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应用CT和MR的影像特征

2021-12-02 23:05高连荣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驻马店4630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腹壁肿块影像学

高连荣(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463000)

PCNSL属于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脑部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较低仅为脑部肿瘤发生率的2%左右,属于较为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并未于身体其他部位发现。疾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加大了诊断难度,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异性和指向性也不明显,因此早期诊断准确率不理想。疾病发展较快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会导致疾病迅速恶化,为此有效的诊断手段是确保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1]。随着影像学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及发展,疾病的诊断准确度也有了显著提升。本次研究将本院收治的PCNS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CT和MR进行疾病检查,并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判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本院经病理证实的DF患者13例。纳入标准:手术病理检查后确诊为DF,入组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详情,自愿接受两项检查,签署同意文件。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或是智力低下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患者。13例患者中10例因局部存在无痛性包块后入院接受检查确诊,2例为体检过程中发现后确诊,1例为手术治疗后复发,13例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均无异常表现。13例患者中男2例、女11例;年龄26~51(31.14±2.52)岁。

1.2 方法

1.2.1 CT检查仪器(生产厂家:荷兰飞利浦;型号:B rilliance 64),参数设置: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20kV、200-500mA,层厚和层距分均为1mm,螺距为1。检查过程中患者保持仰卧位,扫描前0.5~1h内要求饮用500~1 500ml水后接受腹部扫描。增强扫描时取70~100ml碘海醇作为造影剂,肘静脉团注,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3ml。注射完成后进行三期扫描,动脉期25s,静脉期60s,延迟期70s。收集数据输入到飞利浦工作站进行处理,完成多平面重组。

1.2.2 MR检查仪器为超导型核磁共振扫描仪(生产厂家:德国西门子;型号:magnetom3.0T)。患者保持仰卧位接受平扫。开展多序列MR扫描,扫描部位为横断位和矢状位,扫描序列分别为FLASH TW1(TR、TE分别为139ms、4.76ms),TSE TW1(TR、TE分别为1 900ms、76ms);压脂FS T2W1(TR、TE分别为263ms、4.76ms),层厚、层距和FOV分别为6mm、1mm、250mm。经由肘静脉注入对比剂(钆喷酸葡胺)后进行轴位DW1增强扫描,矩阵为256×256,380mm×320mm视野,完成2次激励。扫描部位包括矢状位、TW1压脂横断位和冠状位。

1.3 影像学判定 检查所得图像资料均由2名以上资历丰富(工作年限高于5年)的阅片师分别进行独立分析后共同给予审定结果。详细分析CT和MR结果的具体表现情况,包括病灶发生部位、数量及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及和周围组织关系,钙化情况及是否存在囊变出血,详细记录平扫和增强扫描判断肿瘤实性部位的密度及信号情况,对疾病做出准确判定。

1.4 手术病理 手术中切除患者肿瘤组织,移送病理科规范进行检验。观察和分析肿瘤大小、性状。

1.3 临床指标观察分析 CT和MR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具体分析[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本组13例患者中12例单发,1例多发(病灶2枚),共计14枚病灶。其中7例腹壁型(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5例腹外型(腰背部及右肩三角肌),1例腹内型(横结肠)。

2.2 影像学表现分析 14枚病灶均表现为梭形或是近似椭圆形外形,其中11例病灶表现为浸润性生长无法分清和周围组织分界,3例具有清晰边界有包膜,只有1例有明显囊变,其余均为实性肿块。所有病灶均无钙化或是出血。病灶大小为2.5~8.8(4.89±0.21)cm。13例患者8例接受CT平扫,4例接受增强扫描;MR平扫8例,3例接受增强扫描。CT平扫结果提示肿块均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CT值为36~43HU,和周围组织无清晰分界,增强扫描后3例呈不均匀的轻度和中度逐渐强化,其中1例发生囊变坏死,检查结果显示实行部分强化明显。MR平扫结果提示肿块多表现为T1W1稍低信号或是等信号,T2W1多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存在低信号带(斑片状或是索条状),均具备条状征。其中3例病灶表现为伪足样浸润周围组织,无法和周围组织进行明显分辨的浸润位置多呈羽毛状,表现为火焰征象。其中判断为病灶内存在血管流空征象表现的1例。DW1提示病灶多表现为不规律边缘高信号或是中心呈现低信号,其中ADC高信号和低信号分别为4例、2例。增强扫描3例均表现为不均匀的显著强化,病灶内多表现为条带状低信号表现,却未存在明显强化表现。

2.3 病理表现分析 13例患者均性外科手术切除14枚病灶,标本均表现为质地较硬软组织肿块,活动度不佳,其中3枚边界清晰存在包膜,11枚边界不清晰,和影像学诊断结果一致。其中HE染色中纤维细胞表现为平行走向的束状长条样梭形细胞,多于细胞胶原间质之间分布。成纤维细胞多呈空泡状、圆形细胞核或是点状细胞核仁,拥有丰富胞浆,细胞膜未能有清晰显示,少数伴有玻璃样或是黏液样性质变化,局部存在扩张的小血管。

3 讨论

DF也被称之为硬纤维瘤或是侵袭性纤维瘤病,属于临床罕见疾病,多源于叶间组织,WHO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肿瘤或是肌纤维母细胞肿瘤[3]。具有交界性,不会发生转移,但是容易累及邻近脏器或表现为局部复发。疾病多发生于年轻女性,根据病灶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腹外型、腹内型和腹壁型[4]。其中腹内型和腹壁型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占总发病数的28%~69%,其余均为腹外型[5]。DF易感移速包括存在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史以及骨瘤、软组织肿瘤和结肠息肉三联综合征,另外,临床研究证实[6],外伤、腹部手术史、服用避孕药和怀孕等均为本病相关因素。本次研究中纳的13例患者中,女性12例,病历资料显示其中5例有过腹壁手术史、3例有外伤史。虽然本次研究纳入例数较少,但是结果提示,腹壁手术史患者和外伤史患者占比约为61.54%,因此提升疾病临床诊断时可以将性别、局部手术史及外伤史作为联合诊断依据。

临床中对于软组织肿瘤检查通常会选择CT,对于FP诊断特别是腹内型病灶效果更加理想,可用于疾病随访监测或是评估肠道并发症。源于腹腔的DF通常为边界清晰的混杂密度肿块,或是边界不清晰的浸润性病灶,可能影响邻近器官和肠系膜[7]。因DF的骨骼肌及尿液成分呈相对低密度状态,纤维及胶原基质成分呈等密度或是稍低密度状态,由于组成成分比例存在差异,因此CT平扫通常表现为等密度或是稍低谜底混杂型密度肿块,很少存在囊变坏死[8]。MR软组织分辨能力较为优异,对于DF特别是腹外型肿瘤具有理想的诊断效果,且更加适用于碘对比机过敏或是需要规避辐射的患者。胶原及纤维成分在T2W1中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扫描结果和CT基本一致,呈低或中度强化,富含细胞基质或是粘液成分在T2W1中呈混杂高信号表现,增强后强化明天[9]。MR图像中DF典型表现为条带征,肿块内全部序列线样低信号带,增强后保持原状,DF60%~90%病灶,病理学提示为密实胶原基质。T2W1压脂及T1W1增强后多呈火焰状,但是需要注意,这种征象也能为软组织肿瘤或是恶性黏液纤维征象,因此需要增加鉴别力度[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3例患者中12例单发,1例多发(病灶2枚),共计14枚病灶。其中7例腹壁型(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5例腹外型(腰背部及右肩三角肌),1例腹内型(横结肠)。13例患者具有明显的CT及MR影像学特这栋,能够准确对肿瘤情况进行判断。

综上可知,DF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但是影像学特征明显,年轻女性为疾病高发人群,病灶多位于腹部和四肢,病灶多表现呢为浸润性生长。CT表现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后轻度和重度表现为渐进性强化。MR检查中病灶多为条带征及火焰状,临床鉴别时需要排除其他征象类似肿瘤。临床中可见CT和MR作为DF有效诊断方法,必要时可进行联合诊断,以期获得准确诊断结果。

猜你喜欢
腹壁肿块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腹腔镜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根治性切除加一期腹壁重建修复1例报告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保健妙招:腹式呼吸法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