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探析*
——以苏州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2021-11-30 03:55
关键词:机械类三全育人思政

伯 洁

(苏州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从提出到写进教育部文件,逐步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创新实践。

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和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推进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同样需要回答这一根本问题,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课程思政”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329。可见,“课程思政”主要体现出树人与育才的特征要求。“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形成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3]

在“三全育人”总体工作格局下,教师队伍是育人的“主力军”,课程建设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发展的现状,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适时适量地融入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全过程;三是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障碍与壁垒,把立德树人有效落实在学生专业学习的细微之处。

一、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机械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进入新世纪,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革命性的变革。2011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的发展规划;2014年,美国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2015年,中国印发《中国制造2025》。信息化最先进的美国、制造业最强的德国、制造业最大的中国都希望能够在新世纪占据智能制造的先机,成为新世纪的“智”造强国。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抢占这一制高点,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保障国家工业发展、“智能制造2025”重大战略实施的核心力量。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4]在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课程建设应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从而提升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一批具备坚实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机械类人才,为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智造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魂聚力。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报效祖国的工程师。机械类专业课教学应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行为示范、“课程思政”贯彻到校园课堂、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育人环境中。一是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将思政融入课程顶层设计,并结合学生的理解力和兴趣点,将服务社会的理念、弘扬主旋律的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使学生真正收获专业素养和培育家国情怀。二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中国特色,提升学生“四个自信”,使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努力成为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三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激励他们主动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出力争光。

最后,“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5]但是,他们怎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大展宏图呢?专业课堂侧重于满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帮助他们成为“知识人”和“技术人”,但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正确的世界观养成关注不够。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渴望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也渴望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渴望在老师的引导下确立科学的‘三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6]

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自2018年5月教育部开展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高校机械类专业积极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聚焦学生成长,通过编制“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培育精品示范课程,努力构建“大思政”宣传教育工作格局。这为推动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积累了经验、总结了规律。可以说,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一些现实问题仍需要深入思考和着力破解。

(一)顶层设计不足,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完备

在国内高校普遍依托自身办学特色、加强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努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营造“课程思政”氛围的大背景下,机械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目前,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主要聚焦教师个体对所授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和初步实施阶段。但是,课程中德育内容楔入生硬,随机性很强,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体系。

综上,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还需高度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载体,规范机械类专业教材和课程建设,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际效果,引导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机械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

机械类专业核心课大部分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的“硬课”,量大面广,教学内容多。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培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机械类专业教师在认知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有的教师担心专业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挤占正常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有的教师认为机械类课程中大部分是冷冰冰的机器和枯燥深奥的方程式,本身就缺乏思政教育的土壤;有的教师把“课程思政”错误地理解为课堂上讲一点思政课的内容,在机械类专业内容之外添加一些思政元素。因此,专业课程授课出现为思政而思政、刻意“贴标签”的情形,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教学内容无法“术道结合”,良好的育人合力形成不足,课程育人的功能难于发挥。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既要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把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担当、创新、奉献、团队合作的精神烙在学生心中,身体力行地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机械类人才。“课程思政”不是“眼中金屑、米中掺沙”。只有解决世界观的问题,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紧迫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现实转变。

(三)机械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课程思政”如何挖掘、怎样挖掘的问题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还处在摸索阶段。一部分专业教师本身的思政意识、生活阅历、社会实践经验等,导致他们对思政理论不熟悉、方法不知道、融入没经验。在课堂上,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把思政元素隐性地渗入机械类专业的教学,或牵强附会,或生搬硬套思政案例,以致学生感觉授课内容唐突,说教感严重,很难产生情感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7]机械类专业教师的“身教”是“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形式和内容。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330,通过榜样力量和自身人格的魅力影响带动学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坚持学习,跟进时代的发展,持续为自己“充电”“补钙”,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角色、干出特色,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7]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三、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一)明确“三全育人”目标,深刻认识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8]。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使命。“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因此,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观熏陶是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两个最基本的维度。机械类专业课程必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价值导向,必然以回到“人”本身为根本宗旨,传授专业知识应体现时代性,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机械类专业学生是“中国制造2025”尖端人才的后备军,人才培养首先要引领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和行业领域发展的信心。只有对中国道路充分自信,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阶段准确把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在“三全育人”格局下,加强顶层设计,努力构建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一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就是说,教师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案例教学,加强典型章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二要通过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紧跟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把思政的大道理融入专业领域的小故事,把“干巴巴的说教”变成“热乎乎的教学”,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以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杰出代表钱学森对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开创性贡献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从奋起追赶到并跑超越、实现中国卫星导航领域的惊人飞跃为抓手,将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挚爱科研的赤诚之心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国家智能制造政策、中国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机械人。三要充分挖掘战“疫”中生动丰富的育人素材,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使其生根发芽,绽放出梦想之花。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展示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物资的产能快速提升,中国制造的能力让世界震惊。这一切离不开我国全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制,离不开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电气控制与PLC等知识与技术的运用。可以说,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鲜活事例可以激发学生潜心学习的动力和立志做新时代机械人的使命担当。

(二)聚合“三全育人”资源,实现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三全育人”强调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各项措施的系统集成,把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中,即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就是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单打独斗”和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从而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协同前行。

首先,可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航作用,把“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党建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党建+‘课程思政’”新模式,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一是结合新形势下党建要求,把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党建和业务研讨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业务研讨等形式交流经验、统一思想,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局内人”。二是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书记项目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快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向纵深发展。

其次,精心打造学科交融的教学团队,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一是发挥思政课教师、机械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特长的特点,通过学校或学院层面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二是定期开展集体备课,通过立足机械类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进行多学科资源的整合与活动载体的共建,从而凝聚成集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培养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一体的强大合力,构成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具有多学科背景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能够在巩固强化机械类专业课程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思政”的全覆盖。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内容:思政课教师为“课程思政”提供深厚的学术支撑,帮助辅导员、专业教师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及其对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让他们可以通过信手拈来的思政理论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机械类专业教师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提供机械类专业相关的鲜活案例,让思政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能够和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学;辅导员协助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准确把握学生心理,使教学能够触及学生内心,更易于和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进而把思想价值引领工作落到实处。思政课教师、机械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通过思政引领、专业学习和学生活动把思政课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检验,拓宽育人工作的途径与方式,实现专业教育中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更好地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

(三)遵循“三全育人”规律,关注教学效果,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在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教师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培育高质量人才,因此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标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通过教学巡查、随机听课、评教评学等密切关注实际教学效果。同时,结合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以课程为平台,从课程内容出发,在每个细节中融入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推进“课程思政”的提质增效。

许多机械类专业教师潜心学术科研,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政治理论知识薄弱,人文视野狭窄,可以说是对很少的东西知道很多、对很多东西知道很少的专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9];“传道者先明道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1]。教师要苦练育人本领,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实践,“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9],自觉把立德树人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用精湛的专业修养、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生动的授课方式,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化为管用办法,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成长的期待转化为课程教学中的价值选择和行动自觉。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与“思政”的相加,也不是用思政课挤占专业课程的时间,而是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处理教学内容的“减法”和教学效果的“加法”,让思政引领课程,服务课程。结合机械类专业和学科特点,教师要以课程为平台,充分考虑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成长规律,即思政教育融入要讲究时机,注意语言艺术,把“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结合起来,同时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不断启发中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实现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就是把德育的“盐”融入知识的“汤”里,专业教师学会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会放“盐”的好厨师,通过挖掘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情感迁移、辅助激励和印证性的作用[6],把“盐”加得适时、适量,就会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易于学生的消化吸收,让学生回味无穷。例如,在讲授“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时,教师可以针对机械工程涉及的智能制造、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现状讲授中国机械工程学科先进原创性成果、重大技术进展与突破性创新技术,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述美国重建制造业、对中国华为制裁以及中国的应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专业报国的思想;通过展望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应用,勇于担当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使命。如此一来,教师就让冰冷的机械有了美感、情怀、温度,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

(四)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推进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三全育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全面统筹学校管理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8],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机械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强化顶层设计,敢于突破,主动作为,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以制度的形式建立常态化和长效化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是“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两个基本的维度。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以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有效途径为重点,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组织保障和工作要求,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制订专门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即从宏观抽象的课程统筹要求到微观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把“课程思政”建设落细、落小、落实。其一,对于优质课程,实施重点课程立项,打造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其二,注重促进课堂内外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其三,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强调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指标向教师传递“课程思政”的要求与导向,引导教师实现观念与行动的双重转变。

其次,提升教师德育素养,打造思政教育“软实力”。一方面,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提高每一位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夯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保障基础。例如,入职前的师德把关与入职后的培训、培养、考核均需强化专业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如此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自觉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三全育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