活和创造性思维,基本上还传承着简单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一定的进取创新精神,在生产经营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固守陈规、安于现状、更多依赖传统的实践经验。农村居民的这种生产经营态度,不仅使其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降低,更使其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变革的应变能力降低,不仅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制约乡村发展的潜力。此外,大量未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居民进入城乡二、三产业,更进一步影响了农民未来的生产经营转变和市场竞争危机意识提升,降低了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和追求,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发展[7]。

4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4.1 在教育主线上,以文化重塑、情怀植入为关键,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4.1.1 重视耕读文明精神,重塑耕读文化价值

从思想层面而言,耕读文化蕴涵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以及自身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独立自主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以农耕文化重塑创造良性循环的乡村文化生态,在价值认同前提下,让更多乡村建设者主动成为乡村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通过农耕文明的传播和乡村文化的夯实,让更多人重新审视耕读文明和乡村文化,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更好理解耕读文明和乡村文化的时代新含义、新特征,增强农村居民的责任感、归属感,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激发更多人积极主动追求农村职业教育,以提升自己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能力。

4.1.2 强化认同感,厚植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一个人对养育他的亲人故土的热爱眷恋和牵挂,是任何人无论在任何地方,头脑中都始终萦绕着的一种浓烈情怀。农村居民,尤其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技能的农村居民的乡土情怀是维系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影响乡村工作的品质和乡村发展的动力。乡土情怀作为乡村生态文化的独特精神是乡村振兴发展、创新担当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支撑,通过学习相关乡村教育知识、增强农村居民的职业认同感,以及在日常教育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融合生成,乡土情怀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语境下应得到切实提振,真正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力发挥问题。

4.1.3 转变农村居民心态,渗透现代文化思想

乡村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特色的地缘共同体,其稳定性、发展性、特色性、有序性需要当地一种共生的人文力量来维系;但因乡村受社会转型发展、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利益冲击,乡村社会发展很容易陷入与原有乡村风貌断层而又与现代社会发展移风易俗难结合的尴尬境地。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扎根在乡村土地的农村文化教育,是乡村文明夯实传承、融合再生、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农村职业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力量带来的文化传承与散播是辅助乡民意识迸发、思想转变、精神提升,及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社会有序改良的一种精神影响和规范,可以有效提高与重塑农民生产生活价值,实现农村居民的品格重造和乡村社会的稳步发展。以农村职业教育为发散点、扩散圈的文化养育与渗透,不仅是对于原有乡村文化断层的弥合,更是对于新时代思想道德体系、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普及,将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思维意识,为乡村振兴发展、创新提升提供文化助力。

4.2 在教育机制上,以运行、动力、约束三大机制为依托,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4.2.1 以运行机制为基础,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整体性、生态性、社会性、产业性特点决定职业教育运行必须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区域农林等经济结构变动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认知,培育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市场,使职业教育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当然,农村职业教育培育与社会人才需求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非均衡状态[8]。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运行中,应前瞻性地培育乡土文化自信,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依据发展的非均衡规律,不断进行自我动态调整。

4.2.2 以动力机制为驱动,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在动力机制中,通过职业教育带来受教育群体的现实利益,可以有效推动更多人认可和接受职业教育,进而发挥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在政令推动下不仅可以建立完备的职业体系和双向流动的通道,更能够打通就业壁垒,破解职业圈层;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职业教育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拓展职业教育的空间,还有利于扩大职教生源[6],增加工匠型人才的供给。在社会心理、职业认同的推动下,提高社会对职教的认可,让职业教育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让职业教育成为真正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各层次提供人才的保障。

4.2.3 以约束机制为限定,规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激发农村职业院校活力并不意味着职业学校可以放任,还需对职业院校进行规范和调整控制。对职业教育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使农村职业教育能自觉接受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8]。在约束机制中,通过利益约束可以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良性运行;通过责任约束可以限定或修正系统的行为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通过社会心理约束、文化认知强化可以不断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塑造,强化思想引领,激发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渴求,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4.3 在教育方式上,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4.3.1 建立动力生成聚合机制,打造利益相关者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的利益相关者在共同价值观、教育理念基础上,由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居民、学生等作为利益命运共同体,将各融合主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利益主体各方合理诉求,实现共同发展[5]。打造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共同体内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行动理念,将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产教融合发展的统摄点,将乡土文化认知作为产教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围绕乡土情怀推动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有效融合,创建“农场+企业+农职+农协 (科研院所等)+农户 (合作社)+农村”的多元合作模式,家校一体,构建校校共长、校企共享、校地共生机制,引导各利益相关主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社会发展观,明确利益边界和共生发展路径,让每个利益相关主体充分享有话语权和决策权,真正发挥各自建设性作用[5]。

4.3.2 建立一主多元产教融合共治机制,推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围绕文化认知、思想转变统筹整合多主体、多领域、多要素,推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应在多元共治框架中发挥主导作用,将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改革层面上升为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层面,将其纳入农村发展重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中,坚持区域合作、城乡融合发展理念[5],将区域产业规划与教育资源布局同步规划;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围绕区域经济,明确教育使命,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修正和完善专业,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行业企业应充分发挥重要主导作用,促进多元合作共治;行业协会要被赋予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管理、进行横向经济协调等功能,通过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深度实施校企融合,激发企业活力。

4.4 在教育渠道上,点、面、体融合,优化创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4.4.1 以教育理念为点,“为人”“育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融合

为适应现实转型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创新教育理念,增强“为乡村发展育当代农村人”的思想意识,坚持把为乡村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高素质新型人才放在第一位。当前,市场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信息和就业机会,推动并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则根据市场需求,为农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和人才支持,从而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农村职业教育既要有“为农业人”意识,永葆立足乡村发展的初心,又要有“育农村人”的精神,肩负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使命,只有二者高度统一,才能形成合力驱动,推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密切结合。

4.4.2 以教育集团为面,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

集团化办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仅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覆盖面、受众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必然选择[9]。面对职业教育覆盖面不足、职业学校发展规模有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当地政府应做好科学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在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同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集团化,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受众面。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科学打破职业教育地区间、城乡间的分布界限,积极探索推动职业院校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以各级财政支持的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尤其是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以县级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为支散点,发挥补充、促动和融合作用,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组建专一性或综合性职业教育集团,创新教育模式,加快产业学院建设,深入推进工学融合、校企共享、顶岗带业。

4.4.3 以职教组合为体,强化统筹管理,打造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

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更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路径。《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紧密对接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深度融合,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和服务范式,带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互动。但长期以来城乡职业教育的体制壁垒、城乡二元分治的观念桎梏、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处于失衡状态等问题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影响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互动[9]。因此,需要打造一体化职教体系,坚持乡村振兴、教育实践、乡村实际“三个统一”,从政府、学校、社会3个层面实施具体的建构路径:在政府层面,落实乡村振兴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等部门组成的强有力的统筹机构,实现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在院校层面,教育实践需要以本科院校特色品牌专业拉动、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带动、中职特色品牌专业推动,在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按照产业结构、产业链需求组建中、高、本衔接的立体化专业链、专业集群体,在融合农村职业教育理念、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专业,摆脱中、高、本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层次不清的问题,培养具有职业精神、乡土情怀、创新担当的立地人才;在社会层面,乡村实际发展中需要在推动乡村对农村职业教育意识认知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农村农业新业态、新业种,发展乡村共享经济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林业经济产业,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10-16],围绕现代农业体系的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在涉农人才培养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大力创新,优化农村从业者结构,打造城乡一体化的职教体系,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谁远谁近?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