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电商扶贫的探索①
——以黔江区“寻农记”为例

2021-12-01 17:02徐炜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黔江区农户农产品

徐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电子商务作为增长快、成本低、耗能少、效率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刻影响传统营销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通过电子商务开拓区内外市场,创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商业模式,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问题,为打造重庆市黔江区农村经济升级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效途径。以“寻农记”为例,总结电商在精准扶贫中的成效,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1 宅天下“寻农记”的发展历程

重庆宅天下公司成立于2014年,最初主要经营同城配送业务。2015年8月,重庆市黔江区将宅天下、亲戚田园等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公司培育成首批农村电商平台;而后正式启动“电商为媒·远山结亲”项目,同步开发“寻农记”农村电商平台系统,初步建立了农户、合伙人、区级运营中心、销售等四位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

2016年初,“寻农记”电商扶贫项目被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引进复制,在金堂县注册农村电商品牌“寻农集”,以金堂县、简阳市为中心,逐步辐射成都各县市,远山结亲的电商模式及造血式扶贫方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随后,重庆市各区县也积极引进“寻农记”电商扶贫项目。

2017年,宅天下公司运用“互联网+土地+乡村旅游”模式,打造“网上农场·远山结亲”品牌,整合农村闲置土地和剩余劳动力等资源进[1],计划流转土地66.67 hm2,带动1 000户贫困户参与建设,与10 000个城市家庭签订认购协议,让城市家庭不仅实现点对点定制健康生态瓜果等农产品,还可体验种植、收获等乡村旅游乐趣。

2 宅天下“寻农记”的做法

2.1 依托政府公信里力

政策支持对一个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一定程度上帮助相关群体快速参与到项目中。实地调研发现,“寻农记”电商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贫困农户在起初不需要投入资金,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加之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了企业开拓市场的时间和成本,购买扶贫、结亲扶贫等方式也为城市市民参与扶贫提供了有效渠道,为“寻农记”电商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2 打造专属平台

由于贫困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寻农记”电商扶贫项目将传统电商中需要个人完成的信息处理统一打包,开发出适用于贫困地区“寻农记”农村电商平台系统,农户不需要“触网”,只需按照公司要求种养出合格的生态农产品,定期送到各乡镇设立的收购点,由公司收购,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成功突破人才技术瓶颈,让贫困农户家家参与项目成为可能。

2.3 建立溯源系统

建立合作农户诚信档案。由工作人员实地对签约农户家庭情况、生产状况进行初审,结合已签约户的质量担保承诺,最终确定成为合作农户。并将合作农户个人情况收入诚信档案,录入“农户采集应用系统”,建立“乡村站点管理后台”,对每个农产品进行标注,建立产品溯源体系,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2]。

2.4 创新结亲帮扶

持续稳定的盈利是企业生存壮大的根本。对于合作农户,宅天下公司坚持按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收购“订制”农产品,使农户利益得到保障,扶贫从单纯给钱给物变成了结亲购买帮扶,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条件。对于企业,创新结亲模式丰富帮扶产品,结合时下流行的乡村旅游,让城市市民走进帮扶对象乡村,增强“远山结亲”的粘度,保障稳定的利润。

2.5 自建平台突破流量经济桎梏

电商领域有句术语“得流量者得天下”。在大型电商平台中,消费者从海量的商品中通过检索关键字找到想要的商品。因此,商家获取流量常用方式就是购买各种“关键字”。但由于“关键字”更新快,加之平台采取排名竞价机制,让许多商家将大部分利润贡献给平台。因此,宅天下公司自建的“寻农记”电商平台,重点推动本地农产品上线,不存在线上推广费用,对拓宽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黔江区电商发展的困难与挑战

3.1 基层认识不足

电商扶贫项目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政府的有效引导、群众的积极参与。“寻农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部分乡镇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带头推动,“在线结亲”贫困户多,扶贫效果明显;但部分乡镇由于电商扶贫认识不足,在帮助平台采集贫困群众信息、发动群众参与、提供基层站点服务等工作上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差强人意。

3.2 配套服务欠缺

政策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电子商务激励政策,但多数是普惠式政策,针对本土优秀电商平台量身定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政策欠缺;流通层面,黔江区生产方式“小而散”、农产品保质期短、物流损耗大、包装成本高等原因使得网销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质检方面,目前,黔江区主要通过市场质检部门完成农产品质检,缺乏专门为电商服务的农产品质检中心,效率低、费用高。

3.3 电商人才匮乏

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激烈,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垄断,本土电商平台要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目前黔江区缺乏精通企业管理、网络技术、线上营销、物流管理,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3.4 小农经济制约

“寻农记”电商扶贫项目依托小农经济为突破口发展壮大,难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的全套质量管理体系。此外,“寻农记”项目将产品流通纳入平台体系,由于产品分散,产品供应链前端与后端难以形成规模化供应集聚和需求集合,电商的效率与成本优势难以显现。

4 黔江区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电商服务体系

发展农村电商不能盲目觊觎“高大上”的电商平台,要依托大型平台的“散户”,着力培育本土平台,营造电商发展良好环境。首先,建立区级物流统筹调度平台,形成科学、高效的物流支撑体系;其次,依托“吉之汇”等建立农产品供需信息平台,合理引导农业生产和销售;最后,完善区、乡、村多层次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打通电商服务最后一公里。

4.2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引进电商企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电商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构建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以社会团体和电商企业为主体的电商扶贫人才培训体系,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业务精的电商人才队伍;建立电商优秀人才表彰激励机制,激发电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下沉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的良好局面。

4.3 打造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逐渐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追求。整合农村电子商务资源,构建政府引导、电商企业参与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营销模式[3];大力推广“十个一”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用绿色生态电商农产品品牌;加强电商服务创新,丰富电商服务类型,延伸电商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地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黔江区农户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黔江工作站揭牌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黔江区科协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