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下工科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问题与改革策略

2021-12-02 16:25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亚太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风景园林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宗 桦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总体确立了“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五育融合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再一次明确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高校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专业课程体系是国家教育方针顺利实施的重要依托,在新时代“五育并举”方针指导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等必须随之进行变革,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提升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与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本身具有多专业融合的特点,是一类建立在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跨学科应用型专业。专业基础知识既涉及气候、地理、水文、植物等自然要素,同时也涵盖传统文化、文学艺术、人工构筑物、风俗习惯等人文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规划、保护、修复和设计,创造出更美好的环境,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风景园林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德育环节是直接通过低年级思政类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予以支撑,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风景园林毕业生。体育则是通过低年级的大学生体育课程,让大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健身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并锤炼意志。艺术课程则是美育的主要培养渠道,从专业性质而言,风景园林本身自带美学属性,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艺术课程尤为丰富,美育教育最为扎实,通常由中低年级的美学基础、插花艺术、园林艺术和风景资源学等课程直接构成美育课程体系。但总体而言,这些课程目前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还未充分体现。

相比之下,在整个课程体系和内容中,最为薄弱的部分为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由于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是偏艺术方向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和引导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强调较为缺乏。学生对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超过理论课程,且没有系统性受过科学研究训练,缺乏调研文献资源的收集方法和途径,对文献内容理解能力较弱,无法满足风景园林专业的时代需求。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论文撰写十分艰难,论文缺乏前瞻性、质量整体较差。同时,由于专业课程以设计为主,学生常年在室内学习设计课程,缺乏在自然中接受劳动技术教育的机会,设计与实践脱节。尤其是工科和艺术学背景高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植物与景观工程实验和实践环节比重极小,唯一的实践机会是暑期1—2周的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授课,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支撑体系不够扎实。

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下高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一)在高年级课程体系中提升劳动技术教育和智育板块比重,增设实践环节

在高年级设计课程中增设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学习课程,已在高年级设计课注入科学的“生态规划”理念为先导,引导学生自行研读国内外研究前沿成果,养成自学能力和科学的逻辑思维习惯,以讨论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实现“提智”效果,为后期设计的科学性奠定基础。在高年级理论课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中增设实践和实验环节,让学生全程参与园林植物播种、栽培、繁殖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栽培基质的准备和比较,后期的浇水、施肥、修剪与养护,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有效提升对园林植物的全面认知,在劳动实践中巩固书本知识,实现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融合发展。结合高年级课程景观工程与管理,同步设置专业创新学分,让学生通过参与需要落地建设的园林实践项目,如花境设计、花坛设计,厘清将设计转化为实物的全过程,从场地的整理到土方工程的施工再到植物的选择与苗木的移栽全程参与,实现美育、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在中低年级专业课板块中采用显隐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多育融合发展

隐性教育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是将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隐藏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例如,可以在中年级专业课程中外园林史中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如引入古人青睐的园林植物“岁寒三友”——松、竹、梅,其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坚贞不屈、宁折不弯英雄气节的推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近代(清末民初)园林史的介绍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学会居安思危,做到德育和智育的融合发展。在可持续景观与环境生态修复课程中,通过梳理国内外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学生不仅要学会辩证地评价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利益关系,还要学会以谦逊公正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以及近期、中期和长期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大学生具备更加广阔的生态思维,教育和引导学生尊敬自然、敬畏自然,以谨慎谦逊的心态改造自然,同时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做到德育、智育和美育的融合发展

(三)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支持教师教学改革,辅助“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改革

教师是高校推行“五育并举”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力军,也是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必须秉承立德树人的主线,立足师德传承,以服务国家区域战略为目标,做好服务学生的各项教学工作。风景园林专业应在近期瞄准“乡村振兴”“公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城乡发展重要战略和“一带一路”交通强国实施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与相关就业单位联合,研讨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学校和专业负责人则要通过专业培训、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服务评价等多种方式,推动专业教师与国家重大战略接轨,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视野和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同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每位教师的育人意识,打通设计课程、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实验)课程的壁垒,实现三个环节的无缝连接与同向同行,辅助“五育并举”方针在人才培养中的落实。

总之,风景园林专业的属性具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人才的先天优势。在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中,要瞄准五育短板,努力夯实薄弱环节,专业教师与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扣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探索多育融合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管齐下,以重拳出击和隐性浸润式育人的方式衔接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打通设计课程、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实验)课程的壁垒,力争让每门课程都具有前后衔接、相互辅助的多重育人功能,最终实现工科高校中风景园林专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风景园林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