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读能力的策略

2021-12-02 08:20张宏霞
教师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词语文本

张宏霞

(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江苏宿迁 223600)

品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分析、理解及感悟文章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思考文章的真实含义,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发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使其获得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读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首先,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品读能力,就能掌握阅读的主动权。这样,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进行阅读延伸,掌握更多的阅读知识点。其次,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品读能力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文教材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仅仅通过课堂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们应通过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品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可以自主地融入课外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思考与探究,深刻地掌握课外阅读文本的深层次含义,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及学习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其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读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重点词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文本品读的基础是词语品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内涵较为丰富的词语进行认真的品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实际含义,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在文本的重点语句或段落处,作者会利用精准的词语进行表达。这些重点语句或段落,能很好地体现文本的中心思想及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文本的重点语句或段落,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精准的词语进行品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其品读学习奠定基础。

以《棉鞋里的阳光》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提问:“棉鞋里的‘阳光’,是不是太阳洒下来的阳光,为什么作者要写阳光呢?”“课文里多次出现了‘暖和’,它表面上是指什么?实际上是指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对“阳光”“暖和”等词进行品读,使其深入地感受及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及中心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使其在理解词语真实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文本,进而为品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对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品读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品读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水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及独立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深度的指导,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极地思考,帮助学生深入地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的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提高其阅读学习的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经典语句或段落进行品读,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语句或对话进行品读,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以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促使学生引发内心的情感波动,使其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强化其对课文的感悟。

以《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为例,小男孩说:“我把花籽种在花盆里,每天用心浇水,可是花籽怎么也不发芽。我……我只好捧着空花盆来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男孩说的话进行深入的品读,使其思考这句话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情感,表现了小男孩怎样的品质。通过对这句话的品读,学生可以感受到小男孩的认真、勤劳及诚实,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揣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真的思考、钻研,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其透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体会到文字的精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体味、理解,使其思考语言表达的妙处,透过文字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品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文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而培养综合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品读,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此外,鉴于小学生阅读经验有限,阅读能力不足,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语言。

例如,在《三个儿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钻研,使其在积极思维及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从文本阅读中有所感悟,提升审美情趣。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深挖课文的思想。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多读多想,在朗读中入情入境,进而对文本进行揣摩。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读,使其在朗读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深刻、独特的理解,使其明白“好儿子”的概念,进而在生活中懂得替父母分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品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深刻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及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教师应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找词语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一枚词语一门静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