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人”看汉语“××人”结构的生成机制

2021-12-02 01:16袁荃刁小卫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词缀语素新词

袁荃,刁小卫

(伊犁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2020年下半年以来,“打工人” 一词在网络热传,并频繁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的对话中,《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等杂志更是把该词列入2020年度十大网络热词。这里所说的“打工人”一词,指的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技术劳动人的统称。受该词的影响,“考研人”“尾款人”“早起人” 等一系列新造词陆续出现。这些新词迅速反映着社会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同时也反映着汉语“××人”结构强大的词语生成能力。文章将从语法、语义角度探讨该结构的生成机制,归纳该类词产生的规律。

1 以“打工人”为代表的“××人”结构产生及流行的原因

任何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素和语言本体因素的影响,以“打工人”一词为代表的“××人”结构能够“一夜爆红”证明社会和语言本身都对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1 社会因素

1.1.1 语言的社会属性

语言会随社会变化不断发生演变,而其中词汇对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的反应最为灵敏,反映着社会出现的新思想、新概念。“打工人”一词正是在当今社会压力倍增、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年轻人在高压环境中工作生活,希望宣泄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张颐武强调[1],“‘打工人’一词既包含着当下年轻人对于辛苦工作的自嘲和调侃,也包含着年轻人因此而产生的自我安慰与鼓励。”同时,许余龙称[2],“东方语言中的篇章发展呈螺旋型,篇章的主题往往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加以阐述,这是东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人们工作辛苦疲惫又想鼓励自己和他人,但却都没有直接道出,而是绕个弯子用“自嘲”与“调侃”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体现了中国人在表达时的间接性。通过“打工人”一词,年轻一代表达出自己在面对如今高速高强度的生活时无奈与乐观的情绪。

1.1.2 身份认同的心理及交际需求

当人们属于同一个群体、拥有同样的经历时,彼此间的思想和情绪就会相互交流和融合。而“打工人”一词将做着相同事物的人们进行类化,即把辛苦工作劳动者群体聚集到了一起,这是人类一种寻求身份认同的本能,渴望给自己贴上标签从而被团体认可和接纳,缓解内心的孤独感。[3]因此,人们通过给自己贴上“打工人”的标签,获得与他人的交流,调节彼此间会话的气氛,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1.1.3 求新求异心理的推动

在全球化的推动之下,文化多元的社会得以诞生,年轻一代凸显个性的求新、求异心理被激起,渴望站在文化的最前端和时尚的最前沿。而“打工人”一词便是这种心理的推动。在新环境里,人们希望以新词新语获得别人的关注与赞同。[4]“打工人”一词所携带的吸睛效果则满足了人们追求语言时尚的要求,体现了说话人言语风格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1.1.4 网络技术的发展

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促成了网络自媒体的发展,营造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型传播氛围,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通讯工具自由地发表意见和交流。[5]“打工人”一词便是通过自媒体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诞生并传播开来,人们利用自媒体表达情绪,获得更频繁和快速的交流。

1.2 语言本体因素

1.2.1 汉语构词法

叶蜚声、徐通锵称[6],“汉语中构成新的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多数是利用语言之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打工人”使用了合成词的“词根+词根+词根”的构词规则,由汉语中原有的三个实语素“打”“工”“人”按照线性排列构成,组合为一个三音节名词性词语。

同时,我们也能将“打工人”一词视为动宾结构短语“打工”和词缀“人”的组合,其中“人”在这里便是一个具有归纳、抽象和范畴化功能的类词缀[7],这便是现代汉语派生词“词根+词缀”的构词法。“打工人”一词的层次分析图示,见图1 所示。

图1 “打工人”一词的层次分析图

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打工人”一词为“辛苦工作的劳动群体”这一词义,其结构层析分析为图1(a)所示,而图1(b)则为该构词方式产生歧义的情况,笔者将在下文对其进行解释。

1.2.2 汉语造词法

彭泽润、李葆嘉[8]指出,词的分析还可以从产生方法来进行,即造词法,指从动态的时间来源角度分析创造新词的方法,分为原生和再生造词法。“打工人”一词则属于后者中的复合形式再生造词法,即在原生的现成语素的基础上再构成新词,也就是把三个原始词或者语素“打”“工”“人”直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复合造词法利用了汉语语素强大的生成性和能产性,只要在符合组合规则的同时也符合语义,那么语素和语素就能自由组合。

1.2.3 语法化

语法化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汉语的名词语法化的过程是逐渐虚化为派生性词缀,如名词“儿”,原指幼童,逐渐引申为表示“小”称,后因语音的演变,其读音逐渐与前面的音节融合,体词性功能也逐渐淡化,最终成为汉语中的词缀。“打工人”中“人”这一实词语素逐渐被语法化,成为汉语中的一个新兴词缀。《现代汉语词典》[9]对“人”的解释共有七个释义,其中与“打工人”一词中的“人”最相关的应为“指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如工~|军~|主~|介绍~|电影~|媒体~。”由此看来,“人”这一实词语素已经被人们广泛地作为一个构词词缀来使用,用来统称某个行业的人群。

1.2.4 汉语词缀的发展

耿彦秋称[10],纵使社会如何变迁,语言机制如何调整,也不能在短短几十年中产生如此之多的类词缀,由此可见,汉语词缀的范围可能被扩大了。在诸如“打工人”“考研人”这些词中,“人”这一词缀已经不再单纯地表达“某个行业的专有人员或某种能够表示其行业身份的称号”的这一涵义,其内涵被广泛地延伸开来,用来表示“所有正在进行着某一种行为活动的人群”。并且,汉语词缀具有非常强大的能产性。朱亚军称[11],词缀在构造新词时具有类化作用,一个词缀可以孳生大量的新词,类化性是汉语词缀的特点之一。词缀“人”本身就能够结合各种实语素生成新词,而其范围在扩展之后,生成性又再次得到加强,孳生出了更多的新词新语。

1.2.5 构式化

“打工人”一词的火爆传播使得人们竞相使用“××人” 结构对原有结构进行模仿,造出了多个新词,这是一种语词“构式化”的现象。周兴,黄友癑认为[12],非构式演变为构式是由语言的主观化和引申隐喻机制所造成的,而“打工人”这一非构式的“构式化”过程经历了这样3 个阶段:基本意义阶段,即“打工人”只代表“辛苦工作的劳动群体”这一含义;意义泛化阶段,即开始出现明显的贬义的语义偏向,人们开始自称“打工人”来表达调侃、自嘲的情绪;构式义稳固阶段,即通过使用群体的大量模仿造词,“打工人”这一结构整体具有了其部分本来不具备的意义,稳定下来并最终形成了“××人”的构式。

1.2.6 “词语模”框架造词理论

根据李宇明[13]提出的“词语模”框架造词的理论,“词语模” 是指具有造词功能的框架,由中空的“模槽”和不变的“模标”两部分组成。“模标”是共同点,“模槽”是不同点,词与词之间通过“模槽”相区别,通过“模标”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词语模网络。“××人”结构中,“××”是代表着不同点的动词性或名词性可变模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或社会地位在该模槽上应用不同词汇,创造新词[14];而“人”是代表着每个词相同或相互联系的“模标”,即具有某种相同点的整体,两者结合就能产出源源不断的新词。

1.2.7 语言模因论

语言模因论指语言是模因这种文化基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的载体,语言能够作为模因存在于字词句中进行复制和产出,从而使得某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微群体迅速蔓延和扩散到庞大的使用人群。“××人”结构是动词或名词性结构短语+词缀“人”所构成的偏正结构短语。由于汉语构词能力强大,因此只要符合现实情况和语义,其中的动词或名词性结构便能够依据聚合规则被任意一个相同的结构替换,生成源源不断的词汇。同时,该三音节结构简单易识记,读起来朗朗上口,说话人使用起来十分便捷。且词缀“人”所携带的含义和覆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因此能够使用这一结构的人群数量很大,为该结构所复制出来的词汇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人”结构能够表达非常丰富的附加语义,这就使得宣泄自己正常情绪的人们不自觉地去模仿,产出该结构下的词汇以追求语言时尚。由此,“××人”结构本身的特点及其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使该结构能够被广泛地复制、传播、扩散,最终作为一个强势的语言模因留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2 “××人”结构的语义特征分析

贾彦德[15]指出,广义的语义指语言和言语的所有的内容部分或意义方面,其又能被进一步分为反映义和语法义两种。反映义被分为基本义和附加义,基本义指语义单位上的唯一或主要内容,附加义则是附着在语义单位上的、反映人的情感的意义;而语法义则为汉语语法成分在组词造句过程中表现的意义。通过分析“××人”结构的原因和过程,我们将其语义归纳如下:

基本义:“××”人结构主要用来指代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且该人群不受到年龄限制,可提取语义特征“+人”“±男性”;而“××人”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现象,其使用群体多为年轻人,可提取语义特征“年长”。

附加义:“xx 人”结构表达了人们在高压社会下渴望得到放松的自嘲和调侃等偏贬义向的情绪,也包含了人们即使奔波却仍鼓励自己奋进的乐天情绪,可从中提取出语义特征 “+自嘲”“+调侃”“+激励”“+情绪宣泄”;“xx 人”结构是在人们身份认同心理的驱使通过具有亲昵性和趣味性的会话交际对某一具有相同特点的群体进行归类或人们将自己融入某一群体后所得出的结果,可提取附加义“+交际需求”“+语言趣味性”“+范畴化”“+身份认同”;“××人”这一结构的使用群体——年轻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热衷于使用新兴语言现象以达到求新求异的意图,可提取语义特征“+求新求异”“+新潮”。

语法义:“××人”是由人这一主体人为主动地进行归类时所使用的结构,这一点决定了该结构在语义关系中充当施事成分,可提取语义特征“+施事”。

由此,我们将“××人”的语义特征用下式完整地表达出来:

“××人”:[+人][±男性][年长][+自嘲][+调侃][+激励][+情感宣泄][+交际需求][+语言趣味性][+范畴化][+身份认同][+求新求异][+新潮][+施事]

3 “短语结构类型+××人”结构的生成机制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人”结构中的“××”部分为名词性或动词性的短语结构,整个结构则能够被细分为单纯词类或合成词类与“人”相结合的短语,但它们并不是都能与“人”进行结合并生成出符合规则的“××人”结构,其结合有诸多限制条件。

3.1 名词类

3.1.1 “偏正结构的定中式+××人”:adj./N/人

词缀“人”的语义特征[+人][+施事]限制使得前面的整个定中结构必须是和人有关的或是人能够做到的。得出:

(adj.[+中性][±贬义]/N[+人])[+人]/人

例:尾款人、白发人。

3.1.2 “名词性联合结构+××人”:N1/N2/人

词缀“人”的语义特征[+人][+施事]限制使得前面的名词必须和人相关;

整个联合结构需要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共同修饰“人”,因此N1 和N2 不能组成词得出:

N1[+人]/N2[+人]/人

例:领袖人、阴阳人、工具人。

3.1.3 单纯词+“××”人结构

该结构比较特殊,组合并无规律,通常根据语境来进行搭配,但该单纯词一般要描绘事物形状、动作行为或代表某一类别事物,如:

双声:蜘蛛人、忐忑人

叠韵:腼腆人

3.2 谓词类

3.2.1 “主谓结构+××人”:N/V/人

主谓结构已有施事,而“××人”结构已将该施事划定在“人”这一范畴内,因此该结构中的主语N 必须为人或和人有关的施事;主语N 与词缀“人”均为名词,如果中间的谓语V 为动词,就会使整个结构产生“施事+动作+受事”的歧义,这与“人”的[+施事]语义特征不符,因此谓语V 必须为形容词;N 和词缀“人”的范畴限定及词缀“人”的语义特征[+自嘲]限制,使得该形容词必须是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质、状态的形容词。

最终得出:

N [+施事][+人]/V [+形容][+人相关][+中性][±贬义]/人

例:心宽人、牙疼人、耳背人。

该结构类的词数量较少,涉及群体人数不多。

3.2.2 “动宾结构+××人”:V/N/人

词缀“人”的语义特征[+人][+施事]限制使得前面的动宾结构中的动词和名词必须和人相关;宾语N 和“人”均为名词,如果“N+人”能够组成一个词,那么该结构就会产生歧义,如“打工人”一词,“工+人”是一个现代汉语词汇,泛指体力劳动者,该结构便成为了由动词“打”+名词“工人”组合而成的动宾结构,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做特殊说明。

最终得出:

V [+人][+动作行为]/N [+人][+事物]/人 (*N 与“人”是否能组合成词)

例:考研人、干饭人、摆渡人。

该结构类的词数量最多,生成性和能产性最强。

3.2.3 “偏正结构的状中式+××人”:adj./V/人

词缀“人”的语义特征[+人][+施事]限制使得前面的整个状中结构必须是和人有关的或是人能够做到的。得出:

(adv.[+中性][±贬义]/V[+人])[+人]/人

例:早起人、晚睡人。

3.2.4 “述补结构+××人”:V/adj.、adv./人

词缀“人”为施事,因此该结构中的整个述补成分必须不及物,得出:

(V[+人]/adj.、adv[+中性][±贬义])[+不及物]/人

例:发起人。

3.2.5 谓词性:V1/V2/人、adj.1/adj.2/人

词缀“人”的语义特征[+人][+施事]限制使得前面的谓词必须和人相关; 整个联合结构需要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共同修饰“人”,因此V2 和“人”、adj.2和“人”均不能组成词,且V1/V2 和“人”也不构成动宾结构,得出:

V1[+人]/V2[+人]/人

adj.1[+人]/adj.2[+人]/人

例:演讲人;愧疚人。

该文以“打工人”一词为起点,阐述了“××人”结构的形成因素及过程,从而整理列出“××人”结构的语义特征,并分析了“××”部分名词类和动词类的短语结构类型同“人”的结合所需要的限制性条件及生成机制。、该结构具有强大的词语生成能力,只要符合限制条件就能源源不断地孳生新词。由此我们不难预测,该结构能够在汉语中长久地生存下去被人们群众广泛接受并使用。而要想使该结构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造词功能,就必须符合其组合的限制条件。正如戴庆厦[16]所说,“语文建设者应当有科学的认识,以‘治本’为主,着重致力于唤起全社会‘珍爱祖国语言’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语言使用观。”我们要根据语言及其语言使用的特点来进行语言规划,对于含有歧义的新造词要及时在其后作出说明,对变化中或看不准的语言现象不要继续规范要继续进行检测与观察。

猜你喜欢
词缀语素新词
声音·数字·新词 等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因果复合词
学诗偶感
浅谈现代汉语类词缀
释西夏语词缀wj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