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的“现代化”路径

2021-12-03 12:34
江苏教育 2021年62期
关键词:生源现代化课程

顾 荣

“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又一重大部署。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乡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乡村。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构建完整的现代化教育体系,这其中必然包括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而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小学教育现代化,又必然成为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内容。展望2035年乡村小学现代化,可以从两个维度去思考,一是从静态的结果思考,二是从动态的过程思考。从结果思考,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从过程思考,主要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综合这两个维度去思考,回答“是什么”,可以着眼当下去展望未来;回答“怎么办”又可以在已有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抓住特质、总结提升出一般规律。现代化的认识和探索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

一、乡村小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越发凸显出来:一方面城镇学校生源爆满,超大规模学校、超大班额较多;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生源锐减、生源流失。生源的萎缩导致了乡村学校人气的衰减,更造成了师生流失的恶性循环;生源的萎缩还致使学校的办学信心和动力受损,校长和教师可能会因此缺失信心和干劲;生源萎缩问题,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积极寻找对策,其中撤并是对策之一,但这却导致了一些小规模学校的“消亡”。

来自《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在校生为1.45亿人,其中乡村及乡镇学生数为9 505万,占义务教育总人数的65%;义务教育学校数量为321 901所,其中乡镇教学点有270 000个,占义务教育总数的84%。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预测,到2030年,乡村依旧会有约1 700万小学在校生(不含镇区学生),约有400万初中在校生,甚至在广东这样的沿海最发达地区,乡村学校也不会消失。

当然,乡村学校的式微,乡村学校及学生数量断崖式下跌,并非只是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乡村教育质量下降及县域学校布局不合理造成的,而这可以通过国家政策进行干预和改善。

二、乡村小学现代化的政府担当

乡村小学现代化的推进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因为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监管,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校舍建设等硬件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保障。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实现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1.因必要而存在。

现有的乡村小学无论是撤并,还是重新布局调整,各级政府首先要考虑的是乡村小学的“存在”问题,乡村小学建设的总体原则应是“因必要而存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学校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方面,要提高乡村办学水平,这就需要在县域内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着眼现实面向未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强化统筹、合理布局乡村小学,让每一所乡村小学都成为“一个不能少”的“存在”。

2.依标准而建设。

无论是保留改建的乡村小学,还是规划新建的乡村小学,都应该依据省级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全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在政策上给予乡村教育较大倾斜,经济上也给予乡村教育相当大的支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立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换言之,到2035年乡村小学应该是依标准而建的,建成的是与城镇乃至城市同样办学条件标准的学校。

3.承乡土而现代。

一方面,乡村小学应该立足乡土,因地制宜地设计建设田园、花园、家园式的校园,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认识乡间田野的农作物,可以感受一草一木的生命气息,更好地让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能将学习与生活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乡村小学虽远在乡野,但因为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等是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的,所以一样可以享受到数字化、智能化远程现代教育的便捷和丰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和“AI+”技术的运用,将为智慧教育助力增辉,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助推器。

4.凭小微而发展。

因为地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乡村小学的生源缩减后,其规模必然会“小”。但小有小的优势,小有小的特点。小校小班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人本”教育。小规模学校里师生比高,教学空间大,小组讨论、体验式教学、户外教育等多种教学形式便于展开,小校小班更利于实现师生的充分互动。

三、乡村小学的“自现代化”努力

要实现乡村小学现代化,除了政府的主导外,还需要学校的自身努力,尤其是乡村小学本身要有“自现代化”的努力。

1.唤醒本土力量。

乡村小学现代化的实现一定要唤醒本土力量,尤其要激发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内驱力。乡村小学现代化,不仅仅要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促进校长、教师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乡村校长、教师首先要有现代化的理念和为实现乡村小学现代化的本领。当前部分乡村小学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除了上级政府投入不足以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校长、教师的动力不足。怨天尤人、盯着客观缺失的条件不放,希冀外力并不能改变乡村小学的现状。乡村小学要主动寻找出路,找准发展突破口,积极作为,大胆实践,切实构建科学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等不靠,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式。

2.培育本土意识。

要以办乡村学生喜欢的田园学校为旨归,确立“面向未来、国际视野、乡土情怀、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乡村教育不是封闭僵化的,乡村学生应该有开阔的视野,将来才能拥有走出乡村、走向美好世界的能力;同时,乡村未来的存在要求这些乡村学生从小拥有热爱乡村的情怀,热爱脚下的这片热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未来最美乡村的建设者,成为未来最美乡村的公民。

3.加快本土创新。

人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如何发展乡村学生的素质,必须靠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培养,只有开齐开足相关课程,并科学实施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乡村小学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设系列乡土课程和田园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课程是通过教学来实施的,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学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4.实现本土福祉。

乡村小学实现了现代化,就是办出了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办出了乡村孩子喜欢的学校,让乡村孩子接受到优质教育。未来的乡村班级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师生亲如一家人,不仅共同把教室建设成了家的模样,还将学习融入生活,让学校成为安全、温暖、幸福的家园。未来的乡村,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好的设施、最漂亮的大楼在学校。因为乡村小学的开放性和乡村课程的丰富性,学校和家庭、社区的联系逐渐多了起来,学校慢慢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文化中心,课余学校就成了村民的后花园。通过家校社合育,村民的思想意识在提高,乡村风气在转变,学校成为引领乡村走向文明的精神高地。这一切,使得乡村小学现代化又回馈了乡里、实现了乡村福祉。

猜你喜欢
生源现代化课程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