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课程背后教科研的南菁实践

2021-12-03 12:34王捷一马维林
江苏教育 2021年62期
关键词:美育师生课程

王捷一 马维林

“南方之学,得其菁华”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南菁”)得名之源,也是其精神之源。跨越3个世纪的书院文脉,在这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间,依然气韵流动。新时期,作为南菁教育人,回看南菁的发展,我们必须思考:现行高中教育能为学生追求美好生活做些什么?是被迫单纯迎合社会对升学率的现实期待?还是顺应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理想诉求?南菁人选择的是——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以“大美育”课程重构学生校园生活。

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以美育为课程特色重构师生校园生活?答案无疑蕴藏在我们“以发展科研来发展课程,以发展师生来发展学校”的教育发展观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惠泽师生生命幸福,就要让师生感受到课程带来的乐趣;要使师生感受到课程专业化生活的乐趣,就要将学校课程的发展领向从事科研这条道路上来,不断营造“一起走才能走得远,一起跑才能带着跑”的课程研究与发展氛围。

一、确定一个圆心:追寻绚美思想的火花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课程对于师生而言的审美价值在于美以立身,激发自身潜力,培植创造激情。百年南菁在几乎空白的高中美育课程实践领域里探索、突破,依托课程基地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带动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1.启迪智慧,组建审美研究团队。

2011年初,依托百年南菁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学校以艺术学科教研组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开设了南菁系列校本课程“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许多热爱南菁传统书院文化的教师研究热情一下被点燃了,通过研究团队多次集体研讨,大家决定将原来在教室中的课堂移到艺术馆,利用学校独有的沈鹏艺术馆、明远书屋、邢秀华书法馆等艺术场馆里珍藏着的珍贵文物和书画精品,近距离感受齐白石、关山月、沈鹏等大家的艺术作品,或让学生在阳光下、绿草中、湖水畔感受自然之美。然而,课堂活动搞得如火如荼,但是能拿得出手的校本课程却少之又少。为此学校还专门组织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鼓励大家积极利用南菁丰富的资源,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围绕艺术学科的不同维度、不同力度、不同质感以及空间知觉的整体体悟,大胆去设计属于南菁自己的课程。最终完成一系列校本课程,包括“南菁建筑环境与文化”“书院文化研究”等与学校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校本课程。南菁师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体验到艺术审美的愉悦、自由和分享的快乐。

2.融合学科,渗透涵泳美育文化。

学校围绕审美尝试开发渗透于学科教学的改革创新,促进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既可以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学探究精神。化学教研组尝试换一种教学眼光,从文学名著、古代文物中看到化学知识,又从化学中看到人文之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尝试开设了“民间传统纺织印染工艺鉴赏”“古陶瓷鉴赏和陶艺制作”等实用课程。数学教研组一改之前传统的通过列出方程、算出面积、求出曲线讲授数形结合,而是从黄金分割、对称与不对称等原理的角度,解析数学完善的结构美、数和形的和谐美,并逐渐演变成“数形结合的视觉美感”这门课程;物理学科推出的“失传古欹器之探究与复制”课,引导学生研究“座右铭”的最初由来欹器,用身边最普通的材料尝试制作简单的欹器模型,开启奇妙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让物理美起来、活起来……从本来以分科的形式进行的高中课程中挖掘蕴含的美学元素,将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可能。

二、围成一个圆圈:聚焦燃旺审美化的火把

美育不在形式,而在直抵师生心灵,借教科研对课程开发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以审美的精神观照,赋予南菁美育课程实践新的生长点。

1.多元部门联动,激活审美生态。

办关注师生生命的幸福教育,从理念到行动上,首先需要建构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基于此,学校的办法是“科研拉动”:教研、教学和德育三管齐下——教科室负责制订体系化课程方案,整体搭建美育特色课程结构;教务处指导、组织美育课程实施,制定出审美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德育处策划丰富立体的主题活动,融合历史轴线与现代轴线的校园风貌,为学生提供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大美育的观念渗透在师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2.整合课堂经验,提升审美品质。

具有美感的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最为有效。学校将美育课程实践的重心下沉至课堂,渗透于南菁的课堂里,进一步提出“审美课堂”作为美育实施的主阵地,这正是南菁高中提倡“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理念之具体形态。

语文组宋龙福老师将由兰花词统领的古诗词鉴赏课放在学校的兰苑,带领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兰花的多姿多彩、高洁典雅。同时将兰花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道德哲学、人生修养中,以涵养学生“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君子品格。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并非中外名曲,而是用校歌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饱含着南菁人浓浓的情怀。为校歌谱曲的是南菁1945届的校友、音乐家曹鹏先生。南菁的第一节音乐课就是将南菁校歌、南菁铃声这些身边的音乐作为学生“音乐与人生”的教学内容之一,这就把音乐的学科之美和百年南菁的人文情怀,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每当铃声响起,心头总会有一丝甜甜的、美美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每个南菁人都能听懂的南菁情怀。

三、辐射出无数个同心圆:成长为灿烂漫天的星光

教育何以是幸福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认为,只有唤起师生的内在成长需要,让师生奔跑在充分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活中,他们才是幸福的。

1.理论浸润,深化教师科研水平。

在长期推进南菁美育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美育课程的开发研究一开始热情满满,但缺少持续深入的热情,课程研究物化的成果如温水一样,温而不开。“把温水烧开”便成了对美育课程深度开发与研究的一种倡导和要求,而这个过程正需要以高阶理论推动课程体系内涵发展。学校美育课程开发与研究产生的途径大多是“自下而上”的,这样的课程研究扎根于学科自身的内容,而这种“扎根”常会变成“囿于”学科,跳不出、展不开、走不远。这就需要进一步“自上而下”输入学理,充分挖掘学科自身特点,彰显课程内容的审美价值,逐步形成“问题—话题—课题”的教学反思方式,以课程的力量保证研究成果的落地。由于感受到专业化教育生活的乐趣,语文组正高级教师寇永升坚守高一,为的是多带一些青年教师,并将自己收集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和专业期刊悉数整理成册,成立“南菁高中语文研修基地文献资料展室”,带动十几位中青年教师行走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地理组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叶先进在教研组建设中坚持“三个一”的准则,开发“第一动力”、建构“第一专业”、点燃“第一品质”,带动全组成员共同进步。

2.引智借力,成就师生幸福审美。

南菁因课程融合而美,这种美也因教师的课题研究而深刻,让科研回归到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中,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坚定的行走方式。学校结合教师开发美育课程中的自身需要,主动与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协商,请专家就教师自己的课题研究进行专题指导,打通教师、课程、课堂、课题研究通关的互通渠道。我们根据教师的工作需要,把指导分为三个层级:主题学术讲座、专家即兴点评、现场答辩沙龙,帮助教师拓展科研思维、开阔眼界。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着专家们醍醐灌顶的方向指引,从而更加自信地行走在教科研的田野中。

从1882年创建南菁书院再到现代高中,历经近3个世纪的变迁与发展,保持向美而生的成长姿态是南菁人始终如一的坚守。南菁师生的蜕变与成长,皆是一段追寻与体验“美”的旅程。

猜你喜欢
美育师生课程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师生讨论改病句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