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数学教学关注差异促进适性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1-12-02 16:25福建省古田县明智学校周丽文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钟面培智小棒

福建省古田县明智学校 周丽文

培智学校的学生因先天遗传、环境影响、后天教育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更要关注学生智能的差异、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差异、学习风格与方式的差异以及认知准备的差异等。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培智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差异,让学生适性发展的做法和体会。

一、依据差异,制定目标,实现计划

为了使培智学校的学生能够顺利地接受生活数学知识,教师要重在了解学生产生障碍的原因、种类和程度,了解潜在的优势、兴趣指向和成长情况。根据每一个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需要,制定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并在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差异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接受基础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钟面”时,根据学生差异把他们分成三组,A组是轻度智力障碍生,有较强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B组是中度智力障碍生,有时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助,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稍差一些;C组是重度智力障碍生,他们需要在教师的辅助下才能学习基础知识,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由此,制定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为:A组学生经历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认识钟面,会看整点、会正确读、会写几时,初步建立时间概念;B组学生经历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认识钟面,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会看整点;C组学生经历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认识钟面,在教师的辅助下指认时针、分针。差异化的目标制定,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个别化教育计划。

二、照顾差异,寻找方法,提高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例如,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摘果子”“打电话”“坐公交”“逛超市”等生活情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配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参与生活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受

生活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培智学生对于“常见的量”“数与运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如果仅仅依靠口头讲解,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鲁迅说过:“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因此,教师应让智力障碍儿童多动手操作,通过动作感知来增强其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例如,在教学9+3时,笔者让学生先取出9根绿色的小棒,并排摆好,再取出3根红色的小棒,把它们放在绿色小棒的旁边。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先从3根红色小棒里分出1根与9根绿色小棒合成10根小棒,用皮筋捆成一捆,再用10与2合并得到12。在学生动手操作小棒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边做、边观察、边说,使学生领悟凑十的计算方法,并举一反三,基本掌握20以内进位加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可以教学生用数手指头的方法,即把大的数9记在心里,用手指头表示小的一个数,开始数时拍一下胸口,边拍边说9,然后接着往下数手指头10、11、12,数到几得数就是几。还可以教学生用画小棒、画圆等方法计算,总之让学生根据需求掌握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就可以。又如,在教学“认识钟面”一课前,笔者利用绘画与手工课,指导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钟面(教师可以事先在彩色卡纸上绘出圆形和分出12个大格),学生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简易钟面进行学习操作,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对钟面的认识。

(三)参与实践,有效应用

生活数学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因此,教师要从生活中取材来开展教学活动,强调数学知识作为生活常识的实践意义,以“润物细无声”地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在没有压力的氛围中学习,并及时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的数学信息非常多,教师要善于引导智力障碍儿童注意观察生活中身边的事物。例如,在学习了“数字的认识”后,问学生教室里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扇窗户等,让学生数一数它们的数量,再用数字卡片表示出来。学习了“认识钟面”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制定自己放假时的作息时间表,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午饭、几点睡觉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游戏,增强体验

每一个儿童都享有游戏的权利,不仅是健康的儿童,还包括先天缺陷或后天疾病导致功能障碍的特殊儿童。例如“认识钟面”一课,笔者设计了“猜一猜、比一比”的游戏,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很乐意参与到游戏中来,教与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另外,游戏需要两位以上的学生参与,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经验都将不自觉地运用到游戏中,他们在游戏中协调、配合,由此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

三、关注差异,加强指导,促进发展

教师应该提前通过观察、访谈、测验等方式了解智力障碍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分析他们的优势和不足,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尽量科学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教学活动。在练习内容的选择上,针对A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内容;对B组学习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尝试性和自选性的内容;需要教师辅导帮助的C组学生则只需要设计简单的基础性内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而不是失败。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面”一课时,笔者设计了A、B、C不同的练习内容。A层是为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准备的,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的提高题;B层是为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准备的,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的基础题;C层是对本课知识再认识的帮助题,是为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准备的。在分层练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练习题操作,教师适时适当地提供指导帮助。当学生每做完一层练习题时,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的、积极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心,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四、尊重差异,营造氛围,适性发展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生活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交往互动的过程,培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如果没有智力障碍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很难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首先了解智力障碍学生的缺陷类型、智力水平、性格和爱好等,以便选择适合该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态度要和蔼可亲,要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安全感和温暖感。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培智学生情感与态度以及沟通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培智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生活层面的限制,与同龄儿童的接触相对较少,进入班级能够与同龄伙伴在一起,大多数感到新鲜与好奇,有融入群体共同学习和活动的愿望。教师在班级管理当中,要通过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班级正气与团结和睦的氛围,即通常所说的好班风。一个学生置身于温暖、友爱的班级当中,就有了归属感、亲近感,且以自身为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这样的集体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学生在人际沟通、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猜你喜欢
钟面培智小棒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正确的钟面时间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看镜面上的时间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