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2021-12-02 00:45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中心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平行线小棒盒子

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中心小学 陈 云

教师精心策划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灵活熟练的操作,体验知识的表象,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动手操作,给学生留足体验的时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课堂内容,学生在自主观察、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概念,找到概念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体会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构建魅力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如果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余数,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20 根小棒,首先将10 根小棒平均放入2 个盒子中,学生迅速完成了任务,教师又让学生将10 根小棒平均放入3 个盒子中,学生在每个盒子中放入了3 根,手里还剩了一根,这根该放在哪里呢?通过这个操作活动,学生直观感受到了“余数”的概念,教师继续让学生把20 根小棒平均放入6 个、7 个盒子中,每次学生手中都会有剩余,教师让学生记录每次剩余小棒与盒子中小棒的关系,学生发现,剩余的数量要少于每个盒子中的数量。由此,学生体会到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通过分小棒的过程,学生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

上述案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通过操作活动感受概念的形成本质,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勤于动手,找到知识间的规律,并且将“探索规律”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将动手操作引入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动探究知识间的规律,并且这些操作必须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亲自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找到规律并应用规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用方格本作为学具,将方格本数出长10 个格、宽5 个格,并用剪刀剪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继续操作,数出长10 格和高5 格,在裁剪时不再是垂直裁剪,而是将左边顶点向右斜到第三格,右边也同样后延3 格,让两条线平行,长的裁剪方法不变,这样就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注意观察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由于学生有了刚才的裁剪过程,又能将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因此很快就找到了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两个图形的长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用底×高来表示。

上述案例,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在操作中认真观察,在操作中思考,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探究意识。

三、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操作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经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操作步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完成任务,逐步形成操作技能。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一课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定义:永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平行线。教师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学生先是画出了一条直线,然后移动尺子继续画另外一条直线。经过观察发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非常近,只是稍微移动了一下尺。教师让学生画两条距离不小于10 厘米的平行线,经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画出的两条直线如果一直延长会相交于某一点。教师让学生找到一种不相交的画线方法,学生1:利用本子中的横线,分别在横线上画两条直线;学生2:以一条直线为准,用尺子从直线上某一点量出10厘米距离,再从另一点在同一方向量出同样的距离,两点连接画直线……

上述案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自主思考找到了操作方法和技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操作技能。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自体验,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通过自主思考及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猜你喜欢
平行线小棒盒子
平行线
称盒子
巧移小棒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风车转转转
寻找神秘盒子
摆六边形
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