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职教生态

2021-12-02 13:19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亚太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校企

广东省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赵 刚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变化,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和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战略上构建自己的主导产业、筑牢自己的支柱产业、培育自己的新兴产业,在稳定中谋发展、求突破。为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及时培养出能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多层次的高质量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一定要把控制关键科技和制造技术创新的钥匙,以及把控我国经济发展节奏的命脉交给祖国的下一代。

一、校企合作还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2022年的具体指标描述体现了校企合作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无论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职业院校与企业方面的实践,校企合作都有了丰富的成果,但由于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同,而且还受到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各级行政管理政策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构架、教育管理部门与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是在合作的层次、方式、规模和质量上,都还没有形成能被校企双方完全认可和被社会广泛认同的范式。究其根本缘由,主要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未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各职业院校专业开设常“以就业为导向”,较少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逐年变化趋势,开设专业存在同质化竞争或“缺位”现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够匹配。此外,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对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院校及其开设专业的布局、经费预算都少见大力支持,对职业教育的组织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本区域职业院校的足够支撑,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未形成良性互动。

(二)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未能做到产教深度融合

在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缺乏对应的政策吸引相关行业产业主动参与,未充分显现出从有利于区域经济长远平稳发展的视角,为区域政府行使对职业教育发展建设的有效谋划、监管和为行业产业高效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的职能。各行业产业的业内资源整合力度不强,缺乏联合本区域会员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提前预测和培养培训意识,参与职业教育不积极。区域内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行业产业发展未形成应有的关联,产教融合难以深入。

(三)校企合作未实现协同创新

目前的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多数处于被动局面,难以做到以下几点:校企联合制订对应专业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训岗位)的教学文件,共同规范教学过程;同步安排教师企业实践,有计划地培养“双师型”师资;同时挑选、培养和聘用兼职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没有培养自己企业的讲师和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派遣兼职教师的主动性,基本没有形成师资校企双向流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二、高效能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多元、多层面协调互动

校企合作落地生效始于一对合作关系,但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思考,不能只将其看成是各自独立的双元关系,而忽略了双方相互影响、动态发展和各自受业内约束,以及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时间观察维度。因此,推进校企合作、办人民满意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区域内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行业产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多元和多层面复杂关系中,用“生态学”的思维分清层次结构、厘清作用关系,探明促进协调发展的环境、氛围和气候。

(一)职业院校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需要政府引导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形成对职业教育全面、客观、系统的评价体系,且职业教育也不是直接带来GDP的行业,所以职业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政府部门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时,鲜有依据各行业不同时期对各专业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制订出人才培养培训的引导性政策和安排经费预算;也缺乏根据现有职业院校和产业布局谋划区域内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这种大环境是造成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同质竞争或“缺位”的关键因素,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主要原因;同时,没有健全的可执行的制度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或是鼓励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从而造成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未形成良性互动。

(二)深度产教融合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更需要行业产业的参与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其特有的办学规律和管理模式,但从对职业院校的各种评估考核指标设定中,不难发现基层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多数还停留在“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管理理念,与行业产业主动关联构造产教深度融合的氛围意识不够强,缺少了对区域内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对应行业产业各企业分布及发展走向和相关专业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变化把握的准确度,以及为职业院校开设专业布局做出规划、构建区域内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确度;对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师资队伍建设准备不充分,“还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从而实现不了对区域内职业院校专业开设、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动态调整和监控作用,以及为行业产业精准输送专业人才的目标。我国行业协会结构松散,内部整合和协调力度有限,未对相关专业岗位(群)建立统一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定期统计公布专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更没有主动支持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意识,正是由于这种没有行业产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和缺乏职业教育支撑的行业发展,造成了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三)校企合作需要相互融合和支持

企业参与热情不高,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常处于被动位置,只能满足于有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能安全完成相关教学时数,甚至在联系学生实习时,都没有底气要求企业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颁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更难谈及“产学研结合”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岗位、共同培养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很难邀请企业共同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相关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和对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标准性文件,编制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标准,加之安全、成本等诸多因素的考虑,教师的企业实践以及挑选、培训兼职教师也难以落地。

校企合作进行科技研发并不适用于所有层次的职业院校,我国目前本科类职业院校还未完全转型为“应用型”大学,但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或中职的教师,绝大部分都不是下到企业可以熟练操作的“工匠”,站上讲台则熟悉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参与科研的力量不足、经验不够。同时,企业在合作研发的投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也存在不少要解决的问题。

有少部分校企合作开展比较好的,多建立在职业院校领导和企业高管的人情关系上,一旦职业院校或企业发生人事变更,“人走茶凉”就会使这种合作很快停止。即便是有合作协议,但因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或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也很难形成稳定和可持续的合作互利关系。这样的气候自然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

三、协同构建校企合作职教生态策略探讨

由于生态系统的多元性、多层面性、交叉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生态学已作为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而应用于非生物领域。各级政府及其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行业产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利益各方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好构成了区域内多元、多层面的职教生态。

(一)政府引导多方协同构建校企合作职教生态大环境

各级政府在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国家政策法规,出台为这一战略服务配套的区域政策和法规,逐步健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并给予相对应的经费预算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对区域内行业产业、职业教育的政策统筹和经济调剂引导职能。引导各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符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的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自身的条件开设专业,提早做好相关专业的物质和师资等条件准备,消除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的同质竞争或“缺位”现象,优化专业设置;督促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经济预算进行落实,并用这些外部驱动力激励行业产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鼓励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多方协同构建校企合作职教生态大环境。

(二)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构建校企合作的职教生态中氛围

职业教育是为行业产业未来的人才需求服务的,是跨越企业今天的需求和社会当前的就业热点的“未来教育”。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本着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理念,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如果主动与行业产业建立密切关联,可以准确把握本区域内行业产业的生命周期和相关专业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共同规划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定期联合发布5—10年内各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信息,主动引导调节区域内职业院校各专业的发展节奏,形成对应专业发展建设内部驱动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可以以3年及未来更长时间的需求为目标,共同制订并动态调整各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教学人员的培训标准;可以对高职和中职层次的职业教育,针对新建专业、新开课程或新调整教学内容的课程,至少提早半年集中资源共同完成区域内专业教师队伍(含兼职教师)的梯队组建与培训,以及实训场地(含校企合作实训场地)的分级建设,避免各职业院校、企业的单打独斗或资源的重复浪费,并可以将企业的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融入,将企业的项目新建、扩建与校企合作实训场地建设相融合。

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如果能够引导行业产业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促进自身长远发展、规范行业行为、提升行业产业的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角度支持职业教育或培训,可以调动行业产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各个环节的内部驱动力,就能搭建起校企横向合作的桥梁和区域经济与企业、区域经济与职业院校纵向联通的纽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和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落实,引导各方协同构建校企合作的职教生态中氛围。

(三)协同创新构建校企合作的职教生态小气候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法规和本区域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借助于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按专业大类联合区域内兄弟院校主动联系企业,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对应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等标准性文件,共同探讨实训基地(岗位)的建设、实训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的培养,为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做好物质和师资等条件的准备。要真正做到“产学研结合”,必须基于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共同围绕教学目标确定合作方式,编制对应专业教学环节(含岗位实践)的实施性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标准,最终实现协同创新构建校企合作的职教生态小气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破解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未形成良性互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发展未能充分做到产教深度融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未能实现协同创新的问题,可以应用“生态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政府在区域内对经济、教育等各领域的统筹作用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调节手段,逐步营造职业教育资源集成趋势,引导区域内职业院校和企业多方协同构建校企合作职教生态大环境;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动关联区域内各行业产业,打通校企合作的“任督二脉”,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共同构造职业教育体系,协同构建校企合作的职教生态中氛围,让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落地;抓住职业教育类型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培训的教学目标,选择相适应的“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构建校企合作的职教生态小气候,达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校企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