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班级实施量化管理的策略

2021-12-02 13:19叶晓燕
亚太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班级制度课程

叶晓燕 唐 斌

(1.四川省成都市武顺街小学;2.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班级实施量化管理,常是基于民主思想,师生共同参与管理,以制度导向、行为量化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运用好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增强自我约束力,激发责任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良好班风建设。可很多教师在实施量化管理时,开始运用效果很好,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导致量化管理效果不佳或根本就没有效果。对此,班主任该怎么办呢?

一、加强反思,优化量化管理

(一)分析原因,找到优化突破口

班级管理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样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实施影响,实现班级互助教育目标的活动。影响管理成效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教育观念、管理方法、资源的利用、活动的组织、师生及生生间的关系等。因此,可通过问卷调查、现象归因分析等方式查找原因。

1.调查

设计针对学生、家长、科任教师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量化管理的认识、建议,倾听不同的声音,懂得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分析量化管理效果不佳的原因,为哪些内容“行”、哪些内容“止”提供科学依据,完善班级量化管理策略。

2.分析

从管理过程中的典型事例中分析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个别学生每周得分都是最后几名,没有变化,表明他们可能对加分扣分无所谓,“破罐子破摔”,不会积极改变自己的言行争取加分,管理方法对他们缺乏正确的引导作用;有的同学为了加分,想出很多巧妙方法,趋利避害、相互帮助、专门做好事等,表明他们是为了分数而作为,丧失了量化的初心。班主任应从一些小事中分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二)针对问题,优化管理策略

在调查的基础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做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以有效的措施去改进班级量化管理,最终达到班级量化管理有效、高效,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

“以‘生命’为本体性前提,以积极的关怀作为基本的行为方式。”管理中尊重学生生命成长,关怀每个学生健康发展,让量化的“分数”有关爱,充满人性;绝不能让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整天围绕量化的“分数”转。教师和学生应正确、客观、理性地看待量化的结果,让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量化分数较低的学生,让他们对“量化”始终充满希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他们进步。

2.完善管理制度

(1)制度“少而精”,便于记忆。如加分、扣分的细则,不能“多而全”,烦琐到让很多学生都记不住;条款多了,面面俱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甚至对如何吃饭、放碗勺的方式以及如厕的时间都做了明确规定,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也不可能发挥量化管理的作用。

(2)制度“扣人心”。制度出于学生之心,学生都能认同,都能参与到制度的执行之中,经过努力基本上都能达到制度要求。“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如小干部轮流制、监督制、申诉制、奖惩制等都是学生比较关注的制度。因此,慎重制定制度,要让制度走进学生内心。

(3)制度有“关怀”。制度刚柔相济,既要有明确的要求,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制度体现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禁止制定伤害性制度,如为了能按时做操而不准学生在课间如厕等。量化以奖励为主,多一点加分项目,正面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少一点惩罚性的扣分。制度语言多用“温和”词语,如“努力做到”“可以”“应该”“能够”等;少用约束、警告性词语,如“绝不能”“严禁”“杜绝”等。当然并不纵容学生犯错,制度应是非分明、奖罚清晰。

完善制度,并不只是增加制度,主要是针对调查的情况,梳理、修订制度。

3.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1)学生个体融入集体,激发自主管理意识,让学生“愿管”。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主题班会、“班荣我荣”“有困难,找班集体”等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每个学生真正融入集体。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对于自觉性强、有较强自控能力、会管理的,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大影响的学生,以表扬、宣讲的形式,树立榜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优秀,产生向其学习的意愿,有学习的对象,有行为的标杆。共同讨论班集体奋斗目标,以目标凝聚人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

(2)优化自主管理的内容,让学生“可管”。自主管理包括管理他人、管理自己、接受他人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品行、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心理调适等方面,根据班集体的表现状况,侧重于一两方面,选择重点,设置管理内容。“只有恰当的自主,自我管理才会是科学的。”管理内容应随时而变,做到“该管则管,能管则管”,对于不符合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容或本班学生目前“管不了”的内容,就不设置,如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家校联系等。

(3)建立良好管理规程,让学生“敢管”。班主任教师要善于在班级里树立正气,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构建和谐团结的集体,确保学生“敢管”。

(4)提高自我约束力,让学生“能管”。一个人只有能有效管理自己,才能有效地管理他人,因此要实现“管我”与“我管”的统一。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如直接告诉学生、设计实践体验活动、组织主题讨论、参加相关阅读活动等,教会学生自定目标、自控言行,努力按期达到目标。在一个个目标实现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调整、反省、评价的习惯与能力,逐渐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

(5)合理设置岗位,让学生“善管”。每个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管理岗位,做到“责、权、利”三者结合,真实体验班级管理,激发参与管理的兴趣;教师指导,团队帮扶,不断改正缺点,习得管理经验、方法;小组合作,提高协商能力;多元评价,促进反思,不断提高自我调控水平。

(6)吸引科任教师、家长参与,让大家“合管”。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管理耽搁了学习时间,于是阻碍学生参与管理;有的教师认为量化很麻烦,学科不参与量化管理;还有的科任教师的要求与班集体的要求不一致,导致无法量化。少数家长宠爱、溺爱孩子,导致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差;有的家长担心影响孩子学习,不愿意让孩子担任班级管理岗位。这些现象都直接影响了班级量化管理的效果。因此,班主任需要与其他科任教师、家长沟通,转变其教育观念,让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积极参与到班级量化管理中,感受量化管理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帮助。

4.完善班级管理文化,提升班级治理能力

(1)认同班级目标,共同努力。以前确定的班级目标,目前在学生心目中位置如何?他们的认同度怎样?阶段目标实现情况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共同研讨,如果有问题,则可以重新调整目标,提出响亮的班训,或创作班级口号、班歌、班徽,或再认识目标,或以班队活动激发学生为之奋斗。

(2)美化班级环境,共同谋划。集中大家的智慧,绿化、美化教室,让教室更加温馨;增加如钟表、标语、美图等装饰物,让教室成为一个凝聚力量的场所,让学生一到教室就能有一种归属感。

(3)研发班级课程,共同成长。“学生在班级课程建设中,不应只是被动接受,而要有主体地位,教师应让学生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中成长,学会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师生和家长共同开发课程,在课程中润泽学生心灵,滋养学生成长。借助每月一事开展如文明礼仪、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等课程,以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创建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培养合作意识,凝聚向心力,构建责任共担、困难共扛、利益共享的集体。

(4)优化小组建设,共同管理。建立合作共同体,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组员分工明确,岗位轮换;互帮互学,组间交流,博采众长;构建团结奋进的集体,提升班级治理能力。

好的班级管理文化就是“教育电磁场”,学生在这样的“磁场”中,自律能力得到提升,量化管理就会更加有效,班级治理能力就会更强。

二、淡化量化管理,课程育人

李镇西认为“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教师要会引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诚然,用好量化管理,能“量出一片精彩”,效果明显;但它能走多远?“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适合本班师生,就巧妙用;反之则另辟路径。再者,学生的品格、品行的很多方面,是难以用数据来准确衡量的,也难以用冰冷的分数禁锢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诱导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品行,常常是在实践生活中得以发展,“学生在体验实践中不断地自我规划、调整、修复与完善”。

让班级管理回归教育本真,回归生活,关注生命,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立足点,实施多彩的班级课程,让课程“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不以“分”喜,不因“分”悲,健康快乐度过每一天;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班级制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班级“四小怪”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