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1-12-02 13:19湖南省常德市第十一中学
亚太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中学生民族

湖南省常德市第十一中学 李 俐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然而,当前很多中学生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想要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难上加难。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出发,就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所传承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包括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语言、文学、艺术等,如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文学名著、诗歌词赋、传统艺术、民风民俗、中华武术、传统中医等。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让青少年在大脑发育最重要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优秀文化,开发智力,培养健全人格,是让其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的重要教育方法。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到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特别是中小学校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但与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相比还非常有限,必须借助本地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力量,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阵地,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用传统文化思想指导实践传统美德的行为。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育,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让广大青少年从中领略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当今世界,在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多少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消灭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反之,不管一个民族遭受多大的灾难,只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消失,这个民族总有重新站立的一天。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与民族魂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信、自强,但也有一部分人缺乏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心,需要通过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他们的素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学历史学科要求所在

历史学科有五大核心素养,其中有一项是家国情怀,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认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捍卫自己的民族。学生有了这些情感和力量才能真正从心底产生家国情怀,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的培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多的是全面落实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所在,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加深对国家的认知。因此,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要,是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职责所在。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形成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新形势下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自宋代以来,“四书”是家喻户晓之学,哪怕没有读书的普通老百姓也能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一直到今天也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更是人类文明中辉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义深远,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情怀。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优秀的习惯和品格也在慢慢形成,例如尊老爱幼、诚实正直、刻苦勤奋、仁义博爱等,这些高尚而美好的人格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正在慢慢养成,从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尤其是面对中学生道德感下降、信仰迷失的现状,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养成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的理想人格,其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启发式课堂教学,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于中学生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遥远又熟悉,既喜欢又陌生。学校教育之前,父母的启蒙教育总是会从传统文化开始,例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儿歌式的学习让孩子对传统文化并不陌生,但却是一知半解。到了初中阶段,传统文化内容在教科书中正式出现,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升华老一辈革命传统教育,融合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深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课标要求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如果单纯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地介绍,对于空洞的学术观点,学生既无兴趣,也无法深刻理解。这时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选择性地拓展课外知识,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帮助其体会百家争鸣的观点。在学习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畅所欲言说出孔子的名言。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同时强调圣人的思想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体现了今天的均衡教育,等等。针对老子和孔子的观点,笔者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小明在一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请你尝试用老子的思想劝说他,用孔子的思想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运用观点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深刻理解文化内涵。还可以要求学生先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再分析其内涵,例如墨子的平等互利兼爱、道家的真实自由宽容、法家的公开公平公正、儒家的仁爱礼治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都有体现。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丰富而多彩的,并不是几本历史教科书所能涵盖的,教科书的内容只是一角,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搜集课外资料,进而理解、消化、升华。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爱国情感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体现了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祖国前进的重要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假使学生对祖国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一无所知,还怎么谈热爱自己的国家。因此,历史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产生兴趣才更有利于历史教学。

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课标主要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勿忘国耻、奋发图强的精神。但是这场战争离现在的学生已经十分久远,学生感受不到战争的激烈。笔者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观看了一部日本侵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电影《731部队》,让他们目睹日本是如何残害中国老百姓的,从而引出国民党、共产党如何抗日,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这个活动的创设,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那段屈辱而残酷的历史,共同见证历史的真实,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从而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升华,让学生真正明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三)开辟第二课堂,深入传统文化的内涵

学生仅从课堂教学、书籍中获取的传统文化知识是有限的,而要把这些知识真正内化,变成学生内心的文化认同更是不易。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走出教室开辟第二课堂,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参观,让学生在欣赏美丽山水景色的同时,提升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因此,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将历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的配合与支持下,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还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常德市文化宫的常德会战纪念碑,让乡土教材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现场讲解常德会战的惨烈状况,让学生亲临其境体会家乡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灾难,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在内心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产生民族凝聚力。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习中国历史专业知识,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文化等内容,不断深入对文学、艺术等通识知识的了解,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渗透与总结,并适当地加以拓展延伸,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充分参与活动,通过思考、探讨、交流等方式,使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切身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充实自己的头脑,逐步内化。再次要把握教育契机,历史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时间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学生才会有兴趣,并得到深层次的启发,才会更有利于历史教学。最后要多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历史离我们比较久远,要想让学生感受过去的历史文化,教师仅靠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多媒体能为历史课堂教学增添无限活力,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创造有利条件。多媒体能够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具体生动,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传承好。历史教师正肩负着培养祖国新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尤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中华中学生民族
我们的民族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